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黎族

黎族現有人口111.1萬。主要分布在中國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樂東、三亞、通什等七縣二市之內。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漢以前就從兩廣地區陸續來到海南島定居。"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為主,雜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區還保留著圖騰崇拜的痕跡。

因狀似倒扣船隻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傳統住房。黎族稱其為"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輔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過渡三種。其共同特點是茅草房頂,木頭或竹子的梁柱,編竹抹泥牆、竹條牆或椰葉牆;屋內設火灶,灶上方懸掛竹筏,作烤幹食物用,屋頂側麵開天窗。"布隆亭竿"中沒有間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鋪席席地而睡。現在在黎族地區這種房屋已不多見,多數住室已為金字頂代替,靠近城鎮的黎族人已住進瓦房。

黎族服裝以棉麻為原料。黎族人多穿對襟無領上衣,婦女穿對襟無袖開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繡有各種圖案。黎錦是黎族人最為著名的紡織工藝品,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色彩豔麗富於特色而馳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嚼檳榔是黎族人的一種嗜好,檳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據說檳榔有助消化、驅絛蟲、降血壓、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節日勞動間歇,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三月三"是黎族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各村寨都要舉行祭祖儀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對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隨後一對對有情人分散到叢林翠竹中或山間小河邊互訴衷腸。入夜,篝火燃起,人們盡情遊戲娛樂。天快亮時,戀愛中的男女依依惜別,互送定情信物,相約來年"三月三"相會。

第一章 黎族傳統服飾工藝、色彩與紋樣

黎族是古代越人的後裔。其先民駱越人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橫渡瓊州海峽,陸續遷入海南島,成了島上最早的土著居民。黎族現有111多萬人口(1990年統計),分為哈、杞、美孚、潤(本地黎)和賽(加茂黎)等五大支係。他們主要居住在海南島的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區,五指山腹地是其主要聚居區。幾千年來,黎族在開發海南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藝術,其中,傳統服飾因工藝精湛,色彩絢麗,紋樣古樸典雅,蘊藏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成為其傳統文化藝術奇葩中最絢爛的一枝。

黎族服飾主要包括紡、織、染、繡四大工藝。黎族的棉紡織工藝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尚書.禹貢》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貝"即黎語"棉花"之意,這是對黎族先民應用木棉花紡織"卉服"的描述。秦漢時期,黎族的棉紡織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所織的"廣幅布"已被作為貢品。唐宋時期,黎族的棉紡織業十分發達,其棉紡技藝已達很高水平,產品種類繁多,製作精良,遠銷京師和內地,倍受青睞。宋人《諸蕃誌》稱:海南的棉花(吉貝),"最堅厚者,謂之兜羅綿,次曰番布,次曰木棉,又次曰吉布。或染雜色,異紋炳然"。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海南所織,則多品矣。幅極闊,不成端匹。聯二幅可為臥單,名曰黎單。間以五彩,異紋炳然。聯四幅可以為幕者,名曰黎飾,五色鮮明,可以蓋文書幾案者,名曰鞍搭。其長者,黎人用以繚腰。"元代著名棉紡織家黃道婆,早年在海南崖州(今三亞市)跟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晚年把學成的技藝帶到上海鬆江烏泥涇,傳授給當地人民,並且改革了紡織工具,用一套錯紗、配色、綜線、結花等工藝技術,織出了聞名的"烏泥涇被",改變了鬆江一帶落後的紡織業。由此可見,古代黎族棉紡織技藝,為中國古代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

近現代,黎族婦女仍然使用簡易的木製軋花機、彈棉弓、撚線紡輪、腳踏紡車、繞線架等紡出棉紗,用多種野生植物染料,將紡出的棉紗線染成多種顏色。再用木製踞織腰機,綜杆提花,斷緯織繡,精心製作出集紡、織、染、繡於一身的傳統服飾。在黎族傳統服飾工藝中,最富有創造性的是經線紮染和織花繡兩種工藝。美孚支係的黎族婦女,運用木製纈染架進行紮染。先在經線上紮染出白色的花紋,再在顯示白色花紋的經線上織上彩色緯線。織和染結合得天衣無縫,自然和諧。織花繡最常見的有素繡,即運用白線在深色地上進行單色刺繡(亦可相反用色),有素中含豔的藝術效果。除素繡外,還有彩繡、貼布繡、挑花繡、金銀線盤繡等。潤(本地黎)支係的織花繡,工藝精巧,最有特色。它在染織成白色的平紋布上,運用多種色線交繡成正反一模一樣的雙麵繡圖案效果,在粗獷的質地上表現出豐富而統一,絢麗而細致的色彩效果。貼布繡是在剪成圖案的貼布上加以刺繡,有凹凸感。挑花繡多用於袖口和服裝邊緣。金銀線盤繡是將粗細金銀線盤成各種圖樣,然後用絲線穿縫,四周加繡彩色,十分華麗。黎族姑娘從六七歲起即開始學習傳統紡織和刺繡,從小受到傳統技藝和熏陶。每當喜慶節日,她們便成群結隊,身穿親手織繡的筒裙、腰帶、花巾、圍腰、掛包等,爭相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以獲取人們的稱譽和小夥子們的愛慕。

黎族的祖先不但用多種植物配製成不同的顏色來表達豐富的寓意。黎族服飾的色彩主要以黑色或藍色為地,其上配有紅、黃、綠、白等色的鑲飾和紋樣。不同的色彩,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黑色,表示吉祥、永久、莊重和驅邪逐妖。以頭巾為例,黎族婦女的頭巾,有的兩端黑白相間,無垂穗,中間純黑無圖案。有的則兩頭留長約30厘米的黑色垂穗,中間用黃、白、綠線繡各種花紋。頭巾兩端的白色線條,表示婦女心靈的純潔,中間黑色表示婦女的莊重,不隨便出頭露麵,同時也表示遮擋邪魔。紅色,表示人的尊嚴、權貴,亦可驅惡擋魔,謂之仙人之色。黎族男性的紅頭巾是尊貴的標誌。過去,黎族的頭人和有威望的長輩,都纏黑紅雙層的棉布頭巾。黑的一層表示威嚴穩重,紅的一層表示德高望重或掌權的人。但因紅黑色被認為能驅鬼擋魔,保佑平安,所以後來紅頭巾就不再限於頭人或長輩,一般男子也都可以纏戴。黎族崇拜紅色,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很久以前,天女下凡與勤勞的黎族小夥子結婚,但婚後不久,天女父親就派天兵威迫仙女返回天宮。天女無奈,返宮前告訴孩兒說:"要留意家裏雞窩裏不同記號的雞蛋,其中有一個孵出紅公雞,一個孵出白公雞。待你長大後騎白公雞,你父親騎白公雞上天去找媽媽。"兒子和紅、白公雞長大後,父親騎的白公雞沒有了勁,飛到半天空就落地了。而兒子騎的紅公雞展翅飛到天宮。從此,人們把紅色當作神聖的顏色。

黃色被認為是龍的顏色,象征健美、精力充沛和性格剛強。過去,男子身著無袖黃色麻衣、腰係紅色布巾,手持弩弓、狩獵生產。有的地區婦女織繡的筒裙、花被、腰帶以黃色為主色,用黃色襯飾紅、綠、白等色,象征人們的生活生龍活虎,平安長壽。綠色象征生命,認為綠色是天地賦予的生命之色。不少婦女愛著綠色衣裳或用綠線在其他顏色的服飾上繡織花卉、魚蝦、飛禽走獸等圖案。以此表示婦女容貌似花,能開花結果,傳宗接代,也表示大地哺育萬物。白色表示純潔和吉祥。婦女的衣服袖口或腰兩側或衣領、衣襟或筒裙的中部、兩頭等處往往織有白線條,這些白線條左右對稱,用以表示婦女心靈純潔、吉祥如意。另外,黎族服飾的各種色彩對比較為強烈,但無論哪種色彩都不失淳樸典雅、絢爛亮麗的基本特征。

黎族服飾紋樣豐富多彩,取材廣泛,不僅極富民族特色,而且還體現出黎族獨特的審美情趣、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現象。其內容大多是反映黎族生產生活、愛情婚姻、宗教活動以及吉祥美好的事物等。據不完全統計,黎族服飾紋樣約有150多種,大體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生產生活用具紋、幾何紋和漢字紋等幾類。各類紋樣,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作手法,把人、動物、植物、工具等自然物加以變化,織繡在服飾上,使紋樣圖案造型具有可視性和藝術性,表現出極高的藝術水平。

人紋又稱人祖紋,包括狩獵紋、收獲紋、婚禮紋、三宮紋、雙人疊坐紋、人鹿紋。琶曼紋(男子漢紋)等。是服飾紋樣中最常用的題材。其中有反映狩獵、婚嫁和祭祀的內容,以及男女手持火把,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情景,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色彩。人祖紋周圍常用花草做裝飾,象征部族繁衍和人丁興旺。兩邊的神台象征祭祖習俗,獸足印紋表示世代狩獵的生活。人鹿紋流行於東方、昌江等地。圖案模擬人與鹿,以幾何形構成,如菱形塊為人首,三角形為鹿角。多作正麵人形,左右對稱。人的兩旁配置對稱鹿紋,與人物相呼應。造型抽象概括,裝飾性強,富於生活情趣。這個紋樣起源於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個黎族小夥子打獵追趕一頭梅花鹿,來到五指山深處,正當他拉弓搭箭準備射狩時,梅花鹿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回頭含情脈脈地注視著他。從此,小夥子與鹿姑娘結成夫妻,生兒育女,繁衍著黎家後代。這個傳說形象地描述了黎族先民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及其他們曾經曆過的狩獵生活。人們把它變成圖案紋樣織繡於服飾中,以示紀念,同時認為它可以保佑子孫吉祥平安。生活美滿。

動物紋有甘工鳥紋、龜紋、雞紋、螞蚊紋、螃蟹紋、蛇紋、蜈蚣紋、熊紋、青蛙紋、鹿紋、龍紋、馬紋、牛紋、狗紋和各種魚蟲紋等。其中,龍紋、鹿紋和青蛙紋最常見。在黎族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龍和鹿是高貴、善良、吉祥和幸福美好的象征。個別支係還把龍和鹿當作圖騰來崇拜。青蛙紋樣各地不盡相同,白沙、瓊中、昌江等地區服飾上的蛙紋有嚴格的對稱結構,其造型飽滿簡潔。保亭、三亞、陵水、通什一帶的青蛙紋,通過誇張與變形,大膽省略前腿,增長後腿,巧妙地表現出蛙的跳躍特征。青蛙紋樣是人們喜愛的吉祥圖案之一,在黎族的傳統觀念裏,青蛙有表達母愛和避邪防疫的功能,也有表示對祖先懷念的情感因素。

常見的植物紋有花枝紋、木棉紋、竹子紋、蓮子紋、白藤果花等。花枝紋流行於五指山地區,圖案中心用近似漢文的倒"巾"字形紋飾作部族標誌,腰繡兩叢野草,折疊式紋樣和菱形連續紋樣橫貫其下,菱形骨架內繡狗足印紋。顏色以大紅為主,粉綠、白色嵌邊。常用於杞黎女上衣後背繡花紋樣。造型簡煉,寓意根深葉茂,家族人丁興旺,繁衍生息。木棉是黎族紡織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黎族婦女普遍喜歡用木棉紋樣做服飾紋樣。構圖形式為:圖案中心是木棉樹主幹,下麵是根部,左右為分枝,分枝下有鑰匙紋(又稱"任意花"),上為木棉花和綠葉。象征根深葉茂,家庭美滿幸福。

日常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扁擔、禾叉、梳子以及一些抽象的幾何紋,漢字紋等。也是常用的服飾紋樣題材,這些紋樣大多是黎族婦女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理解,憑借自己的藝術想象,加工創作出來的。是黎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章 古老珍貴的黎族飾品

黎族飾品種類豐富,古老而珍貴。史籍記載,"男椎髻在前,首纏紅布,耳垂銅環。以藍白二色之法琅、掛珠或銅錢為頸飾,間或有佩手釧者。"黎婦椎髻在後,首蒙青帕,均穿耳,戴銅圈,也喜戴銀、銅、玉等材料做成的項圈、手釧、足釧。婦女飾品豐富多彩,分為首飾、頸飾、胸飾、腰飾、肢飾等五種。首飾有銀針、銀釵、銀簪、銀鈴、耳環、骨簪等;頸飾有園形、扁形銀項圈(也有用銅或鋁製),白色或藍色玉珠、玻璃珠串等;胸飾有銀牌、銀鏈、珠鈴,包括鑲耳圈的銀元和銅錢等;腰飾有捆銀鏈和掛小銀鈴等;肢飾有金(銀)戒指,手腳銀(銅)圈和玉鐲等。黎族婦女的飾品,是黎族家族的珍貴財產之一。過去,全套婦女飾品要用三、四頭牛才能換到。認為佩戴的飾品越多越重,越能顯示其富貴華麗。

不同地區不同支係的黎族飾品,各有其風格和特點。羅活哈黎女子,自幼穿耳,戴銀銅大耳環,每長一歲就多戴一個,往往把耳朵墜拉成長長的,平時把它覆蓋在頭頂上,好像戴帽子一樣,還有戴銀手鐲、銀戒指、銀項圈的習慣。五指山周圍杞黎婦女用銀牌扣做衣飾,頭纏織花紋頭巾,頸戴彩色玻璃、玉石、珠串或銀項圈,胸前掛有銀飾品,手戴銀、玉鐲。昌江美孚黎頭纏黑白相間的頭巾,戴銀質和銅質頭簪,金銀銅耳環。保亭賽黎戴懸掛著銀牌鎖形物的銀或鋁項圈,頭上插銀釵和銀鈴,胸前掛銀珠鈴,腰係銀鏈,戴小金銀銅耳環,手戴玉鐲。白沙潤黎的人形骨頭簪古老而珍貴,它雕刻製做精細,圖案多樣,黑白對比鮮明,內涵豐富,備受黎族同胞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