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珞巴族

第一章 珞巴族概況

珞巴族,現有人口0.23萬。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珞渝地區,少數散居在米林、墨脫、隆子、朗縣一帶。"珞巴"原是藏族對西藏東南部珞渝地區居民的習慣稱呼,意思是"南方人"。

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漢藏族係藏緬語族,各部落方言差別較大。珞巴族沒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字,大多使用藏文。

珞巴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和藏傳佛教。

珞巴族主要從事農業。采集和打獵在生產和生活中也占相當的比重。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馬崗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廣大地域生息。

珞巴族的傳統住房是石木結構的碉房,堅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禦功能。他們在門上或屋內的牆壁上,畫有許多避邪求福的圖案。而牆上掛著的動物頭首,既是財富的象征,也是對獵手打獵能力的炫耀。

珞巴族的服飾充分體現著粗獷豪放的風格,野生植物纖維和獸皮是他們服裝的主要原料。男子一般穿自製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氌長袍,外罩稱為"納木"的黑色套頭大坎肩,戴熊皮壓製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個帶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張,帽後綴一塊梯形帶眼窩的熊皮,據說這種裝扮在圍獵時能起到迷惑獵物的作用。婦女們則喜歡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短袖上衣,下身穿過膝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珞巴族男女都喜愛佩帶裝飾品。他們頸上的串珠,是用一種青藍色的石料磨製而成的,每個成年人都有幾串,盛裝時可佩戴幾十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讚美和歌頌力量與勇敢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服飾上。

珞巴族人傳統的主食是玉米和雞爪穀。燒烤是他們最常見的加工食物的方法。"達睞媽拜"是一種黏坨狀的食物,做成後用手抓食,這是珞巴族人喜愛並常享用的一種食物。

藤網橋是珞巴族人用特有的技術,以藤索為材料編織而成的。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德興區橫跨雅魯藏布江上的藤網橋是曆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遠遠望去,這座藤網橋好像一條在空中飛騰的蛟龍。

珞巴族在長期的狩獵、采集和農業生產活動中,培養了對自然現象敏銳的觀察力。他們根據月相盈虧、寒暑冷暖、草木榮枯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來判斷年月日,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曆法--物候曆。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十二次為一年。

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作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也許因為沒有本民族文字,也許是神奇美麗的喜馬拉雅山給予的無窮藝術靈感,珞巴族人的口頭文學十分豐富。篇幅宏大、別具一格的古老史詩《節世歌》蒼涼渾厚,一代代傳唱不息。"加金"是珞巴族民間最古老的曲調,廣為流行,曲調歡快流暢,極富節奏感,是珞巴族人對家鄉的永恒歌頌。

第二章 語言文字

珞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漢藏族係藏緬語族,各部落方言差別較大。珞巴族沒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字,大多使用藏文。

第三章 宗教信仰

珞巴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和藏傳佛教。

第四章 傳統節日

珞巴族在長期的狩獵、采集和農業生產活動中,培養了對自然現象敏銳的觀察力。他們根據月相盈虧、寒暑冷暖、草木榮枯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來判斷年月日,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曆法--物候曆。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十二次為一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作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