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學生搞小製作、做小實驗、寫小論文(1 / 3)

指導學生搞小製作、做小實驗、寫小論文

小製作、小實驗和小論文活動,即“三小活動”,是與物理課堂教學直接有關的課外教育活動。它與課堂教學相伴而行,互為補充,各有側重,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現代教學方式正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化,教學活動不能再局限於課堂範圍之內,而三小活動就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是注重以學生的共性為基礎,使全體學生共同提高;三小活動是注重學生的個性,使個人特長得到充分地發展,以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一、提高認識,是開展三小活動的前提

分析當前中學物理教學現狀,不難看出,開展三小活動的主要障礙是片麵追求升學率。如不從一切都圍繞升學轉的圈子中解脫出來,被高考、中考這根無形的繩索束縛住手腳,就不可能自覺地去開展“三小活動”。因此,解決片麵追求升學率問題,正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三小活動的重要條件。為此,必須提高認識,樹立新的教育觀念。

1.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片麵追求升學率

學校教育最本質的功能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與個人特長的發揮,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材。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指出:“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材的培養。”這裏所說的“合格人材”,筆者認為是指應具備社會所需要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以及做為國家主人翁的社會工作能力。隻有我們樹立起上述人才觀,並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己任,才能真正認識到開展三小活動的意義。

2.“整體優化”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整體優化”是指教育對象群體中,人人都有其和諧的最優發展。評價教學質量應以此為標準,而不應單純以升學考試的百分數為標準。教學要對全體學生負責,不能隻為少數尖子生服務,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麵都得到發展。

3.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

眾所周知,教育對象與生產對象不同,教育過程也不同於生產過程。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素質和個性都不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他們有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傳授的知識,最終要靠學生主動地學習才能轉化為智能。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在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為學生創設活動的機會,以促其知識水平的發展。

二、突出特點,是發揮“三小活

動”教育作用的根本

三小活動是依據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精心安排的活動,由於它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同於課堂教學,而具有如下的特點:

第一,三小活動堅持自願、選擇的原則。這些活動突出地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才能。因此,學生對參加活動有穩定、持久的積極性。

第二,三小活動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活動內容不受大綱和教材的限製,內容可深可淺,活動時間可長可短,空間範圍可大可小,學生自己可以控製活動的進程,富有伸縮性和靈活性。

第三,活動形式新穎多樣,富有趣味性和娛樂性,沒有考試造成的心理壓力,學生可以生動活潑地主動去探究物理問題,索取知識。

上述特點表明:三小活動是建立在自覺自願基礎上的學習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獨立鑽研和創造精神。因此,它具有極其廣泛而又深刻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現在:

1.提高學生對物理及有關科技知識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生,並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發展。三小活動恰是青年學生所渴望的活動。學生對感興趣的活動往往是感知敏銳,思維活躍,注意集中。在這樣的活動中,便於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易於看到自己的“成功”並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2.拓寬和深化物理知識

三小活動多是結合物理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講解某一物理知識之前,或講完某一物理知識之後安排的課外活動。活動中,學生可以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從而拓寬了知識領域;又因將已獲得的知識在實際中應用,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