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0世紀末至17世紀
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都發軔於10至11世紀之交,即988年基輔羅斯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以後。初期受民間口頭創作和拜占廷、保加利亞文化影響很大,用古斯拉夫文和古俄文(13至15世紀衍化為俄羅斯文、烏克蘭文和白俄羅斯文)撰寫,往往同宗教、曆史等著作融為一體,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領域。內容多與國家命運密切相關,偏重紀實。最早的俄羅斯傳記《鮑裏斯與格列勃行傳》等成書於11世紀。最古的編年史《往年故事》一名《俄羅斯編年序史》,約作於1113年,書中追溯俄羅斯國家的起源,記載曆代王公的生平和重大曆史事件,文筆頗為生動。古代俄羅斯文學的最高成就是佚名作者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12世紀末)。全詩描寫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的悲劇,並通過這一教訓來呼籲諸侯團結禦侮,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可以同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貝龍根之歌》媲美。
從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羅斯近兩個半世紀之久,使羅斯的經濟、文化遭到巨大破壞。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較重要的有《拔都滅亡梁讚的故事》、《亞曆山大·涅夫斯基行傳》(13世紀70年代),以及索封尼記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裏大敗蒙古軍事跡的《頓河彼岸之戰》(14世紀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徹底戰勝蒙古侵略者之後,逐漸崛起一個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全國性的文學代替了分散的地區性文學,並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主要反映進步小貴族同反動領主之間的鬥爭,代表作為伊·彼列斯維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庫爾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幹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如《薩瓦·格魯德岑的故事》、《弗羅爾·斯科別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如《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棘鱸的故事》。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領袖、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1672~1675)講述他同推行教會改革的尼康大教長之間的衝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亞的經過,書中充滿反強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寫,是俄羅斯古代文學中第一部以個人為中心而又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著作,文字樸素生動,受到後世作家的推崇。擁護尼康改革的宮廷詩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為俄羅斯文學增添了新的體裁──音節體詩和詩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