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後摩根時代(3)(1 / 2)

1933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入主白宮。羅斯福就任總統時,正值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卷美國的時候,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美國人民的痛苦、恐懼和絕望超過以往任何時候。麵對這種形勢,羅斯福毫不畏懼,在宣誓就職時,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他告訴人們:“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個陰冷的下午,新總統的決心和輕鬆愉快的樂觀態度,“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他提出:“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將會像過去那樣生存下去,將會複興和繁榮起來。”在這樣的信念下,羅斯福開始了他的“新政”。

隨後的3個月內,羅斯福先後向國會提出了70多個法案,以對付嚴重的經濟危機。國會則以驚人的速度先後通過《緊急銀行法》、《聯邦緊急救濟法》、《農業調整法》、《全國工業複興法》、《全國勞工關係法》、《田納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反壟斷依然是美國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在這一點上,羅斯福總統和國會都態度堅決。國會參議院的調查委員會對摩根財團進行了多次聽證調查,認定它屬於《反托拉斯法》的打擊對象。1933年,參議員皮考拉發起一場對摩根家族壟斷經營的調查。

國會經過認真的調查發現,傑克·摩根和他的那些大資本家合夥人都在以各種方式逃稅,參議院調查委員會為此專門舉行了聽證會,得出的結論是,今後的美國經濟中不能再允許出現像摩根家族這樣勢力巨大的公司,不能再允許像朱尼厄斯、皮爾龐特和傑克那樣的壟斷私人銀行家在美國的經濟界呼風喚雨。於是,從30年代中期開始,一係列針對銀行業壟斷的法規陸續出台。前述的《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複興法》這兩部法律製定了商業主體應遵守的“公平競爭”規則,定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範圍,從而限製了壟斷。

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頒布,此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規定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係,並且規定所有國家銀行和聯邦儲備銀行都不允許同股票經紀機構有任何聯係。商業銀行不允許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意味著,現有的J.P.摩根公司是非法的,它必須變成一個單純的商業銀行,隻從事存款和貸款業務,或是變成一個專門發行股票債券的投資公司,不能在這兩個賺錢的領域裏橫行霸道。《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還規定,投資銀行家不能在商業銀行的董事會中任職。該法案還對證券發行、阻止代理客戶經營中的欺騙以及風險性投資等作了規定。

按照新的銀行法,J.P.摩根公司麵臨著解體。

在無力回天的形勢下,傑克無奈作出決定,J.P.摩根公司改組為商業銀行,設立一家新的公司,就是今天我們仍然非常熟悉的摩根-士丹利公司,這個公司承辦原來的投資銀行業務。摩根-士丹利公司由傑克的兒子亨利·摩根和哈羅德·士丹利經營,這個公司很快成為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

這一年,傑克就把公司總裁的位子讓給了托馬斯·拉蒙特,然後到南方去度假了。從1934年開始,67歲的傑克漸漸地從美國金融舞台上消失了。

金錢本身並不壞

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人持續進行罷工鬥爭,生產下降,社會動蕩,僅在1933年美國的罷工人數就達146萬人,1930年法國發生了1700次罷工鬥爭,德國、英國的罷工運動也處於高漲狀態。

經濟危機促使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出路,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經濟走上複蘇的道路,但是這種複蘇的腳步顯然還是太慢了,英國、法國也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阻止危機的蔓延和加深。另一方麵,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則走上了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到30年代末期,歐洲法西斯主義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幽靈在全世界範圍內徘徊。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按照經過長期準備的侵略計劃,向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淩晨4時45分,德國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了波蘭的軍事設施、機場、城市,然後,德軍56個師150萬人,從西、南、北三路向波蘭邊境全線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9月3日,英國、法國分別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戰爭的爆發,紐約股市突然興旺起來,進入兩年來空前的繁榮,債券市場的交易量也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原因也許是人們還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場戰爭使美國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由債務國一躍而成為債權國,美國的商人們再一次激動起來,大量的軍事生產可以刺激經濟的進一步穩固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