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漢族
序
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鬆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遊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現在的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係,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漢語分為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北、閩南、粵等八大方言。現代漢語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文起源於遠古,現行的方塊字是從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曆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係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裏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麵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麵做成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係,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薑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複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隻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采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麵,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曆來以簡樸、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曆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曆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第一章 漢族--"元宵"的來曆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原本是元宵節的專有節令食品。元宵成為一種節令食品,據說是從宋代一種名叫"追(dui)子"的食品發展而來的。追子,實際就是一種圓的薄餅,《玉篇》中說蜀人"呼蒸餅曰追"。《北齊書·陸法和傳》記載說:"於是設供養,具大追薄餅。"這說明,"追"作為圓餅並不是宋代才出現的,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隻是在當時還沒有成為節令食品而已。
另據唐人盧言的《盧氏雜說》記載,在宋以前,追子已經成為了宮廷裏的主要食品。《太平廣記》引錄了《盧氏雜說》所記載的一位專為唐代宮中做追子的能手"尚食令"(專供膳食的官):"馮給事入中書祗候宰相,見一老官人衣緋,在中書這裏記載的是造追子能手("尚食令)在馮給事家做追子的過程。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唐代的追子已經不同於南北時期的"大追薄餅"了。南北時期的"大追薄餅"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追子,已經是油炸的大圓餅了.看上去有點近於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了。
這種近於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的"追子",到了宋代又有很多稱謂,而且發展為元宵節的節令食品了。例如北宋人陶穀撰《清異錄》就把這種追子稱之為"上元油追"了,說明在北宋時追子就已經成為了元宵節的專門食品。可能因為"上元油追"又圓又光又好吃,所以又得名"油畫明珠"。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元宵節的食品,就有這種追子。但並不稱"油追',而是稱"焦追"。《東京夢華錄·十六日》介紹汴京所賣元宵節食品時寫道;"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追。唯焦追以竹架子出傘上,裝綴梅紅縷金小燈籠子,架子前後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街巷處處有之。"從這段記載看,'焦追'乃是元宵節的重要節令食品,所以售賣時還要"打旋羅"。《東京夢華錄》中提到的"圓子追拍".也是"焦追",是"焦追"的另一種稱謂。
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元宵節的食品時寫道;"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科鬥粉、豉湯、水晶膾、韭餅,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團子、滴酥鮑螺、酪麵、玉消膏、生熟灌藕、諸色花纏、蜜煎、蜜果、糖瓜蔞、煎七寶薑豉、十般糖之類,皆用鏤裝花盆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彩益,歌叫喧闐。"這裏記載的食品是元宵節街上售賣的節令食品。"乳精圓子"、"追子"居首位。"乳糖圓子"和'追柏"即後來的元宵,"乳糖圓子"可能是水煮的,"追柏"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節食品油追之所以被稱為"圓子"("浮圓子"、"乳糖圓子"),主要因為這種食品的形狀是圓的。"圓子"之所以逐漸被人們選定為元宵節食品,可能也主要是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圓圓的.人們食"圓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圓子"圓圓的,象征著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團聚一起,吃著圓圓的"圓子",仰望著天上圓圓的月亮,寄托著人們希望團圓幸福的情思。宋代一些詩人頒"圓子',也寄托著詩人希望團圓的情思。
宋詩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坐間成四韻》寫道: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爛烏雲裏,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的"團圓事事同",似是在說元宵夜裏月是圓的、圓子是圓的、人是團聚的等意思。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況。圓子浮在水裏,像珠子一樣翻滾,盛在碗裏又白白的、圓圓的,很像天上的月亮,這可能也就是後來圓子又稱"湯圓"的原因。元人伊士珍在《郎環記》中還記載了一則用以解釋元宵節吃圓子的傳說:"嫦娥奔月之後,異晝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複為夫婦如初。"這是元宵節食圓子的風俗形成之後附會出來的傳說,但傳說中的"團團如月"的思想,耳實地反映了人們元宵之夜追求團聚的理想。
元宵節的食品油追、圓子被稱為元宵始於清代,清代可以說是"元宵"、"湯圓"、"圓子"多種名稱並存的時代。這從清代詩人的一些詩中可以得到證明。從當時詩中的描寫看,清代已經把圓子稱作元宵了,而且做法已經基本與今天的做法一樣了。
清代的文學家李調元在《元宵》詩中描寫元宵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格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元宵夜裏.人已散去,可是那賣元宵的小飯還在叫賣
"湯圓"。這說明,"湯圓"一詞,在清代已出現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稱作湯圓。清代的時候已經把圓子稱作"湯圓"了,可見那種認為"湯圓"之始於袁世凱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據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蘇州一帶的元宵食品還有"圓子"和"油追"的區別。記載說:"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日'圓於'。用粉下酵裹餡,製如餅式,油煎,曰'油追',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這裏的"圓子"即元宵,這裏的"油追"有點像今天的烙餅,是近於宋代所謂"油追"的元宵食品。
第二章 漢族--春節食俗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曆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曆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複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曆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致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朱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曆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誌》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隻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曆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裏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裏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第三章 漢族--春節守歲的由來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第四章 漢族--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隻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第五章 漢族--舞獅子的由來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了。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誌》,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麵,與唐代的相似,隻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第六章 漢族--紅色表示吉祥的由來
在中國人心目中,紅色意味著吉祥。過節過年,要張貼大紅對聯;嫁女娶婦要披紅掛彩;生了孩子要送紅喜蛋;送賀禮要有紅紙包裹;開張奠基,要剪紅綢緞。總之,一切表示喜慶、吉祥的,都離不開紅色。其實,中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用紅色表示吉慶的。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用過黃色代表吉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吉慶。到了漢朝,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漢朝以後,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習慣已基本趨向一致,並一直沿襲了下來。
第七章 漢族--祝壽送壽桃的由來
每逢祝壽,尤其是給老年人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預祝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據說是從孫臏開始的。
傳說,孫臏18歲時就離開家鄉,到千裏之外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晃十二年過趣了,孫臏在師傅那裏刻苦學習,廢寢忘食,甚至從來沒回過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孫臏突然想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老母親已經有八十高齡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十二年沒見麵了,不知母親身體如何。再說孫臏的家裏,這天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一個孫臏,心裏難過便哭了起來。正當一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孫臏看見母親那因為思念兒子憔悴的麵容,心裏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裏捧出師傅送的桃送給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大家看見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後,變得健康年輕了,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是一般親朋好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