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苗族

第一章 苗族概況

苗族,現有人口739.8萬人。除貴州、雲南、湖南西部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外,廣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區也有分布。

苗語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1956年製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拚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油茶、油桐、漆樹等經濟林木業。

相傳,苗族起源於5000多年前居住於黃河中下遊的"九黎"部落,後遷徙至長江中下遊,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長的歲月中,苗族遷徙的足跡不僅遍布南中國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過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國、老撾以及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係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分布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穀等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製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對象,飲酒的禮俗也有所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體現了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遊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龍舟節是每年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呐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餘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裏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麵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第二章 民族曆史

相傳,苗族起源於5000多年前,居住於黃河中下遊的"九黎"部落,後遷徙至長江中下遊,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長的歲月中,苗族遷徙的足跡不僅遍布南中國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過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國、老撾以及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第三章 語言文字

苗語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由於長達幾千年的遷徙,駐地的分散,苗語可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東部)方言、黔東(中部)方言和川黔滇方言。解放前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製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拚音文字方案。由於苗族長期與漢族交往,有很大一部分人兼通漢語。

第四章 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近百年來,基督教、天主教傳入雲南苗族地區,並在昭通、楚雄、曲靖等地分別成立基督複臨安息日會、演中分會(在富民)、基督教布道公會(在祿豐)、西南基督教聯合會(在元謀)、西差會的內地會(在武定)以及石門坎教堂等教會組織,致使部分苗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原始宗教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視崇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教,遇有暴風驟雨,要燒黃臘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獻石頭神;大人生病,要殺豬祭水井神,並取"靈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還願",祈求神靈保佑。相信財神,並有"開財門祭",即釘一尺紅布於門上,魔公嗆咒,殺雞獻祭,以示求財。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節日是每年秋後的"西鬆"節;平時家人遇到認為不吉利的事,或做惡夢等,要殺雞祭祖,並請魔公嗆咒轉達子孫對祖先神靈的祈求。部分苗族也信仰道教。祟奉觀音、關帝、天王菩薩和盤瓢等神。有的苗族稱巫師為"白馬",有的稱為"昂",有的稱為"宛能",昭通部分苗族稱為"波摩"。"波摩"曾有用漢文書寫、讀士音的經書。

第五章 飲食文化

苗族分布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穀等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製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對象,飲酒的禮俗也有所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體現了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油茶

苗族待客的飲料。清香味濃。做法與侗族油茶不同。將油、食鹽、生薑、茗茶倒入鍋內同炒,待油冒煙,便加清水,煮沸,用木槌將茶舂碎,再用文火煮,然後濾出渣滓,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黃豆、花生、米花、糯米飯的碗裏,再放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為作料。夏秋兩季,可用豆角,冬季可用紅薯丁等泡油茶。苗家不但喝茶,而且還有表示感謝的茶歌。喝茶時主人給每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碗上.不然主人會一直陪你喝下去。

酸魚

酸魚是苗族人民獨具風味的傳統佳肴。這種酸魚、色鮮味濃,吃起爽口暢心。苗族人民捕得鮮魚後,洗淨,取出內髒,然後撤上適量的鹽和辣椒粉,再加上香料,浸泡兩三天,用糯米粉、包穀粉放在魚上,一層魚、一層粉地裝進壇子裏,蓋好、封嚴,等到半月以後,就可以取出來用油煎或生吃。隔年酸魚吃起來味道更美。

酸湯

酸湯,苗語叫"禾兒秀",是苗族人民最愛吃的"常年菜"。酸湯的製作方法:把青菜、白菜、蘿卜葉或其他蔬菜洗淨煮熟,加上少許特製的酸水,放入壇子、蒸缽或其他餐具中一兩天即可。吃的時候,加上一點鹽煮沸,摻入辣椒粉調味。酸湯,開胃助食,在夏天喝酸場,既能解渴,又能消暑提神。

第六章 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幹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遊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裏,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裏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隻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隻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穀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穀種,放在倉庫裏,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穀種在倉裏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穀種,可是告呼硬說穀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穀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裏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穀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隻有五寸長的稻田裏,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裏,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隻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麵,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穀種。告勞有了穀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曆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穀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嚐新。剩下的穀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穀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穀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蕩,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麵八方彙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裏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後倒出葫蘆裏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豔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係在中意的小夥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呐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餘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裏、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彙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樹葉作"鬧藥",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曆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信"(戊)日(根據幹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鬥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裏,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屆時,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杆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來大市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吹呐,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麵八方雲集會場。蘆笙舞貫穿花會始末,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爬杆比賽最引人矚目。舞獅、武藝競賽、鬥牛、賽馬活動,各地不盡相同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一種輕鬆活潑之感,衣著鮮豔的姑娘和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幾個男子一字排開,邊吹邊舞,姑娘們圍繞蘆笙隊,轉圈而跳;有的是小夥子吹笙在前,姑娘聯臂縱舞於後,或全場數百人隨樂齊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曠神情。舞獅活動別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頂端懸掛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兩瓶美酒,舞獅畢,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剝皮的鬆樹製成,又高又滑又細,要想取勝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采用人梯的辦法摘取勝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邊吹笙,邊繞杆旋轉起舞。一個鷂於翻身上杆,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絞住杆子倒掛,吹奏蘆笙,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複一直攀到杆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杆倒掛。吹著蘆笙下滑,距地麵數尺時,一個筋鬥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采。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花山會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鍾情的姑娘會被小夥子撐開的花傘攏去,互相依偎著,傾訴衷腸。花山會到處洋溢著節目的氣氛,充滿著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幹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曆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裏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裏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曆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鬆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

屆時,清水江畔,彩旗飄舞,人如海,歌如潮,幾十隻裝飾一新的青、紅、黃龍舟一字排開,泊在爭相競發的起跑線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旌旗迎風"嘩嘩"作響。每條船上三四十名運動健兒,上著對襟短衣,腰係繡花帶,下穿陰丹士林布褲,頭戴精巧的鬥笠,個個精神抖擻,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師和標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揮龍舟行進在寬闊的江麵上,龍船似離弦飛箭,兩岸的歡呼聲,喝彩聲響徹天空。競賽結束,男女青年隨蘆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葉等樂曲聲翩翩起舞。跑馬、鬥牛、踩鼓和"遊方"活動相伴舉行,增加了節日濃鬱的氣氛。節日裏,出嫁的姑媲精滿載雞鴨、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裏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裏的姑娘們便去田裏捉魚,準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裏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準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