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土族
第一章 土族概況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人口19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在民族形成過程中主要與吐穀渾、蒙古諸族有淵源關係。由於曆史原因,過去土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土族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同東鄉語、保安語更為接近。在宗教用語方麵,采用藏語借詞較多。在生活用語方麵,采用漢語借詞較多。過去通用漢文,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製定了以漢語拚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
1952年2月17日建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第二章 日常食俗
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卷或疙瘩、幹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麵條或麵片、麵糊糊等。日常菜肴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遝乎日、尕仁麼、燒麥等,哈力海即蕁麻卷餅,將采集的蕁麻葉曬幹、揉碎,配以適量的生薑、花椒、蔥花等佐料,同青稞麵一起煮成粥,然後用烙好的薄餅卷粥食用,遝乎日是白麵薄餅;尕仁布是野生胡蘿卜餡包子;燒麥是油炒麵包子。日常飲料與當地藏族一樣,喜飲茯茶、酥油茶,還特別喜飲用青稞釀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數較低(約30度左右),清醇綿軟,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釀,在釀製時都習慣加一種名為羌活的中藥,飲時味稍帶澀,有散表寒,祛風濕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還有互助白酒,如互助頭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種。土族民族使用的餐、飲具,過去多用銅茶壺、生鐵鍋、木碗等,今已被鋁製品代替,與當地漢族大體相同。
第三章 節日、禮儀食俗
土族食過去信仰藏傳佛教,許多節日和飲食,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如:過春節時蒸花卷、饅頭,炸油餅、盤饊(類似於饊子)等;端陽節做涼麵、涼粉;中秋節做多層大月餅(類似大饅頭),製做月餅也和製作花卷一樣,各層之間均配以不同的顏色,並且要在最上麵的一層作出各種圖案。最大的一個月餅,是賞月時供奉的祭品,屆時還要買些西瓜、水果之類的果品。十月初一吃餃子,臘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麵做"攪團"(稠粥)吃,臘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麵小餅,還要在小餅上刻出菱形的圖案,並用麥草編一個草馬,專門用來祭灶。土族淳樸好客,民間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說法,敬客時,首先要敬酥油茶,並擺上一個"西買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麵盒子)端上一盤大塊肥肉,同時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後用係有白羊毛的酒壺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有的地方還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謂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時也要敬三杯酒,謂之"上馬三杯酒"。飲酒時,有邊飲邊歌之習,以暢飲酣醉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也可。
第四章 酒的禮儀
舉酒施禮是土族的傳統禮儀。隻要知悉賓客登門,土族人早早就準備好酒具,在村前恭候。不管是步行、騎馬、坐車都要恭敬地為每位客人獻上三杯酒,按他們的說法是下馬酒。在他們的簇擁下,客人被引到家門前,又有一夥人攔住去路,並舉杯斟酒,要喝進門酒,當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坐定,俏麗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來到客人麵前,名曰吉祥如意酒。之後立即給以三道飯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鹽的濃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等點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餅;第三道是麵條或麵片。這時主客盤腿而坐,談笑風生,主婦端上一個插著酥油花的妙麵盆,盛滿噴香的羊肉塊,上插一把小鋼刀,一把係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壺,讓客人邊飲邊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無比的溫暖熱情。宴席完畢,當客人致謝告辭,即將離去時,主人還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馬酒。土族人認為客人酒喝得越多,席間氣氛越熱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與成功的標誌。對不會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寬容,客人隻需用無名指蘸酒向空中彈三下,即表示了對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滿意足了。
第五章 彩虹般的服飾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豔,式樣別致,至今仍保留著濃鬱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係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簷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簷向上翻,前簷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致、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