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豔。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據說,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征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係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後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誌。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複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幹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現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鬆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簷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紮紅頭繩,係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繡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每當喜慶節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把庭院、山鄉點綴得五彩繽紛,猶如山花一般。

這種古老的服裝,在土族地區仍然保留著。

第六章 古老的狂歡節--納頓

"納頓",在土語中是玩笑,歡樂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縣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為納頓的狂歡起自農曆七月,故也稱為"七月會"。

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從夏末麥場結束時,一直持續到秋天,曆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但它的起源,自古以來就被神秘氣氛籠罩著。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納頓起源的神奇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竟然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聞訊後派出大批軍隊前來鎮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製好的戰旗,揮舞著已塗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莊的廟宇走去。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們則告訴他們:"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於是軍隊便撤回去了。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流傳了下來,後來逐漸形成了現在慶祝豐收的活動。

納頓自農曆七月十二日開始,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直至農曆九月十五止,由東向西,最後回到中心地區而結束,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麥場上會合,是最熱烈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幾十麵大鼓被擂得震天響,伴隨著沉穩有力的鼓聲,會手們閃騰跳躍,在粗獷的高呼聲襯托下,表現出健與美的雄姿。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會手舞首先開始了,這是由四五十人參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順序排列,舞在最前麵的是身著長衫,手執扇子的老人,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別看他們年過花甲,銀須垂胸,可跳起舞來,卻還是那麼從容自如,步履強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和拿著柳條的孩子們依次跟在後麵,他們擺動身子,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複雜,但整齊的舞步,諧調的躍動,伴隨著有節奏的鼓鑼聲,顯得十分優美。在舞蹈的同時,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給會手們敬酒,以此助興,人們在舞蹈中陶醉了,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

熱鬧的納頓自然也成為訪親拜友的好時機。一大早即可見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車載驢騎,浩浩蕩蕩行進在鄉間的路上,對於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提供了一個浪漫聚會的時刻。

在麥場上"會師"三次後,納頓的節目在觀眾圍成的圓場內開始了。節目多由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斷改編而成,如《三將》、《五將》、《關老爺》等,表演者頭戴麵具,隨著有節律的鑼鼓聲,揮舞著木製古兵器疾緩有序地進行,不由使人聯想起三國時驍將們馳騁疆場的英雄形象。當表演者臉上的麵具被摘下時,觀眾往往因為意想不到表演者竟是須發蒼蒼的老人而大吃一驚,繼而發出驚歎及會心的歡笑。《打虎將》等舞蹈則顯示了祖先們同大自然鬥爭的活動,令人振奮和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