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每年農曆的三月下旬裏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曆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裏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鬥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向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一帶的苗族人民每年農曆三月初九都要過殺魚節。這天,人民起早來到河邊,叉起河裏的鮮魚,在河邊煮著吃,邊吃邊唱山歌,吹蘆堅,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裏,不能出去。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裏,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淒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裏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裏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裏,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裏麵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準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準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鬥,幾百頭牛一起角鬥,場麵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關嶺地區。這是關嶺地區苗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多年不生育的夫婦們舉行的娛樂盛會。現在遠超出這個範圍。節目多在正月舉行,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蘆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對歌,談情說愛,老人圍在篝火旁飲酒暢談。參加者有時上萬人,男女老幼競相赴會。
第七章 民族娛樂
舞獅子
舞獅子是鬆桃地區苗族人民喜愛的文藝活動。由一個拿繡球的武士、一頭獅子、一個"大頭佛"表演。隨著鑼鼓聲,獅子與武士相配合,做出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最後獅子爬上在場地中央疊起的12張飯桌上。獅子在武士的逗引下,從下麵一張桌子鑽過去,再翻上一張張桌子......,一直爬到最上麵那張倒放著的桌子的四條腿上,武士跳下,而後獅子表演站立、前伸、繞圈等動作。然後從最高處輕輕跳下。對"大頭佛"滑稽可笑的動作。武士和獅子的驚險技藝,觀眾會報以熱烈的掌聲。
遊方
苗語音譯。舊稱"搖馬郎"。貴州省清水江流域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選擇配偶的主要社交活動方式。一般在節日或農閑時進行。在村寨附近設有固定的遊方坪或遊方坡。隻限本寨女子和外寨男子參加。通常是以對歌的方式進行。對歌的歌詞:首先,表示歡迎,繼而通過對唱互相了解、進行詢問,最後表達愛暮之情。然後,分別相邀談、唱,若有意成婚,則可互相贈送禮物。
賽蘆笙
每年正月初二,是苗家的"踩花山"節。能吹善舞的苗家小夥子在這個時候都要進行跳蘆笠比賽。兩個人吹著蘆笙對跳,跳上幾圈之後,兩個人邊吹邊互相用腳踢蹬,直到其中一人被蹬倒在地,方分勝負。得勝者由組織者捧給一碗包穀酒,喝酒之後。其他人接著上場,繼續比賽。
第八章 風俗習慣
建築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是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女裝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係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女子服飾式樣最多,有130餘種,僅貴州就有101種。在貴州、雲南、川南、廣西、海南島等地,穿百褶裙,但長短不一,以黔東南差別最大,有的到腳麵,有的超過小腿肚,有的過膝,有的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為普遍。顏色為青、藍、白,裙麵有繡花、挑花、鑲花,也有蠟染或素淨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領的。在湘西、黔東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時期,因民族暴動失敗後,被迫改裝,穿長褲、大襟右任上衣,農邊、袖口、褲腳都鑲花邊。在接龍時才穿裙子,平時不穿裙。每逢節日婦女們走親訪友,頭部、頸部、手腕都佩戴樣式繁多的銀飾。
男裝
男子服裝式樣比較簡單。貴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青色長巾。冬天小腿部裹綁腿。在黔西北地區則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氈。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以自主婚姻為主,通過社交和談情說愛來確定。社交活動多在節目或趕場天進行,形式是小夥子同姑娘對歌,互相了解情況,溝通感情,若雙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結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區坐轎或騎馬。宣恩一帶新娘到夫家。必須從側門進入洞房,並由"伴娘"端盤請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從東麵進入夫家,說是為了紀念祖先自東方來。黔東南一些地區,夫家要備一對熟鯉魚給新娘"掐魚祭祖",表示她已成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東、貴州的鬆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結婚後要住夫家。其他地區婚後當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後逢節日、農忙季節或夭家婚喪娶嫁之時,才接來住一段時間,這樣數年以後,才長住夫家。
拔雉毛
廣西苗族小夥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身走開。
半路"抓親"
此風俗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姑娘結婚時,由六個年輕姑娘和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送親隊伍。迎親隊伍由六個小夥子和兩個姑娘組成。兩支隊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發,相會後,迎親隊伍把挑來的糯米飯交給送親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籃交給迎親的姑娘,然後起把糯米飯給大家吃。這時迎親的一個姑娘說:"婆婆,誰是我家嫂嫂啊?"話音沒落,送親的姑娘將新娘緊緊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迎親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就設法去"抓"新娘。最終新娘還是被"抓"走了,送親的也便完成了任務。迎親的帶走新娘,雙方道別而去。
半夜搬家
是雲南祥雲縣茶朗哨鄉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裏人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呐,彈三弦,大家圍著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後,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夥子,象征著苗家興旺堅強;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腳
也叫"踩妹腳"。是廣西桂北大苗山一帶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方式。苗族青年在傳統節日裏,通過跳蘆笙、踩堂舞、對歌等形式選擇了意中人,但當眾難以啟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時,腳尖輕輕踩女青年的腳,以試其態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報,就表示接受求愛;否則,也不會責怪對方。經過"踩腳"確定了戀情,便可頻繁幽會,互贈信物,然後就由雙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標
苗族民俗,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用草標作紐帶。草標形式各異,卻很講究,都傳遞著美好的願望。有的用幾根小草,表示幾天後相會;有的將草紮成圓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青草夾黃,黃示稱場再相會。傳說以前有個苗族小夥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貝相愛,不料,阿貝姑娘被寨主看上並被搶走,當阿本來到的約會地點時,卻不見阿貝的蹤影,隻見路旁有個草標,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標指約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貝姑娘。從此,他們離開家鄉過上了幸福日子。草標的妙用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吃年
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鬥牛、踢毽子等豐富多采的娛樂活動。"吃年"過去後,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苗族分布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後再繼續對歌。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
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佳節,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願為他們服務,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於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花帶與抄帶
苗族青年表示愛情的信物。雲南昭通、大吳、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愛後,要互贈信物。姑娘送小夥子一根用彩線編織成的花帶,長約1米,寬3-4厘米,上麵繡著山川花草圖案,寓意為"千裏姻緣一線牽"。小夥子回贈姑娘一根線吊子。雙方定情時,姑娘要送對方一根用雪白麻織成的長約150厘米、寬約30厘米的抄帶,寓意為將純潔的愛情獻給對方,對方回贈一把梳子和一個圓鏡,表示終身相愛,白頭到老。
坡會
傳說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個山青水秀的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許多姑娘、小夥子在這裏放牧。一天,一個主官路過這裏,見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隨從去搶。小夥子見狀,一齊吹響牛角,喚來了手握大刀、鋤頭的苗族人民,他們擁上馬蹄坡,趕走了土官。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此唱歌跳舞。從此以後,便形成了傳統的坡會。現在每逢節日,人民穿上節目的盛裝,彙集在蘆笙坪上賽歌、跳舞、爬竿、鬥牛,利用這個盛會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第九章 藝術天地
苗族古歌
流傳在黔東南地區的創世史詩.全詩有萬行以上,分四部分,共12首,即"開天辟地"歌四首、"楓木歌"六首、"洪水滔天歌"和"跋山涉水歌"。這部神話敘事詩通過豐富奇妙的想象,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他們艱苦奮鬥開創人類曆史的功績。敘事詩用五言輪回問答體。
樂器
蕭筒
一種吹奏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以及雲南、貴州省的苗、彝、瑤族地區。用小竹製成,全長30~40厘米,竹管上開有5到7個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瑤族蕭筒頂端和後方開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蕭筒的頂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後部開一出音孔。聲色輕柔,用於日常娛樂生活。
芒筒
亦稱"蘆笙筒"。也有寫作"莽筒"的。是流行於貴州、廣西的苗族、侗族地區的吹奏樂器。在一根細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處安上一個簧片,然後將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為它的共鳴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渾,作低音配合蘆笙齊奏。
板凳
流行於貴州苗族地區的打擊樂器。板凳用堅硬的木料做成,長20厘米左右,寬約15厘米。演奏時,左右手各持一個,互相碰發出聲音,音色清脆、響亮。
舞蹈
苗族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
蘆笙舞
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裏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麵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挑花
板凳舞
流行於貴州苗族地區.在辦喜事宴慶時,為助興的舞蹈。由一人手拿板凳互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婦女隨之起舞。一般是在有樓板的屋子裏,使步伐音節更加響亮,增加氣氛。
踩堂舞
男子們吹蘆笙,女子們排成弧形跳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遊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工藝
挑花
是貴州花溪和湖南湘西一帶苗族婦女最擅長的一種手工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用手工在布的經緯線上跳出很多十字,構成各種圖案。反麵挑花正麵看。一般裝飾在婦女的服裝和男子的圍腰上。現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在衣服上而且在沙發、茶幾、桌、椅的裝飾品上也多用挑花進行裝飾。
民間文學
《燈花》
苗族民間故事。苗族小夥子都林,他勤勞誠懇,有一天他把一株百合花移栽到窗前,晚上百合花唱著優美的歌聲突然消失了。照著他勞動的燈芯卻開出了一朵大紅花,紅花裏麵有位美麗的姑娘,這就是燈花姑娘。她笑咪咪地從燈花裏跳出來站在都林的身邊。從此他們兩人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幸福美滿。兩年以後,都林滿足了現實的生活逐漸墮落了,他變得懶惰、揮霍,並且不聽燈花姑娘的勸說,因此燈花姑娘飛走了。都林把家當都消耗光了。當他想把家裏惟一的席子卷起拿去賣時,看見席子下麵有燈花繡的象征幸福的手帕,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從此又開始勤勞起來。後來在一個中秋之夜,燈花姑娘又飛到他身邊來了。故事優美,語言生動,富於生活哲理。在國同外都有一定的影響,現已改編成舞劇。
第一十章 名勝古跡
梵淨山
位於貴州江口、印江、鬆桃苗族自治縣三縣交界地。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海拔2.494米。這裏有原始森林15萬畝,是我國亞熱帶珍貴的原生植被。山中盛產天麻等名貴藥材;有多種珍禽異獸被列為國家珍貴動物,受到重點保護;還有鎢、錫、金、鈾、銅等礦藏。山上分布著承恩寺、護國寺、壩梅寺、鎮國寺等廟宇,曆史上就是有名的遊覽勝地,1978年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
第一十一章 民族體育
八人秋
即八人秋千。苗族傳統的體育器械。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每年立秋這天是苗族的"趕秋節"(也叫"調秋會")除了玩"獅子燈"、"龍燈"、"打花鼓",還要玩"八人秋"。傳說,以前有個苦孩子叫"苦人",從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獵時,看見天上飛著一隻叼著繡花鞋的岩鷹,苦八嶇把岩鷹射了下來。他想,做繡花準的人。一定是心靈手巧、美麗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著水車的樣子做了一個八人秋,送給了調秋會,好在調秋會上找繡花鞋的主人。終於找到了做繡花準的花妹,苦八嶇向花妹講了射繡花鞋的經過,並表達了對花妹的愛慕,他倆結成了終身伴侶。從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趕秋節上不可缺少的活動。在八人秋架上,分別坐著四男四女,架下站著兩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幾句詩,再唱"開秋歌",然後由秋公秋婆轉動秋千,這就是"開秋"。當快速旋轉的秋千停下來以後,誰停在最上麵就要唱歌。因為玩八人秋有"豎秋千八人坐,誰轉上麵就唱歌"的規則,在上麵的兩個人對歌,一直到大家滿意為止。
搓麻線
苗族婦女喜愛的體育項目。要求參加者在跑步前進中將五根麻絲撚成一根能納鞋底的麻線。比賽開始,參加比賽者立即拿起放置在自己起跑點的五根原麻,在奔跑中飛快地搓撚,跑到終點後交給裁判員,裁判員根據到達終點的時間和搓麻線的質量排定名次。
打花棍
苗族傳統武術運動。參加者多為女性。花棍木質,長100-150厘米,直徑4厘米。表演時,八人分四組對打。棍與棍,棍與地做有節奏的碰擊。攻守進退,均有章法。
打麻由
苗語音譯,意為打手毽。打手毽是苗族、水族男女青年喜愛的體育活動之一。每年正月間,盛裝的男女青年成雙成對地聚集在毽塘上,對拋對打,邊打邊唱。打毽時,男女雙方相對而立,女方向男方拋出花毽,男方立即拍回。花毽落點時時在變化。打毽者眼明手快,毽子推去打來,不使它落地。他們邊打邊對歌,飛舞的花健常常把許多素不相識的男女青年聯在一起。
賽龍舟
苗、傣、漢等多民族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曆史悠久。苗族賽龍舟,於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龍舟節"舉行,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數十隻首尾裝成龍形的龍舟,並架在水麵上。船長20米,寬1米,由直而長的鬆木挖成槽艙,每艘船上有三十八名水手,另有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任鼓師,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鑼手。比賽時,炮聲響後,各船水手即按鑼鼓節奏,劃漿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