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特征
序
根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差異,可將全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約占全國麵積的46%,西北幹旱區和青藏高原區分別占全國麵積的27.3%和26.7%。三大自然區在氣候、植被、土壤、水文等方麵各有特點。
第一章 地貌
(一)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征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複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麵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征。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1.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麵海拔─155米,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米,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裏左右。
在內陸幹蛙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占全國麵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麵積達537萬平方公裏;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麵積有215萬平方公裏。
廣西、貴族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麵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麵積約占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範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裏,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民族地區大約93.5%的麵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麵積230萬平方公裏,占民族地區麵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麵積350多萬平方公裏,占民族地區麵積的56.7%。這裏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麵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麵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麵積的75%。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麵積約11萬平方公裏,占民族地區總麵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麵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麵積共約3.16萬平方公裏,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穀衝積平原,麵積僅6400平方公裏。一般平原的麵積為300──600平方公裏,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穀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衝積平原。
(二)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占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裏,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亙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裏,南北寬250─300公裏。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裏。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範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裏。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佘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亙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係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亙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裏,南北寬約200~500公裏,由幾條平行山嶺和穀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裏,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其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裏,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1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裏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穀相間的高山深穀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裏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穀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5000~6000米。
2.高原。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裏,南北寬約1500公裏。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麵積約23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麵積的1/4,是我國麵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穀。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蕩開闊,地麵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裏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蕩,形態完整呈菱形,隻有東端有寬約70公裏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裏,南北寬約600公裏,盆地底部麵積達53萬平方公裏,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幹旱,植被稀疏,幹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裏,南北最寬處約500公裏,麵積約33萬平方公裏,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裏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麵積38萬平方公裏,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麵積4.88萬平方公裏,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裏,南北最寬處達250公裏,麵積約22萬平方公裏,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麵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麵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平原是地勢低平坦蕩、麵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穀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麵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衝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裏的平原有的麵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第二章 氣候
在地理緯度、海陸分布、地麵狀況以及大氣環流的影響下,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大陸性季風氣侯顯著;二是氣候複雜多樣。我國民族地區的氣候特點更集中、更典型的體現了這些。
(一)民族地區的東部季風顯著。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的東南部地區,冬季氣流主要來源於高緯度地區,風向偏北寒冷幹燥;夏季風源自低緯度海洋上,風向偏南,暖熱濕潤。受海陸季風作用的地區是季風區,民族地區的季風區包括:延邊自治洲、內蒙古東部、黃河流域的河套地區、鄂西和湘西二個自治洲、海南省南部;廣西、貴州、雲南三個省區;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川西和西藏東南部的一部分地區。
由於季風顯著,以上地區氣候同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的截然不同。例如內蒙古海拉爾(49°13'N),一月平均氣溫是-27℃,七月平均氣溫是19.4℃,年較差達46.7℃,而緯度相似的巴黎(48°58'N),一月平均氣溫是3.1℃,七月平均氣溫是19℃,年較差僅15.9℃。兩地相比,海拉爾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溫涼而短促,雨水集中;巴黎則屬於西風盛行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兩地差別很大。再如,與黃河流域河套地區緯度相當的南歐,是地中海式氣候;與長江流域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緯度相當的北非和阿拉伯半島,是典型的沙漠氣候。
(二)民族地區的西部大陸性氣候強,半幹旱和幹旱氣候麵積大。我國內陸距海遙遠,夏季風難以深入,而幹燥的冬季風強大,影響範圍廣泛,西南又有青藏高原突起,阻礙了印度洋水氣的北上,因此氣候上具有強烈的大陸性。氣溫與同緯度比,冬季偏冷,夏季偏熱,氣溫年較差高於同緯度的平均值;降水少,而且集中於夏季,降水強度和變率也很大。全國除極少數地區外,均屬大陸性氣候。西北幹旱氣候區的民族地區,大陸性氣候比全球同緯度地區及我國東部季風區顯得更為突出。
西北幹旱氣候區(含半幹氣候區)占全國麵積的27.3%,其中民族地區占全國麵積的25.75%。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西部、天山山地等民族地區,為半幹旱氣候區;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等民族地區,為幹旱氣候區。
(三)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民族地區地域廣闊,地形複雜,海陸影響相差懸殊,使民族地區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在東部季風區內的民族地區,從北到南有寒溫帶、中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東西幹濕變化明顯,從東到西可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半幹旱、幹旱等地區。青藏高原更是複雜多樣,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到高原腹地,猶如從熱帶到兩極,熱帶、亞熱帶、濕帶、寒帶氣候均有。我國是多山的國家,眾多的高山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山地氣候又有多種類型的垂直變化。高山深穀相間排列的橫斷山區,位於北緯35°以南。從山頂到穀底,形成獨特的高山氣候,包括高山寒帶、高山亞寒帶、山地寒溫帶、山地中溫帶、山地暖溫帶、河穀亞熱帶,具有"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和"山下百花山上雪"的"立體氣候",呈現了顯著的垂直變化。
由於我國民族地區的麵積占有西北幹旱區的94.32%和青藏高原區的全部,所以民族地區多種多樣的氣候中以幹旱氣候和高山氣候為主,分別占民族地區麵積的39.24%和40.68%。
氣候的複雜多樣,為多種植物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使我國民族地區的生物資源格外豐富,為農業的因地製宜、多種經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主要要素,一個地區的氣溫和降水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這個地區的氣候特點。
(1)氣溫。我國氣溫分布總的特點是北冷南熱,平原暖,高原冷。民族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在我國大陸上從雲南元江穀地的22℃以上到內蒙古北部的-4℃以下,南北相差達26℃以上。全國最低年平均氣溫出現在延邊白頭山的天池,為-7.4℃。東部地區受緯度影響顯著,由南向北氣溫逐漸降低,南嶺以南的廣西在20℃以上,長江流域的鄂西、湘西在16℃左右,內蒙古在10℃以下,大興安嶺低於0℃。西部地區受地形影響顯著,位居南部的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五道梁的年平均氣溫為-5.9℃,在全國僅次於天池的年平均氣溫;高原北部的塔裏木盆地年平均氣溫反而在10℃以上。由於我國是顯著的大陸性季風區,氣溫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年平均氣溫不足以說明區域的溫度狀況。冬夏季節氣溫的特點是:
1月是冬季最冷月,可作為冬季氣溫的代表。1月平均0℃等溫線東部大致沿著北緯35℃(秦嶺淮河線)分布,向西又循青藏高原東坡折向西南,穿過橫斷山脈到達西藏林芝。所以1月約有84%的民族地區平均氣溫在0℃以下,占全國總麵積的54.6%。1月,南北溫差大,從大興安嶺北部到海南島溫差達45℃。天山、陰山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0℃--22℃,大興安嶺北部和阿爾泰地區可達-30℃,是我國冬溫最低的地區;呼倫貝爾和阿爾泰地區的極端最低氣溫可達-50℃以下,富蘊出現的極端最低氣溫是-51.5℃,(1960年1月21日),在全國僅次於最冷的漠河-52.3℃(1969年2月13日)的觀測記錄。
冬季氣溫的分布受地形影響顯著。塔裏木盆地由於天山的屏障,1月氣溫比同緯度的內蒙古高5℃以上。青藏高原因地熱高峻,1月平均氣溫大部在-10℃--24℃之間。
由於受北方大陸冷氣團的影響,民族地區冬季氣溫也和全國一樣都比世界同緯度地區偏低,內蒙古北部比同緯度1月平均值偏低14℃--18℃,長江流域的鄂西、湘西偏低6℃--10℃。
夏季,民族地區除雅魯藏布江穀地、滇南部分地區,因受西南季風影響,最高氣溫出現在雨季到來之前的5--6月;其餘廣大地區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夏季全國普遍增溫,7月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20℃--28℃。等溫線稀疏,南北溫差不大,如呼和浩特和南寧的溫差7月份僅為6.5℃。
7月氣溫最高的地區都位於地勢較低的盆地中,因盆地內夏季熱量不易向外擴散。吐魯翻盆地7月平均氣溫33℃,是全國最高值。最高氣溫≥35℃的酷熱達100天之久,≥40℃的日數也有38.2天,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9.6℃(1975年7月13日),是我國目前極端氣溫最高的記錄。
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地區,地高天寒,長冬無夏。如藏北高原7月平均氣溫低於8℃,五道梁7月平均氣溫為5.5℃,是全國最低值。
(2)降水。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在民族地區大於1600毫米的降水量帶,有廣西、雲南、海南、西藏的一部分和湘西、鄂西地區,其中廣西、雲南、海南的一些山地以及西藏東南喜馬拉雅山東南坡,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南翼迎風坡的巴昔卡年降水量約4500毫米,是我國大陸上最大的降水中心,在全國僅次於台灣島火燒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五指山迎風坡的瓊中年降水量達2447毫米,位於印度洋西南季風迎風財坡麵上的雲南西盟達2812.9毫米,均為我國著名的多雨中心。
達到800──1600毫米的降水量帶,有廣西、貴州、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達到400──800毫米的降水量帶,分布在大興安嶺山地、內蒙古高原東南邊緣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區;達到200─400毫米的降水量帶,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東部,以及西北內陸地區的天山、阿爾泰山迎風坡低山地帶。
新疆、內蒙古西部、寧夏、青海、西藏北部和甘肅河西走廊的民族地區等西北廣大內陸幹旱地區,年降水量為100毫米左右。準噶爾盆地為100--200毫米,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在50毫米以下。吐魯番盆地西側的托克遜年降水量5.9毫米,天山東端靠近中蒙邊境的淖毛湖為12.5毫米,均是我國雨量最少的地方。
我國民族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全國一樣,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在東部季風區,隨著夏季風向北擴張,愈往北或愈深入內陸,雨量愈加集中。北方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5--75%,而南方不到50%。呼和浩特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7.5%,赤峰占72.5%,而南寧和貴陽分別占48.8%和46.6%。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最大降水量在雅魯藏布江西部河穀占80%以上。全國僅有少數地區,如伊犁河穀阿爾春地區四季降水均勻,各占全年的20--30%左右,主要由於冬季從北冰洋帶來的水氣增加的原因。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是季風氣候的一個特點,每年季風退時間的遲早和雨帶在某一地區停留時間的長短都使得每年的降水量出現差異。一般說,降水量多的地區,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小;反之,變化就大。我國降水變化最小的地區在雲南南部,全國降水變化最大的是西北幹旱地區,如塔裏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而吐魯番盆地降水變化最大,為全國之冠。西北幹旱地區的降水不僅變化大,而且多暴雨,例如新疆若羌1981年7月5日降水73.5毫米,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2倍;內蒙古烏審旗什拉淖海1977年8月1日11個小時降水量1850毫米,其強度不僅國內首屈一指,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突出。
第三章 河流和湖泊
(一)流域和水係
我國是一個河流眾多,徑流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據統計,我國大小河流總長度約42萬公裏,其中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達50000多條,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1580多條,超過10000平方公裏的河流有79條。以徑流資源來說,全國徑流總量約26000億立方米,占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的6.8%,為亞洲全部徑流量的20.1%。僅次於巴西和前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如此眾多的河流,豐富的徑流資源,為灌溉、航運、發電、城市供水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雖然河流眾多,徑流量十分豐富,但空間分布卻呈現出東多西少,南豐北欠的不平衡性。我國東部濕潤地區的河流,其徑流量占全國總徑流量的95.55%。在秦嶺──桐柏山──大別山以南,武陵山──雪峰山以東地區,河網密度一般都在0.5公裏/平方公裏以下,但在滇西南局部地區達到1.0公裏/平方公裏,這在民族地區是河網密度較大的。在秦嶺──桐柏山──大別山以北,大部分地區的河網密度在0.3公裏/平方公裏;地勢低平的鬆嫩平原、西遼河平原一般都在0.1公裏/平方公裏以下,甚至個別地段出現無流區。
我國西部廣闊的幹燥和半幹燥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僅占全國總徑流量的4.55%,河網密度幾乎都在0.1公裏/平方公裏以下。在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存在著大麵積的無流區。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一帶降水比較豐富,河網密度甚至超過0.5公裏/平方公裏。
我國的河流按其徑流的循環形式,可分為注入海洋的外流河和不與海洋溝通的內流河兩大區域。外流區域約占全國總麵積的63.76%,內流區域約占36.24%,其中民族地區的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西麓,經內蒙古高原南緣、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到岡底斯山,這一線的西部除新疆的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都屬內流區域。該線的東部,除嫩江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及雅魯藏布江南的羊卓雍錯等地有小麵積的區域外,均屬外流區域。
外流區域的河流,絕大多部分注入太平洋,其流域麵積達544.59萬平方公裏,其中民族地區的太平洋流域共217.58平方公裏,占全國麵積的22.66%,相當於我國外流流域總麵積的35.53%。
我國的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都在民族地區。印度洋流域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流域麵積有62.4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6.5%,主要有努江、雅魯藏布江、獅泉河、象泉河等;其下遊都流出國境,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孟加拉灣或阿拉伯海。北冰洋流域分布在新疆西北角,麵積隻有5.0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0.53%,僅有一條額爾齊斯河,它是鄂畢河的上源,流出我國後經前蘇聯的哈薩克斯坦、西西伯利亞,注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我國內流區域麵積較廣,包括鬆嫩、內蒙古、西藏內流流域,以及甘新、柴達木內流區域。除鬆嫩的大部分和甘肅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地區外,其餘均在民族地區,其麵積共有328.8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34.26%,占我國內流流域總麵積的94.50%。
(二)主要河流
1.主要外流河。我國主要外流河的上遊幾乎都在民族地區,流向除東北和西南地區的部分河流外,受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的總趨勢控製,幹流大都自西向東流。外流河的幹流,大部分發源於三大階梯隆起帶上:第一帶是青藏高原的東部、南部邊緣。這裏發育的都是源遠流長的巨川,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這些河流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長川大河,而且也是世界上的大河,許多國際性河流,如流經緬甸入海的薩爾溫江(上源怒江);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而入海的湄公河(上源瀾滄江);流經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源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源獅泉河)也都發源於此。第二帶是發源於第二階梯邊緣的隆起帶,即大興安嶺、冀晉山地和雲貴高原一帶,如黑龍江、遼河、海河、西江等,也都是重要的大河。第三帶是長白山地,主要有圖們江和鴨綠江,它們臨近海洋,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1)黑龍江。黑龍江蜿蜒在我國東北的邊境上。是一條國際河流。由於水中溶解了大量的腐殖質,水色黝黑,尤如蛟龍奔騰,故此得名──黑龍江,滿語稱薩哈連烏拉,即黑水之意。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北源石勒喀河。兩源於大司洛夫卡河口彙合後稱黑龍江,蜿蜒東流,最後在前蘇聯境內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從海拉爾河河源起算,黑龍江全長4370公裏,流域麵積162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額爾古納河流域屬黑龍江的河源地區。海拉爾河自東向西橫貫蒙古呼倫貝爾盟,河長620公裏,至阿巴蓋堆下稱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的幹流長900公裏,其右岸屬內蒙古自治區,較大的支流除海拉爾河外,還有根河、貝爾茨河等。流域麵各約11.6萬平方公裏。
黑龍江的支流有200多條,其中以鬆花江最長。鬆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發源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長白山天池;發源於延邊牡丹嶺的牡丹江,經敦化市,最後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彙入鬆花江。
鬆花江的北源嫩江,為內蒙古東部最大的河流,南北縱貫呼倫貝爾盟及興安盟東部邊緣,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裏山的南坡。全流域麵積28.2萬平方公裏,在內蒙古境內的流域麵積近15萬平方公裏,而且大部分位於嫩江西岸。嫩江是內蒙古境內水量僅次於西部黃河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9.6億立方米。
(2)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麵積75萬平方公裏。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是上遊;從河口鎮到河南省孟津是中遊;從孟津到入海口是下遊。黃河上遊長3472公裏。黃河上遊大部分地區位於民族地區,與中下遊相比,上遊河道和水文特征與中下遊有很大差別。
黃河上遊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穀段和衝積平原等三部分。河源段從卡日曲開始,經星宿海、紮陵湖、鄂陵湖到貴德龍羊峽。河源段大部流經於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回曲折,兩岩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這一段水分消耗很少,產水量很大。
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為峽穀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性不同,形成峽穀和寬穀相間的形勢。其中小峽穀19個,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區,主要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峽穀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在貴德、蘭州之間,是黃河支流三個集中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彙入,使黃河水量大增。
黃河出青銅峽後,向東北沿鄂爾多斯高原邊界流動,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幹流兩岸有大片衝積平原,為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曆史悠久,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黃河上遊河道彎曲大,由於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製形成"S"形彎曲;蘭州以下至潼關呈馬蹄形彎曲,其中蘭州至河口鎮河道是這個彎曲的一部分。黃河河床縱剖麵是由五級"斜坡──平地"組成的階梯,其中有三級在上遊:第一級,從河源到星宿海是斜坡,從星宿海到鄂陵湖是平地;第二級,從鄂陵湖到瑪曲是斜坡,瑪曲到貴德是平地;第三級,從貴德到青銅峽是斜坡,青銅峽到托克托是平地。
黃河流域位於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574.5億立方米,相當長江的1/17。黃河徑流量的90%來源於上、中遊。黃河在蘭州以上流經青藏高原,地高天寒,冰雪融水補給較多,植被覆蓋率較高,蒸發量小,幹流徑流量較大。蘭州至河口鎮水量減少,這是由於引黃灌溉,蒸發旺盛,耗水過大,同時又無支流加入等原因造成的。
黃河水源以雨水補給為主。一般來說,冬季水量占全年徑流總量的10%左右,春季水量約占15--18%,夏秋季水量占70--80%。夏水往往大於秋水,8月是大水月,夏秋季的暴雨常常造成洪水災害。但河套地區的黃河段秋水大於夏水,最大水月為9月。上遊暴雨量小,區內又不有少沼澤草地和森林調節洪流,洪水漲落速度較平緩,蘭州曆史最大峰流量7500秒立方米,包頭最大流量4310秒立方米。
黃河流域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導致黃河徑流年際變化也大,但上遊河段的徑流年際變化小於中下遊。
黃河含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據陝縣站記錄,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達37公斤,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這個地區年輸沙量占整個幹流的90%。在黃河上遊,龍羊峽以上水流很清,到了貴德以下流域內漸漸有黃土分布。黃河出青銅峽到河口鎮段,水流平穩,泥沙有所沉積,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就是黃河泥沙衝積而成的。
黃河上遊從蘭州到內蒙古臨河河套一段和下遊山東境內幾乎每年都有淩汛發生。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進行防冰淩鬥爭,取得很大成就,使陵汛危害基本上得到控製。
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搞好中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黃之本。黃河上中遊落差很大,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幹流上已經建成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其中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幹流上最大的水電站,設計能力為160萬千瓦,壩高17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大壩,總庫容247億立方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人工湖。
(3)長江。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0個省(區)市,在崇明島流入東海,全長6300公裏,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麵積180萬平方公裏,平均每年入海總徑流量9793.5億立方米。
長江從河源到河口,可分為上遊、中遊和下遊,宜昌以上為上遊,宜昌至湖口為中遊,湖口以下為下遊。上遊河段又可分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和川江四部分,其中沱沱河、通天河和金沙江位於民族地區,流域麵積50多萬平方公裏。
沱沱河向北切穿祖爾肯烏拉山形成長約30公裏的峽穀;至葫蘆湖附近折向東流,經沱沱河與當曲河會合。沱沱河從發源地到當曲河口全長375公裏。
通天河從當曲口到青海省玉樹縣直門達村,全長813公裏。通天河流經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地麵起伏平緩,流速緩慢,河穀寬坦,多湖泊沼澤,兩岸草灘茫茫,是良好的高山牧場。
直門達以下到宜賓這一段稱金沙江,全長2308公裏。金沙江又稱繩水、淹水,瀘水,因江中沙料黃色而得名,也有說因盛產沙又稱繩水、淹水,瀘水,因江中沙料黃色而得名,也有說因盛產沙金而得名。金沙江是一條典型的峽穀河流,穿行在川藏之間的橫斷山峽穀地帶,被沙魯裏山和寧靜山脈緊緊夾峙著,順地勢自西北向東南流去。從石渠至金沙街1174公裏範圍內,峽穀連綿不斷,河穀深切,江水湍急,一些地方江麵寬不到50米,穀坡陡達40°--70°。金沙江流至雲南石鼓,流向突然由東南折向東北,進入形勢極為險峻的虎跳峽。虎跳峽位於玉龍雪山和中甸雪山之間,全長約16公裏,最窄處不足30米,嶺穀高差3000多米。金沙江進入峽穀連續從七個陡坎跌下,江麵從海拔1800多米陡降到1600米,在很短距離內猛降約200多米,成為世界上最雄偉、最深的大峽穀之一。
雅礱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藏胞稱之為尼亞曲,意為多魚之水。雅礱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全長1375公裏,具有崖陡穀深,河床狹窄,彎多水急的特點。
長江流域的民族地區除金沙江流域外,還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二縣,四川省大渡河流域民族地區、阿壩藏族自治州(不含黃河流域)和黔江地區,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長陽兩個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另七個自治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麵積總計315722平方公裏,主要的支流有大渡河(屬二級支流)、烏江和清江。
(4)珠江。珠江是我國南方的一條大河,流域麵積約44萬平方公裏。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幹。
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主幹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烏蒙山脈中的馬雄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四個省區,在磨刀門入南海,全長2217公裏,流域麵積占珠江流域麵積的77.8%,約35萬平方公裏。西江主源為南盤江,至冊亨縣與來自黔西南的北盤江彙合後稱江水河;向東南流至廣西石龍鎮三江口與柳江彙合後稱黔江,到桂平與鬱江相會;鬱江在南寧一帶稱邕江,上遊為右江和左江,到桂平與鬱江彙合處以下又改稱潯江,直到廣西、廣東交界處的梧州彙桂江後始稱西江。西江源地至石龍為上遊,長1574公裏(包括南盤江長915公裏,紅水河長659公裏);西江的上中遊為雲南、貴州的一部分和廣西的大部分,均為民族地區,約32.9萬平方公裏,占珠江流域總麵積的74.9%。
西江上遊流域內石灰岩廣布,河穀深切。北盤江上的黃果樹瀑布水頭高達70米。中遊河段與東北──西南向山脈相交,形成平壩與峽穀相間的河穀地貌,主要峽穀如黃茅峽、大藤峽等為石灰岩峽穀,河窄水深,形勢險要。梧州以下河麵增寬至1500米,但一些峽穀處如羚羊峽又緊縮至300──400米左右。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是河川徑流量特別豐富的典型雨型河。據統計,多年平均流量為11070秒立方米,年徑流總量達3492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徑流量的13%,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為黃河的6倍。
珠江流域夏季風登陸早,秋季還有台風雨,雨期很長,汛期可達半年以上(4月─10月),冬季水量很少。在暴雨的影響下,西江幹流的洪水多發生在6─8月。由於南北支流發洪日期不同,洪峰先後錯開,故洪水量並不很大,洪水過程較長。但在少數年份,流域雨量大,曆時長,南北支流洪峰相遇,就會形成特大洪水。西江流域有一大麵積喀斯特區,地下水參與徑流調節,洪水曆時延長,特大洪水不易發生,全年水位流量變化和緩,對灌溉航行比較有利。西江集水麵積大,支流分布比較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小,上遊又有較豐富的地下水補給,所以徑流多年變化很小。總之,西江的水情變化比北江和東江更為和緩。
珠江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8336萬噸。珠江水係以紅水河含沙量最大。
珠江水係常年通航裏程達12000公裏,水運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西江幹流常年通航裏程為868公裏,在廣西境內內河航道以梧州為總彙,廣泛聯係區內各主要城鎮。
珠江水係水力資源蘊藏量約2485萬千瓦,南盤江、紅水河是全國十大水利發電基地之一。
(5)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河流。發源於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南坡,馬法木錯以東,上遊稱馬泉河,從阿裏地區向東,流經藏南穀地,到墨脫地區轉向東南,入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彙入恒河,注入孟加拉灣。其重要支流有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薩河等。雅魯布江在西藏境內全長2050公裏,流域麵積24.16萬平方公裏,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兩岸有狹小盆地和平原。由於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使這裏的年降水量達400─500毫米。雅魯布江穀地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的產地就分布在這裏。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
西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一江兩河"中部流域開發,於1991年開始建設。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的綜合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工業、交通三個方麵。到本世紀末,一個現代化的商品糧、礦產、副食品、輕紡工業綜合基地,將在"世界屋脊"的心髒地帶崛起。
2.主要內流河。內流河往往源出冰峰雪嶺的山區,以冰雪融水為主要的補給來源。河流上遊位於山區,支流多,流域麵積廣,水量充足,流量隨幹旱程度的增減而增減。河流下遊流入荒漠地區,支流很少或沒有,由於雨水補給小,加之沿途蒸發滲漏,流量漸減,有的河流多流入內陸湖泊,有的甚至消失在荒漠之中。塔裏木河、伊犁河、格爾木河是內流區域的主要河流,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塔裏木河。塔裏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上源接納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天山的冰雪融水,流量較大支流很多。"塔裏木",維吾爾語就是河流彙集的意思。塔裏木河的主源葉爾羌河發源於喀拉昆侖山主峰喬戈裏峰附近的冰川地區,若從葉爾羌河上源起算,至大西海子,全長約2000公裏,流域麵積為19.8萬平方公裏。塔裏木河上遊支流很多,幾乎包括塔裏木分國地中的大部分河流,主要有阿克蘇河、和田河和葉爾羌河,長度分別是110公裏、1090公裏和1037公裏。
塔裏木河幹流水量全部依賴支流供給,近年由於上中遊灌溉用水增多,加之滲漏和蒸發,使下遊水量銳減,逐漸消失在沙漠中。
(2)伊犁河。伊犁河上遊有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主源特克斯河源於汗騰格裏峰北側,東流與鞏乃斯河彙合後稱為伊犁河;西流至雅馬渡有喀什河注入,以下進入寬大的河穀平原,在接納霍爾果斯河後進入前蘇聯,流入巴爾喀什湖。
伊犁河在我國境內長441公裏,流域麵積約5.7萬平方公裏,是我國西北地區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徑流量達123億立方米,占新疆徑流總量的1/5,其中特克斯河占63%。伊犁河最大流量多出現在7、8月份,最小流量出現在冬季,這和冰雪融水和雨水補給有密切關係。伊犁河從鞏乃斯河會合處以下170公裏,水流平穩。伊寧市附近河寬1公裏以上,每年5-10個月可通行180─250噸級船隻。伊犁河徑流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利用農業灌溉,"七五"期間在喀什河上建有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托海水電站。
(三)湖泊
1.湖泊概況。據統計,我國天然湖泊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有2300多個,總麵積75600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0.8%。但湖泊麵積在500平方公裏以上的大型湖泊並不多,而且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區;其餘的絕大多數湖泊是小型湖泊。
2.民族地區湖泊的分布。我國的湖泊由於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帶,所以特征就有一定的差異。根據我國湖泊的分布特點、成因和水文特征的不同,大致劃分為青藏高原湖區、東部平原湖區、蒙新湖區、東北山地湖區和平原湖區、雲貴高原湖區等五個比較集中的湖泊區。其中青藏高原湖區、蒙新湖區和雲貴湖區分布在民族地區。
(1)青藏高原湖區。青藏高原上的湖泊麵積為37549平方公裏,占全國湖泊麵積的49.6%,僅西藏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湖麵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藏北高原的喀順錯,湖麵海拔5556米,是我國目前已知地勢最高的湖泊。青藏高原湖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麵積最大的內陸高原湖區。境內除東部及南部有部分外流湖為淡水湖外,其他多為內陸鹹水湖或鹽湖。這些湖泊多係構造運動和冰川作用的冰蝕或冰磧物壅塞而形成的構造湖和冰川湖,也有因泥石流阻寒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這些湖水都較深。區內分布有青海湖、納木錯、色林錯、羊卓凝錯、鄂陵湖、紮陵湖及班公湖等較大的湖泊。
青藏高原的不斷隆起,阻止了水蒸氣的進入,使高原氣候日益幹燥。自本世紀以來,整個高原的降水量明顯減少,尤以近20年來最為突出,湖水的蒸發加速,必將導致湖水的濃縮和湖麵的縮小。青藏高原湖泊退縮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湖濱有多級古湖堤,最高一級古湖堤高出現在水麵100米左右,據推算,當時的湖麵比現在要大三分之一。隨著湖泊縮小,湖濱出現大麵積的沼澤和草灘,成為重要的天然牧場。
(2)蒙新湖區。蒙新湖區湖泊麵積為8854平方公裏,占全國湖泊麵積的11.7%,區內多內陸鹹水湖和鹽湖;全區大致以黑河為界,黑河以西多構造湖,以東多小型風蝕湖,亦有部分構造湖。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位於海平麵以下155米,水深不足1米,是我國地勢最低的湖泊。境內較大的湖泊有呼倫湖、博斯騰湖、塞裏木湖、布倫托湖(烏倫古湖)及貝爾湖(中、蒙界湖)。
蒙新湖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幹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湖泊封凍期為3-4個月,年內降水量稀少,河係不發育,不少湖泊成為內盆地彙水中心,有的則是河流的尾閭湖。由於彙入湖泊河流水量不穩定,隨著補給水量的增減,水麵時大時小,湖形多變,如索果諾爾、瑪納斯湖等就以湖形多變而聞名於世。當彙入湖泊的河流上、中遊層層攔截時,勢必減少入湖河流的水量,使湖泊水量入不敷出,導致湖泊日漸消亡。新疆的羅布泊和台特馬湖已於1964年和1972年先後幹涸。但有一些湖泊因與較大河流溝通或貫穿,湖形較固定,且為淡水湖泊,如博斯騰湖、烏梁素海等。
發育在沙漠地區的湖泊,具有麵積小、湖水淺、補給水量少、湖水易濃縮,又多為時令湖。由於蒸發強烈,湖水礦化度都很高,成為鹽湖或礦湖,如內蒙古的吉蘭泰鹽池就著名的產鹽湖泊。
(3)雲貴高原湖區。雲貴高原為我國淡水湖泊分布較多的地區之一,區內多構造湖,也有象異龍湖、威寧草海等溶蝕湖。湖泊麵積為1108平方公裏,占全國湖泊麵積的1.5%。區內的湖泊主要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區,除撫仙湖、瀘沽湖、陽宗海及程海等湖泊為湖盆坡度較大、湖岸線平直的深水湖外,其他各湖均係湖盆平緩、岸線彎曲,水深在15米以內的淺水湖泊。高原氣候溫暖,降水量較大,湖泊水量豐富,湖水冬季不結冰,是我國唯一不冰凍的湖區。不少湖泊除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外,還兼有灌溉、供水、航運和發展水產之利。滇池、洱海及瀘沽湖等湖泊,山青水秀,風景佳麗,又有名勝古跡,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湖泊區。
長白山地的白頭山天池,位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南部,海拔超過2000米,湖深373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深的湖泊。這裏有我國最高的瀑布──天池瀑布,海拔2000米,周圍的長白山原始森林已成為"國際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因此,白頭山天池也是著名的旅遊湖泊。
第三卷 當代少數民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
第一章 少數民族曆史演變的基本情況
(一)滿族
1.滿族的起源與形成。滿族的名稱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現的。但滿族發展的曆史卻很久遠。曆史上活動在白山黑水之間的肅慎人、挹婁人、勿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滿族不同時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紀初,被蒙古族滅亡的金國的女真人是滿族的直接族源),到明朝初期,原來就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散布在鬆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東達海濱的女真人,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明朝和朝鮮掠奪的欲望和交換的要求,逐漸結成新的聯盟,開始了頻繁的南遷。重新分布於長白山周圍和遼寧省的東部.北部地區,大部分定居,並以農耕業為主。以後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建立了"大金國",完成了滿族統一的大業。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舊稱,定族名為"滿洲",簡稱滿族。
2.滿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滿族形成後不久就建立了大清王朝。大批滿族人隨著入關。由於政治統治的需要,滿族人分布範圍擴大到北京和全國其他許多大中城市,後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普遍改用漢語;同時又由於大量漢人移居關外,使留在東北的滿族也逐漸改用漢語。清朝滅亡後,滿族人就散居在全國各地。有些零星分散的,被迫隱瞞了民族成分而改稱他族,或被漢族同化。較為聚居的地區仍保留有滿族的稱號。這就是目前分布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及河北省青龍、豐寧兩個滿族自治縣內的滿族的曆史來源。原來就留在東北境內的滿族,在清朝滅亡之後基本沒有大的變動。一部分逐漸聚居在目前遼寧省的岫岩、鳳城和新賓等三個自治縣內,其餘的分散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以遼寧省為最多。
(二)朝鮮族
我國境內的朝鮮族,是從朝鮮陸續遷來的。朝鮮族的最早遷入開始於十七世紀末的清代初年。當時朝鮮族中的一些苦難農民,越過兩國的邊界──鴨綠江和圖們江,在我國境內的沿江一帶開荒種地,並逐漸定居下來。以後規模較大的遷入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869年。當時朝鮮北部發生了空前的大饑荒,大批饑民為了尋找生路,不顧清王明的禁令,扶老攜幼,湧入中國。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到1881年定居在吉林延邊地區的已達一萬多人。1883年聚居吉林省的輯安、臨江和遼寧省的新賓等地的朝鮮族有37000多人。這一時期也有少數朝鮮人沿烏蘇裏江一帶遷入黑龍江省境內的。隨著朝鮮族移民的不斷遷入,迫使清政府把封禁政策改為招民開墾政策,以索取兵餉,充實邊防。正式設立"招墾局",並在圖們江北岸長約七百裏、寬約五十裏的地區劃為朝鮮族居住地建立行政機構,從而構成了朝鮮族在我國的最初分布狀況。
朝鮮族的第二次大遷入是1910年以後。日本吞並了朝鮮,迫使一部分喪失土地、生活貧困的朝鮮人大批進入我國東北。朝鮮族的分布地區也逐漸擴大,除延邊外,沿鴨綠江南段的吉林、遼寧東部地區人數不斷增多,同時有的已開始深入到長春附近地區。到1918年,居住在東北各地的朝鮮族已達36萬餘人。這些遷入的朝鮮人,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水稻種植,因此對東北地區水田農業的開發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建國以後,由於黨的民族政策和朝鮮族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一部分朝鮮族知識分子進入東北和內地的許多大城市,僅在北京工作的就達數千人之多。
(三)蒙古族
1.蒙古族的起源和形成。蒙古族的族源是五世紀時的室韋,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七世紀時西遷到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魯倫河流域。十一、十二世紀時,活動範圍擴大到整個蒙西高原,並由許多部落組成。"蒙古"是其中一個部落的名稱。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國,加快了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的轉化,逐漸融合為一個新民族共同體,"蒙古"也由原來的一個部落名稱變為整個民族的名稱。
2.蒙古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蒙古族在我國之外的主要聚居區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我國境內的蒙古族,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在新疆、甘肅、青海和東北等地的巴音郭楞、博爾塔拉、海西、甘南四個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肅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爾羅斯、杜爾伯特等七個蒙古族自治縣,此外在寧夏、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也有少數聚居或散居。蒙古族的這種分布現狀有三個特點:一是聚居地規模差別大,大到一個自治區,小到一個村莊;二是聚居地區多,僅自治地方就有12個;三是聚居地的範圍廣,從東北到西北,從內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個省區。蒙古族地理分布現狀的形成,有其曆史的原因。
首先,政治統治的需要。隨著蒙古族日益強盛和占領區的不斷擴大,為了加強統治,1260年忽必烈把統治中心從漠北的和林遷到燕京(後稱大都,即今為北京)。1271年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後,把被占領的地區分為許多塊封建領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沒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擔任軍政首領。這樣蒙古族的分布範圍由於政治統治的需要,由蒙古高原擴大到全國各地及中亞一些地區。
其次,是民族鬥爭的結果。元朝滅亡之後,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區,一部分留在原來的封地內。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擾,明代在東起遼寧,經今內蒙古地區和甘肅北部,西到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二十多處蒙古族衛所。以後蒙古族又經過統一和分裂,一部分又遷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清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族統治,參照八旗製調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領地,建立了盟旗製度,從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來,沿襲至今。目前蒙古族聚居在內蒙古及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的分布現狀都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少數蒙古人加入軍隊或作為官員被派遺到各地,加上元朝滅亡後留在地方的少數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現象。
(四)回族
1.回族的起源與形成。回族的族源比較複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楊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征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這些征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
2.回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回族目前的分布除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外,還有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張家川,青海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新疆焉耆,河北大廠、孟村等八個回族自治縣,貴州威寧、雲南巍山和尋甸等3個回族彝族自治縣,此外在河南、山東、安徽、湖北等省還有以民族鄉和與漢族雜居等形式的零星分布。總之大分散、小集中,是回族最基本的分布特點。分散範圍之廣,分布地區之多,都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回族這種分布局麵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曆史原因的。
其一,是本族先民遷入的時間和路線不相同。從海上來的分布在東南沿海各主要城市,從陸路來的主要在西北及內地一些城市。
其二,是本族先民的職業成份複雜,遷入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包括軍士、工匠、商人學者、貴族、掌教和普通的老百姓。由於職業和生活的需要,對於居住地的環境要求也就不同,因而開始就分散在許多地方,奠定了大分散的分布特點。例如,軍士主要駐防在河西走廊與寧夏、河南、山東、河北及雲南等地。後來這些分駐各地的軍士,除了小部分過著兵農合一的生活,被稱為"屯戍"人戶外,大部分隨地入社,成了普通農民,他們或聚居,或雜居。商人、工匠等又多分居在各個城市和交通要道上。貴族和學者多住在各級政治中心城市。
其三,是宗教信仰的凝聚作用。回族雖然從一開始就居住分散但卻沒有被同化或融合,反而始終保持一個獨立民族的特點,使大分散中的小集中能夠存在下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成為回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一個基本條件。分居各地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建築清真寺院,並圍寺而居,在多民族的環境中,自成格局,儼然是一個個小的阿拉伯世界。
其四,是特殊的社會政治地位。由於隨蒙古軍東來的許多回回人對元朝的開國及其軍事、政治、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回回中的上層人物直接參與了元朝的政事,被朝廷作為"色目人",給予高於漢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享受特殊待遇。這也成了促成回族民族自我意識形成的一個因素,使得回族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性。
(五)維吾爾族
1.維吾爾族的起源與形成。維吾爾族是西北和新疆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維吾爾族的直接淵源是唐代時先稱回紇、後改為回鶻的民族。唐中葉,回鶻被黠戛斯擊潰,諸部離散。其中向西遷移的有西州回鶻和蔥嶺回鶻。以後這兩支回鶻與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語各部,與居住在南疆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以及自西漢開始曆代移居來的漢族人,唐代時遷徒來的吐蕃人等長期相互溶合,逐步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後來,這個民族共同體裏又增添了契丹人、蒙古人的成份。他們自稱"維吾爾"意思是"團結"、"聯合"。不久,伊斯蘭教取代了回鶻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和佛教。共同的信仰,使這個民族共同體進一步鞏固下來。到十二世紀初維吾爾族基本上形成了。
2.維吾爾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維吾爾族基本上分布在天山以南地區,隻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新疆以外的湖南、雲南、貴州的個別地方。形成了與回族完全不同的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點。大集中的形成,首先是因為新疆是維吾爾族的發祥地,那裏有以吐魯番和喀什為代表的兩大回鶻文化中心,成為吸引維吾爾族的強大凝聚力。其次是由於新疆遠離內地,維吾爾族也從沒有強大到大規模進入內地的力量和要求。相反,蒙古族興起後,現在的新疆大部分地區屬於察合台汗國領地。蒙古人不僅把分散的維吾爾族統一起來,還使他們的分布地域基本穩定下來。清代,中央政權進一步控製了新疆,維吾爾族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主要聚居的南疆八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嘛沙爾)在清政府的治理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再次是維吾爾人大多以從事種植業為主,南疆的綠洲地帶有良好的農耕條件,而周圍地區除了大山就是荒漠,隻要不受到來自外部的幹擾,他們就沒有必要離開那裏,象遊牧民族那樣四方飄泊。
維吾爾族中的極少一部分分散在遠離新疆的內地和西南,那是由於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如明朝初年(1372年)朝廷從新疆征調了一批維吾爾軍士,攜其家屬到湖南的常德、桃源等地屯兵戍守,以後就世代定居下來。分布在雲南、貴州的零星維吾爾族,也屬於這種原因。
(六)哈薩克族
1.哈薩克族的起源與形成。哈薩克族的族源也很複雜。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四世紀,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穀和前蘇聯境內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以及更早些時候就居住在這裏的塞種人(白種人)和月氏人,是哈薩克族最早的先世。六世紀後半葉,遊牧於阿爾泰山地區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烏孫故地與烏孫人首先開始了哈薩克族最早的溶合,以後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後也加入了哈薩克民族的形成溶合之中。隨著蒙古人勢力的不斷擴張,溶合後的早期哈薩克人的分布範圍曾擴展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十五世紀六十年代,在錫爾河下遊地區遊牧的早期哈薩克人從蒙古人的金帳汗國分裂出來,向東遷移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壓迫與統治而遷移的,因而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這部分人後來又不斷地與南遷的烏孜別克人和由遊牧轉向定居的蒙古人溶合,並建立了哈薩克汗國,正式形成了以"哈薩克"之名見稱於世的新的民族共同體。
2.哈薩克族地理分布曆史演變。哈薩克族是個跨境的民族,在我國境內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和木壘、巴裏坤兩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以及烏魯木齊市。在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薩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蘇聯的哈薩克共和國境內。哈薩克族的這種分布狀況是有其曆史根源的。曆史上的哈薩克人遊牧範圍十分廣闊。十六世紀前期,分布西至烏拉爾河,南到塔什幹,北接伊施姆河,東達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從十八世紀中葉起,沙俄勢力侵入中亞,開始蠶食中國領土,逐步吞並哈薩克草原和哈薩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區,使一部分哈薩克人中斷了與祖國的聯係,並被迫遷移到沙漠地帶。1860年到1883年,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強調所謂"人隨地歸",先後割占原屬我國新疆地區的土地40多萬平方公裏,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哈薩克族人民成了異國公民。原來就居住在我國境內的,及劃界後紛紛投歸祖國的哈薩克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區和博爾塔拉一帶,部分在阿爾泰山以南地區。這就是今天新疆哈薩克族聚居地形成的由來。清代,還有部分哈薩克人因軍事征調和其他原因,流散在甘肅、青海等地,建國以後這部分人中約有25000多人先後回到故地阿勒泰,重建家園。
(七)藏族
1.藏族的起源與形成。藏族是由曆史上的吐蕃直接發展來的。藏族與吐蕃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曆史發展階段的兩個名稱。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長起來的一個民族。七世紀初,吐蕃王朝建立,標誌著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在以後的發展中,吐蕃又先後融合和同化了許多部落和民族,壯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吐蕃"作為民族名稱,在曆史上一直沿用。直到民國時期才正式統一命名為藏族。"藏"是藏語對西藏地區前後兩部分的譯音合稱。藏語稱前藏為"烏思",稱後藏為"藏"。
2.藏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藏族今天的分布地區,除西藏外,還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區,雲南和川西的橫斷山區。藏族這種雖地跨數省,但又相互連片的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藏族現在分布的地區,基本是曆史上吐蕃強盛時期所占領的地區,以及以後被他們兼並、融合和同化的一些部落、民族的分布地區、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係羊同人和白蘭人、黨項人、吐穀渾人等。吐蕃強盛時還曾占領過河西今甘、青境內部分地區和安西四鎮(今新疆境內)等地,也同化了在他們統治下的部分漢人和西域各族人民。
吐蕃分布地區的主體是青藏高原。這裏自然環境與其他地區差別太大,地勢高,氣候寒冷,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不適於發展農耕業。因此在長期的發展中,很少有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遷入。這使得藏民族共同體及其分布的地域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得以完整的延續下來。
(八)彝族
1.彝族的起源與形成。彝族的先民,與分布於我國西部的古代氏、羌有著密切的關係。西漢時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為名。東漢時的"叟"也是對當時彝族先民的稱呼。唐宋時期的烏蠻人(元以後被稱為"羅羅")是彝族的直接前身。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的曆史條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過程出現了二元化的現象。一支是以雲南的彝族為代表,是在國家產生的基礎上形成的。唐代南詔國的建立標誌著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另一支是以四川涼山地區北部烏蠻的彝族為代表。他們沒建立過國家,而是首先聯合成部族,再由部族發展成民族的。
2.彝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區內,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礱江支流以安寧河兩岸的大涼山地區,以及雲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無量山之間的地區及滇西的華坪、寧蒗、永勝等被稱為雲南的"小涼山"的地區,貴州的安順、畢節兩地區,廣西的隆林、睦邊兩縣。彝族分布的這些地區自然環境都比較差,絕大部分是地形十分複雜的高山,有的屬於高寒山區,平壩和河穀地帶很少。這種分布格局的形成經曆了長期的曆史演變。
在秦漢時期,彝族先民的活動中心大約在雲南滇池周圍和四川邛都(今西昌東南)地區,從事農耕業或遊牧業。後來向南遷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他們又從金沙江、安寧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等地。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的建立,使彝族的分布範圍擴大到國家勢力所及地區。到了元代,中央政權在雲南彝族的聚居地區設置了路、府、州、縣和宣慰司,在貴州水西地區(今黔西、大方一帶)設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兩岸等地設置馬湖路,在西昌、冕寧、普格一設置建昌路,在大、小涼山設置羅羅斯宣慰司。這種行政區劃的確定,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穩定了下來。明代在彝族地區實行流官、土官和土流兼治三種行政管理辦法,擴大了封建地主經濟的影響,加之大量的漢族移民,對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彝族地區的直接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確立。
(九)白族
1.白族的起源與形成。白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漢晉時期的(棘人)是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時期的白蠻是其前身。白蠻不僅參與了唐時的南詔國政權,而且還作為主體親自建立了大理國封建農奴製國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期間白族與中原地區互通有無,交往密切,在許多方麵受到了漢族的影響,促進了本民族的發展,還同化了一部分遷移來的漢族。
2.白族地理分布的曆史演變。目前我國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較集中,80%以上聚居在雲南境內位於洱海之濱、又有金沙江橫貫東西的大理地區,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這是一種大集中與小集中並存的分布方式。
大理作為白族的最大集中地,不僅是因為洱海地區是白族的發祥地,更為重要的是這裏很久以來就同內地有著密切的關係,基本上保持著社會比較穩定,經濟相對發展,人民生活安寧的環境。西漢時在此設立了葉榆、雲南、比蘇、唐等縣,隸屬益州郡管轄,還把大批漢民遷移到這裏,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鐵器,促進了洱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東漢時洱海地區改屬永昌郡。三國時諸葛亮征雲南後在洱海地區設置雲南郡。唐代先在此設置姚州都督府,後又扶持南詔地方政權。大理與宋朝及內地也相處很好。元朝在雲南建立了行省,在大理設置了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在大理洱海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世襲的土官,改派"流官"治理,又在洱海地區長期以來基本上保持了行政區劃和建製的連續性,因而維持了地域關係的完整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相對穩定。
第二章 少數民族曆史演變的基本特征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麵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曆史、演變方麵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曆史演變的基本特征方麵,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麵。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曆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遊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曆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係非常複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曆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隻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隻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曆史的延續關係。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係;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係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穀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裏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麵。當代的民族都經曆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1.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曆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曆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2.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曆了由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民族活動範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係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通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麵趨向一致,從而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通過中央政府設置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係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3.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隻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隻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變方麵。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曆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問題。曆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範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範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類型。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範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布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範圍基本一致。
2.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曆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範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係。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範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征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裏。
3.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曆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類型的民族有:朝鮮族,是形成於朝鮮半島而後遷移到我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征;蒙古族,由於曆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占了我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我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布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鄰國境內。
第四卷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與遷移
第一章 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我國近1億少數民族人口廣泛分布於祖國各地,經過幾千年的民族交往、遷移和發展已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形成。在地理分布上已呈現出互相交錯分布、混雜居住的局麵。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生活。不少民族分布範圍很廣,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國;蒙古、滿、苗等族分布的省區也很廣泛。建國後,為了建設需要,民族人口的調動增加,使各地區的民族成份更趨多樣化,如北京有56個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區中絕大部分都有30個以上的民族成份。
同時,許多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遷移中,也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地,人口分布相對集中。如分布於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就占其總人口的73%;藏族人口居住於西藏、四川的就占了70%左右;維吾爾族99%以上聚居於新疆;壯族人口92%居住於廣西;其他如布依、白、傣、哈薩克等幾十個民族在某一省區的集中程度也都98%以上,顯示了明顯的聚居分布的特點。
第二章 人口分布的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從全國範圍來說,主要分布東北、西北、西南等內陸邊疆地區。這裏自然環境較差,人口稀少。但由於民族地區範圍廣闊,各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有顯著的差異,因而人口分布極不均衡。
(一)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邊遠、內陸、高原、山區等地
從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廣西到海南的十個邊境省區,居住著占全國近70%的少數民族人口,僅西北、西南地區就集中了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50%。就自然環境來說,以深居內陸的高原山區為主,寒冷、幹旱的荒漠占了相當比重。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遠離海岸線,距離海岸線越遠人口越多,越近人口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點已達到海拔4880米,為世界所罕見。
(二)人口密度底,地域間差別大。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很低。1990年,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約為每平方公裏24人,約為全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18人的1/5。各民族地區之間及內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青海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麵積4%的東部農業區,新疆西北部也是人口集中地區。各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異,如1990年貴州和廣西每平方公裏分別為18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裏分別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裏僅為1.8人。
(三)人口的分布範圍不斷擴散,民族雜居現象更加突出
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麵貌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麵是由於民族人口得到迅速發展,再加上人口遷移的因素,使民族地區人口密度都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麵則表現為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或散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市縣擴散,使其分布範圍越來越廣,各地區的民族成分也更多樣化。如1990年,全國97.3%的市縣都有回族人口分布,藏族人口也平均每年擴散20個市縣。
第三章 人口的分區
我國民族地區的人口分布,既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又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現根據國土資源、曆史淵源、生態環境及經濟建設等幾方麵特點,圍繞人口分布發展這一中心,按照區別區間差異性和歸內區內相似性的方法,可將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劃分為四個大人口區。
(一)桂黔滇區
廣西、貴州、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在南方的主要聚居地區,麵積占全國的8.2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128.4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各民族地區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大區。
(二)甘寧區
大部位於西北內陸黃土高原上,還有部分地處內蒙古和青藏高原邊緣,本區麵積占全國5.41%,平均人口密度為46人/平方公裏,是民族地區中人口較稠密的地區,但大大抵於全國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
(三)蒙新區
內蒙古和新疆兩自治區麵積占全國28.36%,平均人口密度為13.5人/平方公裏,是我國人口稀疏的地區。
(四)青藏區
位於"世界屋脊"的青海和西藏,大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區麵積占全國21%,人口密度僅3人/平方公裏。是我國人口最稀疏的地區。
第四章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貧瘠的土壤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生產低下,經濟發展遲緩,人口增殖也就緩慢,從而形成我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區。麵積廣大、尚未開發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曠人稀甚至荒無人煙。西北地處幹旱內陸,草原麵積廣大,農業以灌溉為主,水文條件在相當程度上製約著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顯與水資源分布相關。廣大荒漠地帶,人跡罕至,而河水流經地區及地下水豐富的地帶,則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區,如寧夏銀川平原及內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於黃河水灌溉之利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成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蘇地區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麵積6%的綠洲地帶,人口密度為175人/平方公裏;吐魯番盆吐地中的綠洲上,人口密度高達376人/平方公裏,而綠洲以外不足一人或為無人區。西南地區雖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嶇,石山裸露,但由於氣候條件有利,在一些山間盆地和河穀地帶形成許多農業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布局特點的影響
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歸根到底還要通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起作用。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造成經濟結構的地域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
(三)曆史、社會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著曆史的繼承性,是曆史的產物。它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布局的改變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其變化又表現出較大的惰性。越是曆史悠久的地區,這種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漢族地區,人口增殖的時間長,密度也較高;而少數民族聚居的大多數地區,因開發曆史較短,人口增殖時間短,遷移人口數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較稀疏。
第五章 人口的遷移
人口遷移,指人們聚居位置在空間的移動。它同人口的增殖一道共同塑造著人口分布及人口結構的麵貌。民族地區人口的分布現狀,與我國曆代和近代的人口遷移有著密切關係,而少數民族人口的遷移,也往往是我國較大規模人口遷移的組成部分。
(一)曆史上我國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的人口遷移
我國曆史上各民族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多與朝代交替和民族戰爭有關。如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一次規模很大的民族遷移。當時,漢族統治者為補充人口,增強國家實力,用各種形式吸引甚至強製少數民族遷居內地,原居住我國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數量大,民族成份也複雜,其中主要的有匈奴、氐、羌、羯、鮮卑等少數民族。大量少數民族遷入,並與漢族雜居,以至達到"關中之人,戎狄居半"的程度,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逐漸漢化,後大部陸續融入漢族。與此同時,為避躲頻繁的戰亂,也有大量漢族人民南遷長江、珠江流域,或北遷關外。從唐末五代至遼金元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遷移和融合的時期。這一期間有大量蒙古、女真、契丹、突厥、黨項等民族人口,以入侵及遷居形式進入內地,此後大部分居留下來並被漢族融合,有的則形成了某些新民族,如回族,有的則與其他民族融合同化。
(二)建國以來民族地區的人口遷移
為了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人口和生產力分布不合理的狀況,促進經濟建設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建國以後,國家有計劃地組織東部人口密集地區向邊遠民族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沿海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抽調大批職工及其家屬支援在民族地區進行的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及相應的商業服務行業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隨著民族地區一批新的工礦業城市的興起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使這些地區人口分布的麵貌也得到改變。另一種是為了發展邊疆地區的農林墾殖生產,先後多次組織以城鎮青年、複轉軍人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區人員等的移民活動,人數達數百萬之多,主要遷入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經過他們的長期艱苦勞動已開墾出幾億畝荒地,建起數以千計的林場和墾殖場,形成了一些新的"移民城市",為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家還有計劃地每年分配一定數量的大中專畢業生,到邊疆民族地區進行智力支邊。
建國以來,除國家有計劃地組織的人口遷移外,還有東部地區廣大農村人口向邊疆民族地區的自發流動遷移。這種遷移方式雖然帶有自發和盲目的性質,但規劃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遷移的原因是我國各區之間人口、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差異。農村人口的自發流動占移民總數的比重較高。如新疆建國後遷入的人口中有2/3屬於這種方式。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東部農村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口,再次自發地大量湧入民族地區,廣泛從事裁縫、修配等各項街頭服務行業。
建國以來,內蒙古和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區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遷入地區。其中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在人口的增長構成中,機械遷入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如根據1954─1980年的統計資料,新疆占36%,青海占30%,內蒙古占28%。
第六章 民族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概況
在古代,我國民族地區交通已有了一定的發展。著名的"絲綢之路",其主要路線就在民族地區,成為我國進行國際交往最早的通道。到了近代,民族地區的交通運輸業已陷入十分落後的狀態,現代交通工具──鐵路幾乎沒有,公路即使有,也是寥寥無幾,甚至有些民族地區還處在人背畜馱的原始狀態。如:解放前夕,僅廣西、雲南和內蒙古有少量鐵路;公路質量很差;水運又多屬河流上遊運量有限。在西藏,交通運輸更加落後,連公路和營運汽車也沒有。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領導下,民族地區交通運輸業獲得了很大發展,已初步建成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互相銜接、內連城鄉,外通鄰國的交通運輸網,特別是在西北、西南和內蒙古等過去交通閉塞的地區,修建了多條鐵路和公路幹線,大大改變了民族地區交通狀況。到1990年,民族自治地方公路通車裏程達29.37萬公裏,比1949年增長25.7倍;鐵路通車裏程達1.31萬公裏,比1949年增長近3.7倍;目前新疆已初步建成了以公路、鐵路為骨幹,航空、管道和民間運輸相結合的綜合運輸網絡,西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束了不通車的曆史。民族地區在交通設施上也得到改善,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裝備。如民航使用上了具有現代先進水平的波音大型客機,鐵路使用上了電氣機車,公路修建了水泥和瀝青一、二級公路;水運方麵,國營企業已基本上淘汰了木質船舶。
第七章 鐵路運輸
鐵路是我國民族地區交通運輸的中堅力量,大宗貨物的長途運輸主要靠鐵路。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鐵路運輸會越來越重要。
(一)民族地區鐵路運輸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40年來,民族地區鐵路事業發展迅速,到1990年,民族自治地方鐵路通車裏程達1.31萬公裏,約占全國鐵路通車裏程的24%,比1949年的3511公裏增長3.7倍。西北和西南地區的鐵路由5.5%提高到25%,是鐵路增長最快的地區。現在,在五個自治區都通了鐵路。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和青海兩省,解放前都不通鐵路,現在都有鐵路和內地相通。尤其是在貴州省,到1978年,已先後建成黔桂、湘黔、川黔貴昆四條鐵路。民族地區電氣化鐵路也不斷建成通車,運輸能力大大提高。
40年來,民族地區鐵路運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修築了很多鐵路幹線,主要的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集寧─二連;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先後建成的包頭─蘭州、蘭州─西寧;1963年─1965年三年調整時期先後建成的蘭州─烏魯木齊、貴陽─重慶;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先後建成的貴陽─昆明、成都─昆明;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株洲─貴陽;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先後建成的西寧─格爾木、吐魯番─庫爾勒;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的烏魯木齊─阿拉山口,這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與國外相通的鐵路。
民族地區鐵路運輸事業雖有很大發展,但和我國東部地區相比,仍很落後。為了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了使我國盡快地富強起來,一定要建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鐵路網。
(二)主要鐵路幹線
1.聯係華北、西北的幹線──京包線和包蘭線。京包線自北京至包頭,全長833公裏;包蘭線自包頭至蘭州,全長980公裏。兩線共長1813公裏,是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幹線。大同至包頭的大包雙線工程已於1990年3月正式通車,這條鐵路的建成,對振興內蒙古民族經濟和邊疆,加強華北、西北的經濟聯係,開發神府、東勝、準格爾等煤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京包線在集寧接集二線,可達邊境城市二連浩特,與蒙古和前蘇聯相通,是一條具有國際意義的鐵路。1990年5月31日,呼和浩特與烏蘭巴托直達國際旅客列車開通。京包、包蘭鐵路,沿線煤、鐵、稀土資源豐富,池鹽、磷礦很多,河套平原和寧夏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內蒙古又是我國最大的畜牧業基地,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等,都是畜產品集散地。西去貨物主要有鋼鐵、機械設備、木材、煤炭和日用品等;東運貨物主要有煤炭、礦石、畜產品等。
2.連接青藏高原的大動脈──蘭青線和青藏線。蘭青線自蘭州至西寧,全長216公裏,是青藏高原對外的交通幹線;青藏線(目前第一期工程已通車到格爾木)自西寧至格爾木,全長846.9公裏,今後將修到拉薩。該線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鐵路,也是將祖國西南邊陲的西藏與祖國內地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交通要道,對開發建設青藏高原和鞏固西南國防具有重要意義。西運貨物是鋼鐵、機械、糧食、茶葉、布匹、日用工業品等,東運貨物是礦石、畜產品、藥材、木材、化肥、食鹽等。
3.西北地區交通大動脈──蘭新線和北疆線。蘭新線自蘭州至烏魯木齊,全長1892公裏,1962年全線通車。蘭新鐵路複線東起武威南站,西至烏魯木齊,全長1622公裏。
北疆線自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全長460公裏,已於1990年9月1日通車。這條鐵路建成後,由我國隴海鐵路的起點、黃海之濱的連雲港,通過西部邊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的友誼站接軌,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港,將比海上運距縮短約5000海裏,運費和時間分別節省20%和70%左右。它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穿越中國、前蘇聯、波蘭、德國、荷蘭等國,輻射30多個國家。這條亞歐大陸橋全長約10800公裏,在我國境內鐵路4100多公裏,橫貫我國中部五省區。北疆鐵路建成後,新疆將形成東進西出,向西傾斜的經濟發展格局,對促進中國和前蘇聯及鄰近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新亞歐大陸橋首次列車已於1992年12月1日從連雲港開出。蘭新、北疆鐵路沿線地域遼闊,物產豐富,這裏又有很多我國曆史名城和"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兩條鐵路將大大促進我國東西間的物資交流和旅遊業的發展,對鞏固邊疆、保衛邊疆也有重要意義。
南疆鐵路是貫通南北疆的一條鋼鐵大動脈,自"火洲"吐魯番至南疆
重鎮庫爾勒,全長476公裏,沿著"絲綢之路"逶迤而下,越過巍峨險峻的天山支脈。該線對於發展新疆工業和農牧業,促進南北疆物資交流,加強民族團結,都是很重要的。
4.縱貫西南的交通大動脈──成昆線。成昆線自成都至昆明,全長1085公裏,連接其它幹線和支線,溝通了西南三省民族聚居地區,形成縱貫我國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使交通閉塞的川滇兩省廣大彝族地區同祖國各地緊密相連。
成昆鐵路沿線是我國物產豐富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它的建成,為開發沿線附近豐富的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促進西南三省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改變沿海和內地的工業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5.湘、桂兩省的交通幹線──枝柳線和湘桂線。枝柳線自枝城至柳州,全長885公裏。湘桂線自衡陽至憑祥,全長1026公裏。這兩條線在柳州相接。湘桂線北接京廣線,南同越南鐵路相連,在柳州同黔桂線相接,在黎塘同黎湛線相交,是華南地區重要交通要道。
枝柳和湘桂線,沿途盛產糧食、油料、木材、煙葉等農副產品,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因此,該線對分擔京廣線運量,改善我國鐵路布局,特別是開發湘西和廣西少數民族經濟以及鞏固國防,都具有重要意義。
6.滇、黔兩省的交通幹線──貴昆線。貴昆線自貴陽至昆明,全長639公裏,西接成昆、昆河鐵路,東接川黔、湘黔、黔桂等鐵路,沿線資源豐富,是滇黔兩省經濟發展的紐帶。目前貴昆線已全部實現電氣化。
7.連接西南、華南地區的交通幹線──黔桂線。黔桂線自貴陽至柳州,全長607公裏,在柳州與湘桂線相連,直到中越邊境的憑祥。柳州至都勻段1944年建成通車,同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時遭破壞。解放前夕,恢複通車至金城江。金城江至都勻段於1955年開始修複,1957年完工;都勻至貴陽段於1958年建成。北接川黔、湘黔、貴昆等鐵路,南接湘桂、枝柳兩鐵路,是西南和華南地區的交通幹線。
8.民族地區的地方鐵路。在我國鐵路網構成中,除鐵道部直接管理的52萬公裏鐵路外,還有3700公裏的地方鐵路是由地方組織建設和運營管理,為地區性公共客貨運輸服務的。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地方鐵路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為了解決鐵路運輸緊張狀況,開發邊疆和山區資源,發展地方經濟,10多年來,許多省和自治區采取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建設地方鐵路,打破了國家獨家修鐵路的模式,加快了我國鐵路建設的發展,也加快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1986年至1988年的三年中,共建成的地方鐵路有12條,總長770公裏。其中民族地區新建成的地方鐵路主要有:北疆鐵路烏魯木齊至烏蘇段240公裏;內蒙古自治區包頭至陝西神木鐵路172公裏;廣西南寧至防城鐵路174公裏等。目前,我國最長的地方鐵路──集寧至通遼鐵路,於1990年5月9日動工興建。
集通鐵路西,起內蒙古中部集(寧)二(連)線的賁紅站,東至內蒙古東部的通遼,路經察哈爾右翼後旗、林西等13個旗、縣、市,全長943.35公裏。該線沿途礦產資源豐富,大型、特大型礦床就有13個,總儲量有500多億噸。這條鐵路是國家重點工程準格爾煤田的重要運輸通道。建成後,與京包、包蘭、集二線以及東北鐵路網相通,將成為橫貫我國西北、華北的一又條重要運輸幹線。對加強內蒙古東西部的聯係,解決西煤東運,緩和東北能源緊張,根本上改變自治區腹地交通落後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西段一期工程已於1992年1月10日正式鋪通,正站線鋪軌239.5公裏。
與此同時,民族地區的電氣化鐵路也不斷出現,如貴陽至水城段289公裏,湘黔線凱裏至玉屏段158公裏都是電氣化鐵路。至1990年7月,曆時8年的貴昆鐵路電氣化技術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實現了全線通車。實現電氣化後,年運輸量由原來的690萬噸提高到1900萬噸,相當於新增建一條貴昆鐵路。這對開發雲貴高原豐富的自然資源、振興西南邊疆民族經濟將發揮重大作用。全長415公裏的川黔電氣化鐵路已於1991年12月全線通車,運力提高了1倍多,對緩解川、黔兩省的運輸矛盾,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繁榮和發展有重要作用。
貴州境內貴昆、湘黔、川黔三大鐵路幹線的電氣化改造工程已全部峻工,如今其鐵路電氣化程度一躍而居全國之冠,成為我國第一個全部完成鐵路電氣化改造的省。目前我國鐵路電氣化裏程為7316公裏,貴州境內為1008公裏,占13.8%。目前,蘭新線上蘭洲至武威段電氣化鐵路正在加緊施工;東起京包線豐鎮站,西至準格爾煤田的豐準鐵路第一期工程216公裏的電氣化鐵路,1990年7月17日,正式開工。
第八章 公路運輸
公路,是現代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為各行各業運輸車輛服務的公共基礎設施。公路運輸,是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關係十分密切的一種運輸方式。
(一)民族地區公路運輸的發展
舊中國,在占全國麵積64.5%的民族地區,公路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地區的公路建設。早在1950年,就向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發出了"一麵進軍、一麵修路"的號召,廣大職工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團結一致,頂烈日、冒嚴寒,劈山開路,越澗架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公路運輸量猛增,加快了民族地區公路的發展,至1990年,公路通車裏程達29.37萬多公裏,為解放初期的24倍。一個以自治區首府(省會)為中心的連接各州(地),伸向縣城及廣大農村的公路網已初具規模。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麵積達120多萬平方公裏,但解放前沒有一裏公路,交通運輸全靠人背與畜馱,從拉薩到雅安的犛牛運輸,一年隻能往返一次,藏族同胞與祖國內地聯係極為不便。"羊腸小道猴子路,雲梯溜索獨木橋",是對當時西藏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現在,全區已修有公路21720公裏,形成以拉薩為中心,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為骨幹的15條幹線、315條支線的公路網。目前全區除墨托縣外的所有的縣和77%的鄉都通了公路,大大改變了交通落後的麵貌。
目前,新疆公路也已四通八達,97%的鄉鎮和85%的村莊通了汽車,還新修或重修了貫通四個陸地貿易口岸的公路幹線,開通了中國和前蘇聯、中巴、中尼國際公路客運班車。新疆,現已成為中國同國外聯結通道最多的省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僅公路的數量增長快,公路的技術狀況與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建國初期,大多數公路沒有路麵,即使有也是質量不高的砂石路麵,多為晴通雨阻。現在已有相當多的公路鋪上水泥、瀝青和渣油路麵,達到國家規定的一、二級技術標準。如:橫跨新疆東西的公路全部實現瀝青化,西寧─拉薩、呼和浩特─包頭都建成了二級公路。南寧─北海的南北二級公路全長204公裏,已於1990年10月通車。
民族地區山川秀麗,名勝古跡很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在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旅遊公路也發展迅速。從昆明──石林、昆明─溫泉的高等級公路已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全長112.8公裏,其中42公裏是一級公路,其餘路段為二級公路,這是雲南省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它的建成為群眾遊石林、溫泉提供了方便。從雲南安寧──石林還修建了高速公路。在貴州安順至國家級風景區龍宮,還修建了全長27公裏的專用旅遊線。貴陽至黃果樹、貴陽至花溪等高等級公路已建成通車。從而結束了貴州高原沒有等級公路的曆史。新疆的天池、內蒙古的成吉思汗陵墓、青海的塔爾寺等,都通了公路,而且行車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二)主要公路幹線
1.川藏公路。從成都向西,經雅安、康定、甘改、昌都、邦達、波密、林芝、工布江達、黑竹工卡等城鎮抵拉薩,全長2413公裏,是目前我國最長的一條公路,該線1950年動工修建,1954年12月25日與青藏公路同時通車,沿途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12條穀深流急的大河,翻越二郎山、大雪山、雀兒山等14座橫斷大山,途經泥石流、永久冰凍地帶及冰川融水洪暴區。西運貨物主要是糧食、茶葉、副食品、布匹、日用工業品等,東運出藏的主要是畜產品、礦石、藥材、木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