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塔吉克族
第一章 塔吉克族概況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人口三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塔吉克族大多數說塔吉克語的色勒庫爾話,少數說塔吉克語的瓦汗話均,屬印歐語係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許多塔吉克人兼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原屬遜尼派,18世紀初改為什葉派的支派伊斯瑪儀勒派。
解放前,塔吉克族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建國後,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工業從無到有。
塔吉克族的節日有春節、播種節、引水節等。
第二章 日常食俗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麵、奶。農區和牧區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結構上略有不同。農區以麵食為主,牧區以肉食為主。喜將麵和奶或米和奶一起製成主食。如顯爾克魯齊(奶粥,將洗淨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爾太裏堤(奶麵片,用牛奶和麵,然後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餅均離不開牛奶。塔吉克族民間獨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馬克(奶麵糊)、哈克斯(油麵糊)、泰勒提(酥油泡饢)等都是用牛奶加麵粉,或酥油加麵粉製成的。其他許多日常食品,因受維吾爾族的影響,其做法大體上與維吾爾族做法一樣。如麵粉製作的烤饢,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蘿卜等做成的抓飯等。塔吉克族在日常飲食中,都很注重主食,不太講究副食,很少吃蔬菜。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饢,午餐是麵條和奶麵糊,晚餐大都吃麵條、肉湯加酥油製品。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此外,那仁(肉塊加麵片或將牛奶、肉湯混製加麵片)、"阿熱孜克"(油(饣+果)子)、油餅、奶幹、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日常飲料多習慣於飲用奶茶。
按傳統習慣,一日三餐的飲食安排、各種食品的製作,均由家庭主婦承擔,一般男人不需插手。進餐時,在地毯上鋪飯單(布餐巾),就餐者圍其四周,長輩坐在上座,菜飯按座次先後遞送。
第三章 節慶、禮儀食俗
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逢節日,家家都要宰牛、宰羊,做各種油炸食品。如有貴客到來,款待更為隆重。敬客宰羊時,要把欲宰的羊牽到客人麵前,請客人過目後再宰殺。進餐時,主人要先給客人呈上羊頭,客人要割下一塊肉,再把羊頭雙手奉還給主人。隨後,主人還要將一塊夾羊尾巴油的羊肝送給客人,表示對客人的敬重。然後,主人要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子,刀柄向外送給客人,請一位客人分肉。客人往往相互誰讓或同請主人分肉,一般由有經驗的客人分肉,肉分得很均勻,人各一份。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麵,做"都瓦"(見維吾爾族食俗),最後由主人家裏的人收拾殘肴,取走鋪在地毯上的"飯單",大家才能起身離席。進餐的客人中如有男有女,一般要分席就餐,進餐方式和食物相同。
塔吉克族男女訂親時,男方要向女方送羊隻、犛牛和金銀首飾做為訂親禮。婚禮儀式一般在女方家裏舉行,雙方設宴待客,前來祝賀的親友都要帶羊、食物等做為賀禮。舉行結婚儀式由宗教人事誦經主持,然後在新郎、新娘身上撒一些麵粉,並由宗教人士將沾鹽的肉送給新郎、新娘各一塊,表示祝福。
第四章 典型食品
如:吉格依,塔吉克族傳統奶製品;紮忍,塔吉克族傳統風味食品。
第五章 "公主堡"的傳說
在塔什庫爾幹旅行,塔吉克人便會如數家珍地向你介紹許多許多名勝古跡。如石頭城、香保保古墓群、蓋孜河古驛舍、公主堡等等。其中坐落在該縣達不達鄉南10公裏處一坐山峰上的公主堡遺址,是塔吉克人引以自豪的古跡。相傳:古時的塔什庫爾幹,原是蔥嶺(即今帕米爾)上的一片荒川,絲綢之路的開通使這裏呈現出生機。後來,有一位漢家公主嫁往波斯,在經過蔥嶺時,因前方發生戰事,交通受阻,滯留在高原荒山中。迎親的使臣為了安全起見,把公主安置在一座孤峰上,令衛隊在山下嚴密守衛、保護。神奇的是公主在孤峰上與太陽神結合,懷了孕。使臣不敢再前往波斯向國王複命,就令兵士們在山上築宮建城,擁戴公主所生的兒子為國王,建立了意為"山路"的(左去歇左)盤陀國。人們把王都取名"克孜庫爾幹",意即"公主堡"。從此,(左去歇左)盤陀王室自稱"漢日天種",稱其始祖母為"漢土之人"。據文獻記載,(左去歇左)盤陀國是塔吉克族先民於公元二世紀建立的地方性政權,公元八世紀消亡,但"公主堡"的城名和遺址至今尚存。上述故事雖充滿著神話色彩,但它卻反映出中原漢族與塔吉克族先民的密切關係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