養生:如何度過“多事之秋”
人們從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的盛夏,走進了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的秋季。此時的氣候變幻莫測,晝夜溫差懸殊,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因此自古有“多事之秋”之說。但人們隻要從多方麵加以防範,就能平安地度過。
飲食調養到了秋季,人體的生理也隨著季節的轉換而發生變化。因此,飲食要隨時而變化,以適應秋季養生之需。秋天氣候涼爽,人們因“疰夏”所致的身體消瘦逐漸恢複,味覺增強,人體食欲大增,因此,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貼秋膘”,這些方法是自古傳下來的,符合中醫的飲食養生法。這種做法除對肥胖者、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不利外,對一般人來講,如搭配一些粗糧和新鮮蔬菜食用,不失為秋季飲食養生一法。
在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非常注重結合四宜施膳。即必須因人、因症、因時、因地而給予不同的膳食,使之得宜。在秋天,雖然可以“貼秋膘”,但也必須記住“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魚、肉不能吃得太多,尤其不能大吃肥肉,以免升高血脂。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說明如果某些食物攝取過多,是會發生一係列疾病的,如攝取過多的脂肪會發生肥胖,能誘導冠心病和乳腺癌、宮頸癌;攝取過多的食鹽,會誘導高血壓。所以,秋季如不注意進補的原則、方法和補品的選擇,盲目“亂補”,不但於健康無益,反而可能致病。
入秋後,氣候逐漸幹燥,氣溫逐漸降低,濕度逐漸減少,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於是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咽痛、頭痛、手足心熱等現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秋燥症。從養生的角度來說,“潤其燥”是秋季養生的大法,所以飲食上要注意用清淡滋潤之品以防燥。如適當地多飲白開水,滿足機體對水的需求。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在內,秋季每日水的攝入量應達到2000毫升,以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幹裂、邪火上侵。還應合理調整飲食結構,三餐應增加飲牛奶、豆漿、稀粥、綠豆羹,三餐之間增加果茶、藕粉、芝麻糊、飲料、茶水或多汁水果。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的功效。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蘿卜、黃瓜、冬瓜、西紅柿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廣柑、椰子汁。其中梨是“百果之宗”,生吃能清六腑之熱,熟吃能滋五髒之陰,是秋令保健品中清淡、滋潤、養容之佳品。其他藥食兼優的果品,也均有生津開胃、滋陰止渴之效。另外,可用銀耳以溫水浸泡30分鍾,加冰糖和水,煮沸至銀耳爛熟的冰糖銀耳湯,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的功用;百合,既是佳蔬,又是良藥,用百合30克清水泡軟,粳米100克與適量冰糖加水煮成的百合粥,每天早晚食用,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清心安神之功效。
秋季又是各種幹果收獲季節。在食用時可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正確選用食療方法,如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養陰;蓮子紅棗粥是健脾養肝,清淡滋潤的佳品。桂圓能治貧血,神經衰弱,抗皺防衰;黑芝麻能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核桃補腎養血,潤肺健腦,滋肌護膚。對肝腎陰虛的中老年患者,間換食用黑芝麻糊、桂圓、核桃粥能防治因肝火旺引起的眩暈、神經衰弱、習慣性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