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婚俗
水族實行"同宗不娶"的族外婚。實行一夫一妻製。過去較盛行姑舅表婚習俗。解放前婚姻的締結,基本上是依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男女長到十五六歲就訂婚,十七八歲即結婚。自由戀愛的男女雙方要結婚也必須通過煤的途徑婚娶,否則會被認為不合利規而受到譴責和輕視。當男方物色到女方之後,先托人給對方父母傳個口信,再托人送禮品去提親。女方應允之後,才帶酒肉去定親。此後在恰當時候括去小豬吃小酒。接親時要始一頭大肥豬去吃大酒。這時,男女雙方至少要請旋下弟妹或兄姐各二人作為接親、送親的陪伴。出閣時,新娘被掛雅領,戴項圈、手惆,打一把特地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走在最前頭,接親送親的陪男、陪女緊隨著。此後就是抬著箱櫃、被褥和糯米粑等陪嫁物的長隊伍。是夜,伴娘隋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待到吉日新郎才再把新娘請來,從此開始夫妻生活。婚嫁忌打雷,所以婚期多安排在秋冬季節。
第八章 藝術天地
水歌
水族人民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善於即景生情,遇事而歌,隨編隨唱。所以有"唱不完的山歌"的美稱。水歌的主題鮮明,語言淳樸。有的敘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有的揭水歌
水書
水語稱為"雷雖",意思是"水字"、"水書".現在已經知道的有四百多個單字。這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字體主要為象形、會意、假借等幾種。象形字占較大比重水書格受條件限製,遠不能成為交流思想的工具,多為民間擇日召神、看風水等使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水書對水族人民的思想意識、生產活動有著廣泛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喪葬、婚姻、營造等活動都離不開它,甚至馴牛、吃新米等普通習俗也要請人看水書。目前,國內外都有學者對水書進行研究。
第九章 名勝古跡
引朗石棺墓
位於貴州三都縣水龍引朗寨後麵。石棺是用整塊石頭打磨之後砌成長方形的墓匣。墓室分為三層;底層埋入泥土,用作安葬亡人;中、上層露出地表,高約2.2米左右,用作存放殉葬的衣物、首飾等。大多數墓石的上、中層貼著石壁,石壁的外側刻有獅、龍、牛、羊和花草等圖案。石棺墓是研究水族古代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麵的重要文物,1981年,引朗石棺墓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十章 民族體育
水族賽馬
都柳江兩岸的水族人民,在育日朝句喜歡若馬。賽馬前先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騎著駿馬繞"端坡"(賽馬坡)一圈。然後,勇敢的騎手們躍馬揚鞭馳騁起來,他們還在疾馳的馬上做各種表演.水族賽馬是廣泛的群眾活動,不但青年人參加。連老人、孩子和婦女都能參加。
第一十一章 日常食俗
水族地區盛產水稻,日常主食以大米為主,輔以小麥和雜糧。一日三都以酸菜湯、辣椒水加蘿卜,南瓜和蔥蒜為菜肴,有時也要磨些豆腐。水族喜歡糯米飯、糯米糍粑、湯粑、粽子和用糯米做成的各種油炸食品,並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水族人民愛吃魚,除浦魚外,曆史上還有養魚的習慣。常吃的有鯉魚、鮒魚、鯖魚、鱖魚等。水族也有吃火鍋的習慣,其時將火鍋置於鐵火架或泥爐上,先把肉類、豆腐、蔥、薑、蒜、鹽等佐料放入鍋內煮沸,食用時隨吃隨加入新鮮蔬菜,另外備有辣椒和佐料碟供就餐者選用。
第一十二章 傳統女服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後將繡好的圖案拚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
第一十三章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先托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幹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新娘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回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