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秋季養生之藥物保健(1 / 2)

中醫秋季養生之藥物保健

秋季進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在炎熱的夏天,人們的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身體顯得相對虛弱一些;二是秋天氣候幹燥,易傷人體陰津,故在秋天還是要注意進補,其基本原則是應滋潤,切忌耗散。因此“秋冬養陰”,常用的補藥如下: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或叫種洋參,藥用其根,為貴重藥材。中醫認為,西洋參味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為清補保健之妙品,清代以來的醫藥學著作中多有記載,如《本草從新》載其“補肺降火、上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本草從新》載西洋參“固精安神”當代藥學專著《中藥大辭典》謂本品“益肺陰、清肺火”。

由上可知,西洋參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用於氣陰虛所致的少氣、口幹而渴、乏力等症,或肺陰虛所致的咽幹、聲音嘶啞、幹咳等症,這是因為西洋參能補氣養陰;二是西洋參可用於陰虛發熱的午時潮熱而綿纏日久,或久咳、咳血、痰少等症;亦可用於高熱病中氣陰受損所致的氣短乏力、口渴、脈無力等症,這是因為西洋參能養陰清熱。還要說明一點的是,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特別是秋天,更是以服用西洋參為最好。

沙參:有南、北之分,二者清養肺胃之功相同。唯北沙參甘苦淡涼、滋陰力強;南沙參甘微苦涼,功同北沙參而力稍遜。

沙參為清養保健之品,常用於補益保健。如《神農本草經》載其“補中益氣”;《名醫別錄》載其“安五髒、久服利人……長肌肉。”《中藥大辭典》概括沙參的保健功效為“養陰清肺。”故常用於肺胃陰虛之證。沙參在使用時,一般是入藥水煎服,每次10~15克。

芡實:又名雞頭米,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子仁,常見的為長圓形,如豇豆大小,質白潔淨,易於煮軟。味甘、澀、性平,有健脾養胃,益腎固精的作用。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抗衰延年,最益脾胃,如《神農本草經》裏說:“補中,……益精氣、強誌、令人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據現代研究,芡實含大量糖。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這些物質對維持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證實芡實確為保健良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然身健體壯,麵色紅潤,才思敏捷。據他在書中自述,主要得益於數十年堅持每日食用煮熟的芡實,因而腰腿壯健,行走有力。之所以提倡在秋天進食芡實,意義在於它可調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脾胃充實以後,再吃較多的補品或難消化的補藥,人體就能適應了,對身體也就有益無礙了。

玉竹:味甘、性平,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作用;是養陰生津之佳品。本品單用即效,如《外台秘要》以玉竹150克,煮汁飲之,用於陰虛發熱口幹、小便短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