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漢族--花圈的由來
為嗓禮專用的。參加葬禮時,人們常常敬送花圈,作為對逝者的追悼。花圈最初並不是為嗓禮專用的。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勝物"。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菠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作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禮;以後逐步演變成對趣世的親人和好友敬獻花圈,以表示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悼。
第九章 漢族--城隍廟的由來
在中國,可以看到許多城隍廟,裏麵供著城隍老爺。每年,人們還會在特定的幾個時間內趣祭拜城隍爺,趕廟會。城隍爺究竟是什幺人呢?它是怎樣逐餞發展而來的呢?
古代傳說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縣官老爺。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凶,護國保邦"之神,說它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睛,保穀豐民足。
據史料文獻記載,早在三國時,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廟,其它地方並沒有。後來,城隍廟才逐餞遍布全國各地。
城隍雖屬道教之神,但曆代帝王卻多重視它的作用,屢次給以加封。後唐末帝李從珂封之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無姓名,自宋代後多以殉國而死的忠烈封為本城城隍。《宋史·蘇緘傳》記載:"緘殉節於邕州,交州人呼為蘇城隍"。
第十章 漢族--皇家建築多用紅牆黃瓦的由來
參觀過故宮、頤和園、北海嗎?你注意沒有這些皇家建築多用什幺顏色?皇家建築通常是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磚牆。為什幺喜歡用黃色和紅色呢?這與我們中國人對顏色的看法有關。
黃色在我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尊貴的顏色,因其在"五行"學說裏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屬土,土為黃色)。唐代,黃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它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開始采用黃色琉璃瓦釘,以後便按此規定沿襲下來。
其實皇帝很多東西都是黃色的,龍袍啦、勝旨啦,就連室內的許多裝飾也是黃色的。如果民間隨便穿黃色的衣服,真有謀反篡位的嫌疑了。
紅色在我國被視為一種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莊嚴、富貴。遠在公元前11世紀周代,宮殿建築就普遍采用紅色,並流傳後代。因為封建帝王的宮殿是最高統治者的活動場所,必須處處顯示"至高無上"、"尊貴富有",因此,絕大多數古代宮殿都是紅牆黃瓦。
第十章 漢族--婚紗的由來
最近幾年來,許多年輕人在舉行結婚典禮、拍攝結婚照時,新娘喜歡戴上潔白婚紗。婚紗潔白如雪,輕盈如夢,戴上以後,新娘顯得格外純潔嬌美,難怪這幺多人都喜愛它。那幺,婚禮戴婚紗的習俗是從何而來的呢?
一般人認為英國人普遍流行戴婚紗的習俗,戴婚紗的習慣可能從英國流傳開的吧。
英國人結婚要穿禮服,新郎穿長禮服;新娘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花束。總之,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征愛情純潔、吉祥如意。
第十二章 漢族--春節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護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釘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堡餐後揚長而趣,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護相祝賀。
第十三章 漢族--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節、蒲節、重五節、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五月節、女媧節、龍子節、詩人節、女兒節、娃娃節、龍船節。香包節、沐蘭節、白賞節、解粽節、粽包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唯溫州地區為紀念明代忠臣劉景下獄而定在五月初四),並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據晉周處《風土記》記載"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當時的宰相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於是把"端五"改為"端午"。這一改意思更加明確,古代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五月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頗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受國詩人屈原,據唐文秀《端午詩》記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紀念各族英雄人物。這裏麵包括替父報仇雪恥的伍子胥。安貧守節的介子推,為操練水軍而創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威震西域的伏波將軍馬援,反對朱棣篡位的諫臣劉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堅貞不屈的白潔夫人,西雙版納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龍英雄保兒,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蓮花,歲暮捉鬼的鍾馗,忠於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詩經·大田》中有"與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記登,以及《風土記》中"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粽女)的記載。
④夏商周三代的蘭浴說。道教定農曆五月初五為"地臘",是日要香場沐浴,驅逐瘴氣,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⑤古代吳越民族的圖騰祭說。吳越先民斷發文身,以"龍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賽龍舟、拋筒粽娛神,以求部落昌盛,以上諸說,長助並存,沒有定論。
端午節的禮俗、食俗。
①避惡去毒。古人認為五月是個"惡月","陰陽爭,血氣散",漢人應劭的《風俗通義》甚至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記載。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惡去毒的禮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藥",《後漢書》主張"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荊楚歲時記》也肯定"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作法。因此,後世端午節由許多習俗與食俗(諸如掛鍾馗像,貼午時符,采集蟾酥和草藥,懸掛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頭和龍船花。祛除蠍子、毒蛇、壁虎、蛤蟆與蜈蚣等五毒;飲用雄黃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兒塗雄黃、佩香袋、掛藥包與係五彩絲,賜扇,沐格蘭湯;熙遊避災,露天飲宴;賽龍舟;比武;吃鹹蛋和粽子,喝龜肉湯等),無不出自避兵鬼、驅魔癘、止病瘟、強身體之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端午節應當是個防禦疾病、衛生保健的節日。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傳承過程中還融進了祝福、納吉、遊戲、踏青、競技、美食等內容,顯得文采煥燦,英華紛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節的許多宴席均用藥物或避邪的名稱命名,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的"艾人宴",《武林舊事》記載的《禳會宴》,《勝飲篇》記載的"菖蒲宴",《歲時廣記》記載的"解粽宴"等,這都可作為"端午辟惡"的佐證。
端午節各地有不同的風俗,較流行的有龍舟競渡,也叫賽龍船,傳說是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動還有插艾、貼符、掛圖等。
第十四章 漢族--中秋與月餅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麵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食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它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幹塊,每人象征性地嚐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麵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杆和鬆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穀,他們稱為"八月節"。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是對空鳴放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嚐狗肉湯鍋、豬肉幹巴、醃蛋和幹黃鱔,談笑望月。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江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與月餅
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隻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係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裏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裏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麵、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製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第十五章 漢族--悠悠茶館史
唐代茶館的起始
茶館,唐宋時稱茶肆、茶坊、茶樓、茶邸,明代以後始稱茶館,清代以後就慣稱茶館了,它是隨著茶葉及飲茶習俗的興盛而出現的,是一種以飲為中心的綜合性群眾活動場所。
我國茶館業發展曆史久遠,它是隨著城幣經濟、幣民文化的發展而興盛起來的。
茶館起於何時,史料無明確的記載。漢時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賣茶"及"烹茶盡具"之說,但此是幹茶鋪,非是賣茶水的坊肆。一般認為,茶館的雛形出現在晉元帝時,唐代開始萌芽,宋代便形成一定規模,明清之際終成時尚。
我國茶葉被人飲用的曆史很長,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於神農氏。"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茶葉的飲用,最早是由藥用慢慢演化和發展起來的。
飲茶到底始於何時?眾說紛紜,康宣宗年間撰刊的《膳夫經手錄》中,就提出了"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的不同看法。在宋元、明清幾代,有人坯提出了飲茶起源"三國"、"東漢"和"秦漢"、"先秦"等多種說法。
不管茶飲始於何時,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魏晉以前,中國茶葉的傳播主要還隻顯於荊楚或長江中遊,茶葉主要僅限於貴族或富豪之家享用,茶葉產量低,價錢很貴。三國和兩晉時,江南和浙江沿海的東部地區,茶葉的飲用和生產逐漸傳播開了。據《三國誌·吳誌》記載:"(孫)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的,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而以當酒。"孫皓是三國時吳國的末帝,韋曜為吳國待中,領國史。從上引史料可知,三國後期至少在江東吳國的統治階級中間,已開始流行飲茶。
到東晉時,茶葉已成為建康和三吳地區的一般待客之物。如《世說新語》載,任育長隨晉南渡以後,很不得誌。一次,
他到建康,當時一些名士迎之石頭(今南京城郊),"一見便覺有異,坐席竟下飲",於是便問人雲:"此為茶為茗?"可見當時南方飲茶已較普遍,北萬尚少,但並不是沒有,否則從中原來的任育長不會問"為茶為茗"。南北朝時,茶葉及飲茶習俗已有較大發展。三國兩晉時,我們從文獻中所見的重要茶葉產地,幾乎都在巴蜀和荊楚二秒,但至南朝時,如《桐君錄》所載:
"西陽(治位今湖北黃岡縣東)、武昌、晉陵(會江蘇常州)皆出好茗。"
魏晉以來,飲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內容。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
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談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飲宴之風盛行。最初之清談家多為酒徒,竹林七賢之類,如阮籍、劉伶等。後來,由於整天與酒肉打交道,一來經濟條件有限,二來也覺得不雅,特別是酒醉之後會舉止失措,於是清談家們從好酒轉向好茶,以茶助清談之興。
其次,南北朝時,是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時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晉末年社會動亂,許多大族遷移到南方,江南生活優裕,重視文化,使這一時期的文化大大發展,尤真是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揉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崇尚清淡高雅,而茶正有這種特性,故飲茶得到玄學家們的推崇。
再次,魏晉時期,各種宗教大興,他們多推崇飲茶。如在道家看來,飲茶是幫助煉內丹。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飲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甚至認為茶可以通"鬼神"。茶的文化、社會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它的自然飲用功能。
飲茶的普遍性,使飲茶日益變成營生和服務的手段,使之和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發生聯係。最早使飲茶為營業性和服務性行業的是菜攤,齊非茶館。這種係攤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據南北朝的神話小說《廣陵耆老傳》記載:東晉元帝時(公元317-322年)有一老婦人每天早上提一器皿茶(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這種菜攤,是飲茶商業化的雛形。有人認為,晉代人張載於三世紀刊年代寫的《登成都樓》詩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就包含有飲茶賣茶的含義,但也可理解為是茶的飲用在民間已普及的意思。南北朝的,出現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它既和喝茶,又和供來往旅客住宿,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茶館和旅館的初級形式。
唐代,條財的種植已十分普遍,朝野上下,寺觀僧道,飲茶成風,盛極一時。《新唐書·陸羽傳》說:"天下普遍好飲茶,其後尚茶成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方麵:安史之亂以後之中晚唐,社會的動蕩使文人士大夫心理失衡,為了達到心態的平衡和解脫,禪宗於是大興。飲茶之風的興起,恰恰是在這個時期。崇尚幽靜,追求自然、淡泊和精行儉德,正是茶的特性,因此,禪宗借助飲茶推行它的思想,士大夫則通過飲茶接近禪境。
以飲茶為契機的聚合成為唐代文苑的風雅之事。中唐以來,文士之間茶文化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形式是茶會、茶宴。大曆年間(公元766-780年),顏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與吳中詩及經常雅集,往往采用茶會、茶宴的形式"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之後,文人的茶會、茶宴活動更為普及,"竹下忘言對紫金,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錢起《與趙莒茶宴》)還出現了宮辦的大型茶宴,到了晚唐時期,在宮廷開始興對清明茶宴。
唐代城市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導致商業交往十分發達,從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頻繁的商業往來,商人在外經商、交往,一是要住宿,二是要談生意,三是有解渴、吃飯的需要。為適應這種需要,開店鋪煎茶賣茶,自是必然。同時,城幣經濟的繁榮,帶來一個很大的市民階層。他們既不是經常調換崗位的文人官吏勇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鄉裏的農民,而是活躍在名城鎮的商人、工匠、挑夫、販夫,以及為城鎮上層服務的各色人員。這些人,較之鄉民見識廣,而比上層社會則要重人情、友誼。生活在城市中,比鄰而居,街幣相見,卻又不似鄉間以血緣、族親為紐帶。
但活躍的幣民階層卻又需要彼此溝通。茶文化一出現,溝通人際夫係便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於是,茶館文化便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