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黎族--婚戀習俗
黎族人結婚非常講究吉日良辰。每年秋後至來年春節前,是結婚的旺季。牛、龍、羊、雞、豬、兔日是舉行婚禮的吉日,蟲、火、蚊、猴、狗、鼠日卻不吉利。擇下良辰吉日,就可以舉行婚禮了。
婚禮當天,男方派出一位"引路娘"、一位"伴娘"和兩三名男子到女家迎親,一場婚禮便開幕了。
迎親隊伍在女方家飲酒後,便唱歌催促女方上路。女家的婦女們則奔走相告,動員村寨眾親參加送新娘的隊伍,送親的人越多,新娘就越光彩。送親隊伍均由女人構成,因為這些女人要受到男家村寨和別的村寨的小夥子們的逗弄,男人可不好意思在場。新娘的父親是不參加女兒的婚禮的,新娘是由母親陪送的。
此時的新娘是她一生中最美麗的華貴的時候。精心修飾一新的容貌,顯出了黎族姑娘的秀美。送親隊伍的衣著也很華麗,區別於新娘的是胸前不掛銀牌和銀鈴;最有趣的是,每人都帶著精致的草笠和小腰簍。
隊伍出發了,新娘走在送親隊當中,用雨傘或草笠遮掩麵孔,大有猶抱琵琶半遮麵的味道。和別的民族一樣,新娘要哭著離家,唱道:"惱氣父母貪錢財,不問家門好與壞;我如煙草四處賣,苦生做死無人知。"母親勸道:"女子生來要出嫁,男子生來要當家,嫁儂出門千金價,婆家是儂的正家。"自有一般喜劇般的色彩。
太陽落山時分,送親隊伍到達男方村口,男方的小夥子們聚集村口打起了火把,少不了和送親的姑娘們逗趣:他們高舉火把想看清新娘的長相和隊伍中漂亮的姑娘,她們卻把臉深埋在竹笠裏,而他們便把火把放低,用煙熏她們的臉,用棍子絆她們的腳,鬧得她們走走停停,東躲西藏,個個麵黑汗流,哭笑不得,熱鬧得很。
迎親的儀式在村口舉行。在路中央放一堆幹稻草,鋪一張芭蕉葉,葉麵上放一個雞蛋,主持儀式的老人身著綠色長袍,頭盤紅巾,手持尖刀和火把,立在路中,麵向送親隊伍,念起平安詞。這種場麵,多多少少都帶有肅穆感,祈禱後,老人用刀割開雞蛋,割開芭蕉葉,點燃草堆,站在兩旁的男人對天鳴放火銃,表示吉事臨門和歡迎送親隊伍平安進村。送新娘的隊伍每人都要跨越路口上的火堆,方能進入新郎的屋子。送新娘的隊伍從新郎家的後門進去,新郎的母親在後門迎接,並把她們安排到位置上麵壁而坐;新郎和父親在前門迎接來賀喜的親友。
隨即婚禮開始。酒席分賓主坐位,男方親司和本村眾親坐主位,對麵是送新娘的人們。而新奇的是,此時,與新郎同一血緣的婦女全都回避了,因為同一血緣男女之間難免唱起情歌,甚至相互嬉鬧,而同一血緣集團的男女是禁止婚配的。
宴席是先吃飯後喝酒,與別的地方有極大的不同。除了一對新人和他們的母親外,別人都是大碗喝酒的。酒席中央置一兩市尺高的固定座罐,內盛醇香的米酒,並插有兩根吸酒用的竹管。罐旁置兩對藤凳,一對稱"正座",是新郎新娘的位置;一對稱"陪座",是他們母親的位置。喝酒的同時,兩位母親要講一些勉勵新人白頭偕老、相親相愛的吉利話。
黎族婚禮有"逗娘"的習慣:除了在迎親時煙熏棍絆外,還有許多招式,其中就有舂糯米團。這是在婚禮的次日上午,新郎家用糯米煮成幹飯,由送親的婦女們在木臼裏舂爛,製成一個個糯米團,帶回去分給沒來參加婚禮的大人和孩子們。在婦女們舂糯米的時候,小夥子們便千方百計地去搶糯米團:如果小夥子不留神,就要被木杆敲到頭和手;要是被婦女們捉住,用糯米糍粘滿頭發,那可就慘啦,據說三天三夜也別想洗脫,還得遭眾人的嘲笑;而如果糯米團被搶光了,婦女們便要空手回去,那遭親友一頓責罵就在所難免的啦。
"對歌"始終貫穿整個婚禮,老人對歌當拉家常,中年人對歌賽"歌籮",年輕人對歌就離不開找對象啦。
翌日黃昏,新郎家在門口設送行酒席,每個要回去的人要飲一碗或雙碗送行酒才行。待酒足飯飽後,便唱歌告別。新娘要留在夫家數天,要站在路旁掩麵而泣,以示埋怨娘家人把她拋棄,大有情意深切的意味了。這時,小夥子們可不管你如何,弄來鍋灰,攆著半醉的婦女、姑娘們,務必將她們的臉塗黑,你追我逃,直至村外。
第八章 黎族--飲食習俗
黎族人主食大米,在山上打獵或"砍山蘭"的時候,就吃竹筒飯。他們隨身帶上山蘭米和火石,能隨時隨地做竹筒飯。先截取一節粉竹或山竹的幼竹,灌進米和水,置於火堆上燒烤。等水烤沸後,封上筒口,再繼續慢慢翻烤。烤熟後,即破開竹筒,就能吃上香噴噴的飯了。用嫩竹筒烤飯,味道清香,食之可口。要是獵獲野獸,最好的是黃猄和山豬,取其肉拌入山蘭米和鹽,烤出的飯味道更香,美其名曰"竹筒香飯"。
田鼠、田雞、蚱猛、四腳蛇、螺、蜆蛹等都是黎家的副食。另外,黎語稱作"祥"的一種醃製生魚生肉,和被黎民稱作"南殺"的醃製酸菜,味道都很獨特,亦非常珍貴。
黎族人民喝酒也很有意思:三步曲。分別是"貢敖"一敬酒;"痹敖"喝醉酒;"舊吞丘"棗唱山歌。
黎族飲食風俗的顯著特點是利用自然條件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體現了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山風野味。
"三隻田鼠一道菜"
黎族多居山林,山上的山鼠,田裏的田鼠,樹上的鬆鼠,都是黎家的美食。在野外捕鼠,以篝火燒毛刮淨,帶回除去內髒,或烤或煮,並用少許鹽巴和辣椒調味。
"南沙"泡菜
黎族醃泡酸菜,先將野菜洗淨加上畜骨或獸骨,拌入適量生鹽,密封於壇中發酵。這種酸菜黎語叫"南沙",酸味濃烈,消暑開胃,是黎族人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菜肴。
嚼檳榔
黎族婦女自古就有嚼食檳榔的愛好。她們把檳榔切成片,連核一起生嚼。幹吃檳榔是煮熟晾幹,吃時切成小片,加上蚌灰與石灰拌的漿,包在"扶留葉"(俗稱"萎")裏慢慢咀嚼,細啖其餘汁,愈嚼愈香,津津有味,直至臉頰潮紅。嚼食檳榔因有解悶,下水腫,除瘴氣的功效,所以檳榔果被黎族視為吉祥物和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
竹筒香飯
黎族人民平常上山勞作時,經常燒竹筒飯。先砍一節較粗的嫩竹,裝入當地特產的香糯米和適量的水,或者再拌入獵獲物的瘦肉塊及鹽,架於火堆上熏烤。水沸後,以樹葉或木塞封頂口,隨時轉動竹筒,使其受熱均勻,待飯香溢出,取下稍候以刀剖筒,便可食用。趕路者,黎家姑娘還往你的旅行袋裏多放幾筒,讓你慢慢品嚐享用。
魚茶
魚茶是最具特色的黎族飲食之一。它名雖為茶,但沒有一棵茶葉,黎族婦女將打撈回來的淡水魚洗淨後,切成小塊,撒入適量的鹽、涼米飯、米粉等拌勻,放入容器中放置10--30天,取出後放入茶杯中加開水,喝其汁,食魚肉。其汁微鹹,帶有一點酸味,初喝不太習慣,時間長了越喝越有味。
第九章 黎族--醃製酸菜--南殺
黎族人醃製的一種黎語叫"南殺"的酸菜,味道亦很獨特:一是用黎語叫做"莉嫩"或"誌溫"的草,用冷飯水衝調,密封於陶罐內,一個月後啟封,便成風味獨特的酸菜;一是砸碎牛或山鹿的脊椎骨,和半熟的熱幹飯調勻,加入適量的鹽,封存好,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後啟封食用。"南殺"在古代就很有名,蘇東坡兒子蘇過寫道:"蛙蝝,敬我如族姻,"他還說:"南夷風俗,非姻家不得與蛙蛤蟻醬之會。"可見黎族這種酸菜的珍貴了。
第十章 黎族--船形屋的傳說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關於它的曆史,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說,古時海南島上沒有人煙。大禹坐天下時,南海有一個俚國,國王有個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個丈夫,三個丈夫先後都死了。相師傳言她是掃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國國亡,一時弄得滿誠風雨,人心惶惶,紛紛請求處死丹雅公主。此時,丹雅公主已身懷六甲,國王不忍不手,便在一個北風呼嘯的清裏,備了一隻無舵無槳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穀種,把丹雅公主放在船上。丹雅公主養的一條小黃狗也跟上船,小船在風中飄入了茫茫大海。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曆盡劫難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個荒島岸邊擱淺了。她看到了遠處的高山峻嶺,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無憂無慮的穿行於林間,所有的憂鬱和恐懼一下子消失了。在飽餐了野兔和鳥蛋之後,丹雅公主在這個茺島定居下來。
為了躲避風雨,防禦野獸的侵襲,丹雅公主在海灘邊豎起幾根木樁,然後把小船倒扣在木樁上當屋頂,又割來茅草圍在四周。她有了屬於自己的家。白天,她帶著小黃狗上山打野獸,采野果;晚上睡在這船屋裏,小黃狗忠實地守在門口。後來,船板爛了,她割下茅草蓋頂,這就是後來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爭雛形。
第十一章 黎族--軍坡節
名稱:軍坡節
時間:農曆每年六月二十日
意義:祭祀
內容:黎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海南省瓊中縣。關於節日的由來,傳說有二,一說六月二十日是當地塹對、乘坡等四個村寨峒主公的誕辰。另一說是古代有個漁夫,有一次捕魚時,總是撈上來一根大樹幹,可是魚簍裏卻裝滿了魚。乘坡垌主托夢於漁夫,把樹幹雕成他的像,抬著去各村巡遊,接受香供,巡視的地方叫作軍坡。屆時,在眾人護衛下,以鼓樂伴奏,抬峒主公像遊寨。每至一處,都受到群眾盛裝迎接,有些地方還演出瓊劇和其它文藝節目。此節解放後漸衰。
第十二章 黎族--黎族春節
名稱:黎族春節
時間: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
意義:慶祝新年
內容:黎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海南省黎族地區。節期與周圍漢族相同。節前的準備工作有修葺房屋,灑掃除塵,置辦年貨,舂米備柴,縫製新衣,拆洗鋪蓋,釀造年酒等。除夕日男人殺雞宰豬,女人打年糕、包粽子。除夕日下午要封存壓年米,期望年豐富足,總有餘糧。傍晚起先祭祖宗,再吃年飯,喝年酒。初一不外出串門。早上給家畜家禽送年糕至圈舍,到井邊送一枚銅錢或一塊年糕,表示向河神地公買"福水"。初三初四,青年男婦野遊娛樂,交友談情,其它人或走親訪友,或打獵捕魚,或蕩秋千,跳年舞,各行其樂。初五各家清掃節日垃圾,放入竹簍,再以竹條紮"抬神架",用稻草紮稻草人。把竹簍與稻草人抬到寨外,謂之"送神出寨"。棄之路旁,待正月十五日燒掉。有些地方在節日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圍獵活動。由老人雞卜擇日,全體男性參加,老人小孩指揮獵狗,青壯年持獵槍弓箭射擊。獵獲物平均分配。有些地方還在初三至初五舉行"抬公遊行",即把神廟裏的神像抬出來遊寨,人們焚香膜拜,祈禱賜福。黎族主要是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有點鬼神不分,祖先鬼最受崇敬,可以理解為神。
第十三章 黎族--黎族三月三
名稱:黎族三月三
別稱:愛情節、戀愛節
時間:農曆三月初三
意義:慶祝豐收
內容:黎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海南省東方一帶。相傳,很久以前,黎族地區遇到大旱,有一個叫亞銀的小夥子,夢見五指山上的百靈鳥可以解旱情。於是他告訴了鄉親,並自告奮勇地上山去捕百靈鳥。在山上,他吹了三天三夜的鼻簫才見一隻百靈鳥飛來,亞銀正準備捕捉時,忽見百靈鳥變成了一個美麗的黎族姑娘,並答應跟他到人間去救災。不久喜雨普降,黎寨又充滿了生機。不料,狠毒的峒主不許百靈姑娘黎寨求雨。姑娘不從,被搶去關在牛棚裏。亞銀得知後,拚命將她救了出來。在逃走時,被峒主的家丁們副進一個石洞,峒主命家丁用火燒,突然雷聲隆隆,山崩地裂。亞銀和百靈變成鳥兒逃走了,峒主則被亂石壓死了。這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三。是日,黎族人民歡聚一起,預祝糧食和狩獵雙豐收,並開展跳竹竿、舞"錢鈴雙刀"等活動。小夥子和姑娘們在活動中物色對象,然後進行對歌。對歌時,男女各坐一排,每次一對、兩對或三對對歌,雙方感情融洽的互贈禮物定情。現在對歌中,還增加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計劃生育的"說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