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鴻儒書院(1 / 2)

鴻儒書院

東漢末年。廬江郡。巢湖西南有一座小山坡名叫仙姥山,著名的鴻儒書院坐落在這裏。此地東臨巢湖,西瀕淝湖,山上有茂林修竹,清泉深潭。在波光粼粼的湖麵,阡陌交通的水田,濃蔭斑駁的樹叢間行行白鷺或飛或棲,春夏時節,杜鵑如火,綠葉如玉,淺灘上的牛羊、湖中的白帆以及酬答的漁歌、琅琅的書聲、啁啾的鳥鳴等共同編織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置身此地,使人暫時忘卻亂世紛爭的曆史背景。

書院有一個先生姓喬名燁,他曾拜朝廷議郎,是原太尉喬玄的堂弟。喬燁性格剛強,不阿權貴,待人謙儉。雖曆高官,不以官爵私親,為官清廉。喬玄因為看到國政衰弱,而自己無能為力,遂稱疾免官,臨走前叮囑喬燁要忠於職守,如果屍位素餐,不如罷官回鄉。喬燁深受鼓舞,他敢於針砭時弊,大膽直言。一次,在朝堂上,他不怕得罪“十常侍”,向靈帝痛陳積弊:“宮中奢靡之風日長,妃子及大太監過生日往往破費上百兩黃金,宮中日常采買漏洞很大,經辦人員從中克扣,雁過拔毛,宮中買一匹布竟然比外麵貴3倍,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國庫豈不虧空?!稅收名目繁多,不勝枚舉,苛捐雜稅已經激起多地民變,本來軍餉就少,加之軍官克扣錢物,前線士兵食不果腹,怨聲載道,喪失戰鬥力。眼下正處於亂世,更應減免稅收,收拾民心,豈能加重賦稅!”十常侍反唇相譏,誣喬燁本末倒置,稅收加重的原因在於黃巾軍作亂——為了安定天下,朝廷招兵買馬,繳伐費用陡然增加,不得不加征稅收;並且誣告喬燁與黃巾軍暗通款曲,罪當滅門九族。孔融等力保喬燁,用右手食指指著朝中大臣們,義憤填膺地說:“你們這些袞袞諸公,錦衣玉食,為保全自己及家人性命,不為國家分憂,苟且偷生,喬公不顧身家性命,忠言直諫,現在遭此橫禍,竟然沒有人有膽量為他伸張正義!你們為什麼不呐喊,你們為什麼不聲援!”孔融雙眼圓睜,射出鄙視和憤怒的光芒,許多人見了心驚膽寒,羞愧無比,紛紛跪地,齊聲為喬公求情,請求皇上念他多年兢兢業業,宵衣旰食,饒他一次!於是皇上收回滅門九族的成命,將喬燁貶為庶人,永不敘用。喬公早就聽說廬江郡風光優美,文風昌盛,特別是文翁故裏舒縣,尊師重教之風甚濃,準備舉家遷往那裏。但是喬夫人和兒子不願離開京城,因此,老喬一人孤苦伶仃,水陸兼程,到了舒縣。由於盤纏不多,隻好買了一張紙,畫了陰陽八卦,擺了個卦攤,為人算卦。他的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漸漸地,名氣越來越大,找他算卦的人越來越多,閑時,他還同人家擺龍門陣。由於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眾人聽得如醉如癡,天色很晚都舍不得離開。城裏有一個郎中,名叫張葉青,早年喪妻,收養一個女兒,名叫蕙雲,二十出頭,至今沒有婚配。張葉青覺得喬燁很有學問,一打聽,原來他當過議郎,與之促膝交談,覺得喬燁視野開闊,博學多才。張郎中欣賞他做人的風骨、做官的氣節,也同情他的遭遇,喬燁敬佩張葉青的醫術人品。一來二往,日久天長,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蕙雲經常津津有味地聽他們談古論今,覺得喬燁才華橫溢,漸生愛慕之心。張葉青覺察出蕙雲的心思,於是試探喬燁,喬燁知情後,誠惶誠恐地說:“蕙雲姑娘通情達理,相貌傾城,是個難得的女子,可是我與她年齡相差近20歲,不敢耽誤令愛的青春。”張葉青聽在心裏,就婉轉地向蕙雲轉達喬燁的心聲。蕙雲聽了,嗔怪道:“想不到喬先生博學多才,談及婚姻,心裏竟然逾越不了年齡這個藩籬,未免俗氣了些。”張葉青一聽,心裏有了底。向喬燁暗示了蕙雲的心曲。喬燁一聽,很是激動。此時,他已在著名的鴻儒書院謀到一個教職,說起鴻儒書院,不能不贅述幾句。西漢時舒縣有個人姓文,名黨,字翁仲,景帝時任蜀郡太守,他在蜀地倡導教化,教民讀書,學法令,在城中設立學校,培養人才,曾選拔郡縣小吏10餘人到京都研習儒經,學成歸來後教授學子。景帝知道後嘉獎了他。文翁興學開了州郡縣設立學校的先河,此後,各地以此為榜樣,紛紛興辦學校。後來文翁回鄉,看到家鄉教育落後,於是興建了鴻儒書院,從蜀郡等地聘請優秀人才,來書院傳道、授業、解惑,後來,崔寔、馬融、張衡、邊韶、延篤、蔡邕等名流碩儒都來過書院傳經送寶。喬燁身為落魄之人,為能獲得鴻儒書院的職位感到十分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