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原則
這是普遍適應的原則。其目的在於引導價值、希望和期望,例如善待他人、對他人的相應權利予以尊重。借助於此,教師也可與學生就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等進行溝通。對此教師們也各有自己的方法,有的教師引導學生,每天抱持樂觀的態度和心情;有的教師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處世格言,引導作用都比較明顯。
特定性原則
在班級規則裏,像學生可以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怎麼去做等這些特定的項目一般會不少。在建立班規時,為了讓學生能掌握全貌,教師也可以提供空白表格讓學生填入並討論。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也可以用學校作息的方式,對學生完整介紹應該遵守哪些班規,這種做法經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
建立班規時應注意什麼
配合學校校規製度
學校的管理有著其整體的管理策略,作為班級管理應該和學校的策略相一致,也就是說班規的製定要以校規作為前提。學校從上到下,對學生有著一致的要求,才能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形成正麵的強有力的影響。因此,學校的校規需讓全校師生一起參與,使他們能夠共同了解,作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規,內容也應該更加合情、合理,避免模棱兩可,甚至形成兩套標準,讓學生無所適從的情形。
切合學生的實際
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製定班規的一個前提,應舉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上課時同學吵鬧,其他同學就無法聽清教師的講課內容;不經過允許私拿他人的物品,會造成別人的誤會,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等。這些既讓學生比較容易了解,而隨後在建立班規的討論中也會不容易離題。
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以及師生熟悉程度
學生身心的發展狀況是製定班規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時期受同伴的影響很大,而且,學生到了青春期生殖係統發展迅速,對兩性的問題也特別敏感和好奇,所以初中階段的班規就應更多考慮這些方麵的內容。另外,尋求個體的自我獨立是青少年時期的強烈要求,因此也應該特別強調戶外活動的安全。因此,對同學的身體和隱私權的尊重,注重戶外活動和地點的安全,勿飆車、抽煙、喝酒等都應該列入到班規中。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在學校時間的長短,對新生更要做出詳細和具體的規定。也必須重視師生之間的熟悉程度,在新班級中師生比較陌生,教師對學生了解的不夠,規則就應該多一些,以使學生對教師的期望更加了解,並綜合同學合理的想法。如果接任的是舊有班級,教師隻要在舊有規定的基礎上略加修正其內容即可。
能夠便於執行
定出大的原則,並且能夠容易執行,這也是建立班規必須做到的。有的教師為求公平一致,把規定製定得很細密,並且有著詳細的記分係統,其實如此的繁瑣,會占用教師很多時間,反而會忽略或擠占了教學時間,因此規則定得過於繁瑣,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會舍本逐末,這是在製定班規時教師應該注意的。
另外,規則的製定應該符合“自然法”的概念,也就是通過一些自然法則能夠讓學生推演出這些班規,如“對他人和自己要尊重”的自然法則,就能夠推出不要在同學講話時插嘴、不能考試作弊、不能竊取他人財物等規則。就像葛雷瑟(w. Glasser)所說:“合理的規定就是有因果關係,若無,應反過來質疑規定為何存在。”如果使學生能夠了解製定班規的原因,他們就會更願意去遵守。
尋求家長的了解和支持
有些教師製定的班規,常有不少創意,他們為此花了不少心思,但是這些做法最好事先征詢家長的意見,讓家長能夠了解和支持,不然的話,容易衍生意想不到的情況,對此教師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教師用吸奶嘴來懲罰違紀的學生等,應該和家長多溝通說明為宜。
以正麵措辭為主
班規是對學生的行為起引導作用的,所以要以“應該做什麼”作為前提,“不該做什麼”作為提醒出現。但是對於緊急或危險的事件或物品等,也需要使用負麵的措辭,達到提醒強烈的目的。
張貼在醒目之處以發揮作用
製定出班規後,在布置上可以配合環境,以起到警示作用,這樣也可使環境教育的功能得以發揮。古代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就是著眼於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壞了環境的舒適以及美觀。人的身心不能總是處在緊繃、警覺的狀態,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表現來說,輕鬆、舒適的環境能夠起到正麵的影響效果。不少班主任會在黑板寫上距離某某考試還有幾天,其目的即是在提醒學生珍惜時間,不過,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