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行業的領導人都認為第一流的人才非常欠缺,就是說社會上仍有許多高級職位在等你。有一個主管曾說,資曆很好的人實在很多,但都缺乏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執行能力。
每一項工作——不論是高級推銷工作,還是科學、軍事、政府機關工作——都要腳踏實地的人來執行。大多數公司的人事經理在聘用重要職位的人選時,都會先考慮如下一些問題,然後再決定是否聘用。這些問題是:
“他願不願意做?”
“他會不會堅持到底把事情做完?”
“他能不能獨當一麵,自己設法解決困難?”
“他是不是有始無終,光說不做的那一種人?”
對這些問題稍微斟酌一下,你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設法了解應聘者是否具有“說做就做”的一流執行力。
再完美的新構想也會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計劃,如果確實執行並且繼續發展,都比半途而廢的好計劃要好;因為前者會貫徹始終,而後者則前功盡棄。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請你想想看,世界上的每一件東西,從人造衛星到摩天大樓,以至嬰兒食品,哪一個不是由一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的結果。
當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平庸之輩)時,你會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動,我們叫他“積極主動的人”;而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被動的人”。
仔細研究這兩種人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普遍原理: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斷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為止。被動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會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後他證明這件事“不應該做”、“沒有能力去做”或“已經來不及了”為止。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差別,從小地方就能看出來。
積極主動的人(以下簡稱A先生)計劃好一個假期,就真的會去度假;而被動的人(以下簡稱P先生)也計劃好一個假期,卻拖延到明年再打算。A先生認為應定期參加社會活動,結果他真的做了;P先生也認為該多參加社會活動,但他會找出各種辦法來拖延。A先生認為應該寫一封信給一個人來恭賀他的成就,他真的寫好並立刻交寄;P先生卻找了一個理由來拖延,結果一直沒有寫。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差異也會在大事上表現出來。
A先生想要自己創業,結果他說做就做;P先生也想創業,但他總是在最後關頭發現“為什麼不該做”的“好”理由。A先生已經四十歲了,他很想換一份新工作,結果他真的去做了;P先生也一樣,但他一直猶豫不決,以至於什麼事也沒有做成。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差異也會在各種行為上表現出來。
A先生想做就做,因而獲得自信、安全感、獨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P先生想做不做,因而永遠度日如年。
結果是,主動的A先生會成就許多事情,被動的P先生很想做事但不會真的去做,是地地道道的空想家。
年輕的朋友們,我要告誡你們,要學會拒絕借口,不斷完善自己的執行能力。拒絕借口是執行力的表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