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暑未消秋凍有講究
初秋暑熱未消,氣溫仍高,顯然“凍凍”無妨,無須急忙加衣。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製,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我國南北兩方因地理位置不同, 在氣候上亦有所差異。一般南方秋涼來得遲,日間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過快添衣,並可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則不同,說冷就冷,白晝溫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凍”,以防感受風寒。
就人體而言,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自身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陰陽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禦寒能力減弱,寒冷刺激可導致支氣管和血管痙攣收縮,不但易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舊病複發,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所以,小兒及老年人“秋凍”當慎之又慎!
古人飲食養生經
飲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身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髒氣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飲食要“去肥濃,節酸鹹”;“薄滋味養血氣”。
飲食有時
“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食味調和,百病不生。
適溫而食
“食宜溫暖,不可寒冷”;“食飲者,熱勿灼灼,寒勿滄滄。”
食要限量
“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登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大渴不大飲,大饑不大食。”
食宜緩細
“飲食緩嚼有益於人者三:滋養肝髒;脾胃易於消化,不致吞食噎咳。”
進食專心
“食不語,寢不言”。有利於胃納消化。
怒後勿食
“人之當食,須去煩惱”;“怒後勿食,食後勿怒”。良好的精神狀態於保健有大益。
選食宜慎
“諸肉臭敗者勿食,豬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幹者不可食,煮肉不變色者不可食。”
餐後保健
“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令津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而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158 傳統養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