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摩根時代(4)(2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金融業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跨國性機構的興起取代了摩根銀行昔日的地位。銀行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華爾街的銀行家們逐漸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地位。像J.P.摩根公司這樣的私人銀行永遠不可能再成為最有力量的金融機構。

1948年2月,拉蒙特在77歲高齡時去世。後來,J.P.摩根公司曾試圖與大通銀行合並,但沒有達成協議。後來大通銀行同曼哈頓銀行聯手,組成了大通-曼哈頓銀行。

50年代,在華爾街上獨領風騷的是摩根-士丹利公司。它雖然很小,隻有不到20個合夥人,100多名員工,300萬美元的資產,但是,它是投資銀行的模範,在美國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

摩根-士丹利公司在美國金融舞台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它對政治問題一直采取極其慎重的態度。亨利·摩根本人對政治極端厭惡。作為證券發行人,摩根-士丹利公司極少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打交道,也不需要去遊說華盛頓,它可以不問政治,隻顧賺錢。

20世紀50年代,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掌舵的已經不是哈羅德·士丹利,他已經老了。這一時期的新人是佩裏·豪,他在1951年到1961年這段時間裏擔任公司總裁。

1970年代,摩根-士丹利公司迅速擴張,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進入90年代,摩根-士丹利收購和兼並了幾家投資銀行,勢力壯大。

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摩根-士丹利在世界貿易中心中12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喪失了。如今,在曼哈頓附近的75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大樓,是摩根-士丹利的全球總部。

今日摩根財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盡管傑克的兒子小朱尼厄斯·摩根回到了J.P.摩根公司,他的兒子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也到J.P.摩根公司做了銀行家,但是曾經不可一世的摩根家族對美國金融和經濟的所謂控製已不複存在。

50年代,H.P.戴維森成為J.P.摩根銀行的總裁,小朱尼厄斯隻是副總裁。從某種意義上講,摩根家族仍在公司繼續經營。而到了1958年,J.P.摩根公司變成股份製公司以後,摩根家族在J.P.摩根公司的色彩就幾乎完全消失了。

從戰後初期到50年代中期的這段時間內,摩根財團的金融地位急劇下降,與其他財團的實力差距大為縮短,摩根財團昔日的金融霸主地位已讓位給洛克菲勒財團,退居第二位。

摩根財團在國內金融實力的削弱,也影響到它在國際金融、公用事業和鐵路運輸等領域的作用。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摩根財團采取了種種反擊措施,並獲得了一定的進展,摩根財團實力削弱的趨勢也開始有所轉變。

1960年,68歲的小朱尼厄斯去世。

1970年,亨利·摩根被降級為有限合夥人,實質上沒有投票權,但他的影響仍然存在,並代表著摩根家族的經營傳統。

到70年代中期,摩根財團在電子計算機、高速複印、微型膠卷等新興技術工業領域的投資都超過其他財團。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塞羅克斯公司、伊斯曼-柯達公司都有摩根公司的大量投資。

此時,摩根財團所支配的金融力量仍相當雄厚,特別是在信托資產方麵優勢突出,它和英法德等國的聯係仍然很密切。它的工業基礎比以往更雄厚,投資範圍更加廣泛,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有所擴大。

80年代末期,J.P.摩根公司成為一家有15000名員工的大銀行。

但它還試圖保持舊的合夥製式的文化和精神。對新招來的人都要進行6個月的培訓,讓他們學習銀行的曆史和經營精神。它極少從外部招人,仍局限在員工家庭和各種圈子的關係。每年公司要花上很高的費用,組織免費午餐來發展“同事關係”。銀行的精神是尊重同事,決不互相拆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J.P.摩根公司在海外的發展極為迅速。從1961年開始,它幾乎以每年建一個分支機構的速度在法蘭克福、東京、墨爾本、馬德裏、米蘭、羅馬、聖保羅、香港、蘇黎世、日內瓦、悉尼、新加坡、多倫多、馬尼拉、阿姆斯特丹、布宜諾斯艾利斯、雅加達、漢城、台北、墨西哥城、孟買、大阪、北京、布拉格、上海、華沙等幾十個城市建立了代表處或分公司。

現在,J.P.摩根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均已在華設立了代表處,並積極開展業務。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講,摩根這個名字並不陌生。雖然,代表家族輝煌印記的摩根後代很少出現在公眾視線內,但摩根家族幾代人辛勤創下的事業延續了下來,並且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