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欄香糯"

黎族人民喜歡吃糯米飯,特別是喜愛吃"山欄香糯"。吃法,有的是用鍋煮熟,有的是用陶甑煮熟,還有包粽子吃的。粽子種類很多,有長、圓、三角形等,主要用豬肉和糯米包成,還有用蛋類加糯米包的。過"三月三"是包粽子的最好時節。

肉食

黎族的肉食主要有豬、牛、羊、狗、雞、鴨,鵝等肉類。肉類喜歡用火烤熟吃。也習慣醃生肉來吃。黎語叫做"喃殺",味道很香,一家煮"喃殺",全峒都知味,這是黎族人民食品中的獨特風味。吃"喃殺"是因為天氣炎熱出汗多,又很累,吃了"喃殺"加上釀飯就會很快恢複體力。

魚、蝦、螃蟹、青蛙、蛇類等也都是黎族人民常吃的美味佳肴。吃螃蟹的方法很特別,把螃蟹放到木舂裏舂成爛漿,然後加入蔥、酸梅漿、生薑汁等調料,味道香甜鮮美,很好下飯。另外,黎族人民一般還愛吃竹筍和蘑菇以及營養豐富的蜂仔、蜜汁、木蛆、紅螞蟻卵等。

男子吸煙者多,吸煙時都用竹筒製成的水煙筒。黎族人民喜愛喝山欄糯米酒,常以通孔的小竹管插進酒缸裏吸飲,人多時便圍坐在一起輪流吸飲,也有把酒倒在碗中來喝的。沿海地區的黎族,平時喝的酒都是自己製的米酒和番薯酒;東方縣的黎族自釀的番薯酒味道醇香,被譽為"東方茅台"。

黎族人家家戶戶都用三塊石頭擺成"品"字形的爐灶,煮飯燒菜用陶鍋或鐵鍋,蒸酒用陶甑,切菜用菜刀,挑水用竹筒或陶罐,盛水用陶缸或竹筒,舀水用葫蘆瓜殼或椰子殼製成的瓢,主要使用陶碗吃飯,有的用椰子殼做碗。

嚼檳榔

中年以上的男女,常把煙絲、石灰、萎葉和檳榔摻和一起咀嚼。嚼檳榔,據說可以健胃保護牙齒,上山砍山欄時容易被山螞蟥咬,嚼檳榔時的紫紅色唾液有驅逐山螞蟥的作用等。婦女們外出勞動或訪親探友都習慣在腰間帶著檳榔。

五指山茶

五指山地區的黎族愛喝五指山茶,而沿海地區的黎族喜歡喝赤鴣茶。赤鴣茶摻白糖,香味很濃,浸泡多次仍不褪色。赤鴣茶有降溫作用,喝後還不容易醉酒,好睡覺。

第六章 傳統節日

黎族人民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節日,它們是黎族人民習俗的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會文化、心理狀態的一個側麵。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自己的曆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除夕"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春節"

"春節",在黎族地區一般從正月初一過到十五日。屆時,各家各戶清掃庭院,修整"船形屋",貼紅對聯,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門、藤籮、耕牛角等處貼上紅紙,以示吉祥。大人們為小孩備鞭炮,買煙花,男女老幼個個穿上新衣服,幹幹淨淨,喜氣洋洋,一片節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麵見麵相互道賀"恭喜恭喜,年年豐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興異常,蹦蹦跳跳,他們爭著向大人拜賀新年,獲得糖果、糕點、粽子和壓歲銅錢。大人們整日飲酒對歌,通宵達旦。有的則仍按照傳統習慣,從大年初一開始,男人集體狩獵,獵獲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通過"三月三"的傳統來紀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現在紀念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對歌題材廣泛,除了情歌,還有農事歌、神話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說今論古歌等。除了歌謠對唱外,還有"打柴舞"、蕩秋千、土槍射擊、射箭、摔跤等節目。

"招福"和"牛月"

合畝製地區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點的特殊節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後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體舉行一次"招福"禮儀式。到時,男女老少都雲集到"畝頭"的家裏,集體跳"招福舞"、"黎家樂"等,敲鑼打鼓,通宵達旦。在"牛日"這天,牛主要給牛喝一種"牛魂石"浸過的酒,以示對牛的祝願,並且為耕牛修牛欄,禁忌殺牛。

第七章 風俗習慣

黎族的家庭和漢族一樣,都是父係小家庭。但合畝地區的小家庭則有顯著的特點,直到解放前,它還沒有成為完全獨立的生產單位。在經濟上的作用主要是參加合畝的生產和分配,經營手工業、副業,種植山欄和小塊園地,處理私有財產和自己的債務關係等。

婚姻製度實行一夫一妻製。一般由父母包辦,從小訂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階級的"門當戶對"已成為習慣。聘金往往要幾頭牛和一筆不小的錢財。

"放寮"

黎族地區普遍存在著"放寮"的習俗。每個村都有一個至幾個"寮房",黎語稱"布隆閨",女兒長大了便到那裏居住。凡是不同血緣集團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尋情人,吹簫唱歌,傾訴愛慕,這體現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麵,在"放寮"活動中夾雜著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同時,已婚的男女也參與"放寮"活動,因而對生產,對家庭和睦,對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黎族地區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相當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改嫁比較自由。

黎族多同姓聚居。住的房屋,合畝地區多是"船形屋",一般地區的住屋都是金字形的。

稱謂和姓氏

黎族的親屬稱謂和姓氏很有特點。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關係論輩互相稱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歲數多麼小,叔父的子女無論歲數多麼大,都得稱呼伯父的子女為哥或姐。因此,在黎族社會中,往往會聽到年歲大的人稱一個一二歲的人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喚某人時,隻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東方縣的符姓黎族人原為五個血緣集團,各有一姓氏,每個血緣集團又分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內部不能通婚,經過若幹代後又可以循環結婚。同一黎姓集團,在不同地區分屬幾個漢姓,雖然漢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服飾

在衣飾方麵,婦女束髻於腦後,押以骨簪,披繡花頭巾,衣無扣,對胸開襟,有的地方穿"貫首式"上衣,下身穿裙。婦女大都喜愛戴耳環、項圈、手鐲、有的一直保持紋麵和文身的習慣。男子結鬃,有的結於額前,有的結於腦後,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

喪葬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合畝地區遇有人死便鳴槍報喪,全村或全峒的人都來吊唁,三天不吃主糧,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獨木棺,不停棺,當天埋葬,不建墓塚。死者如果是男人,葬於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須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於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區有迷信風水、停棺、打齋、擇地建墓的習慣。

勤勞儉樸,敬老愛幼是黎族勞動人民的美德,不論老年人和小孩都總是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有偷閑度日的。黎族好客,對來訪客人,都熱情地以煙酒款待。

禁忌

在黎族的一些節日期間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屬於迷信觀念。但與生產和生活有著一定的聯係。比如春節期間禁忌講粗話、不吉利的話;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掃地,說是怕全家的錢財都被洗掉、掃光。合畝製地區的黎族人在年初一至初五忌田間勞動,牛日、蟲日、雞日等日,畝眾不能下田耕作,說是怕禾苗遭受鳥獸侵襲。農曆年初一準備上山打獵的人,也忌掃地,否則獵不到野獸。砍山欄一定要選擇龍日、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時畝頭不能在日間睡覺,否則莊稼將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三月八日的牛節裏,禁忌殺牛,而且要給牛喝一種用牛魂石浸過的酒,以保來年豐收。人們不得跨過爐灶,不準用腳踩、用刀砍等,如果違禁,據說"灶神"就要發怒,引起家人生病。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選擇山穀中的小平原、河穀台地或平溪坡地作為村落的地址。選地的原則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勢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幹淨",即野獸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幹線。其地質表層多為砂質粘土層,下麵多為砂土礫石層,土質一般均屬良好,承載能力可以滿足建築要求。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闊葉林和灌木林圍繞著。因此,在村落外邊看不見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亞熱帶的村落風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同的景色特征。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傳統住房,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幹欄"。在漢族"金字塔"形屋尚未傳入黎族地區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島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於這類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狀,故又可稱之為幹欄建築的派生類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住宅類型。

船形屋的特點是,平麵是縱長方形,整個屋子由前廊和居室兩都分組成。整個屋頂共如船隻形,以竹木構架,藤條捆紮,茅草蓋頂,接到地麵,屋內不隔間,對頭開門,門上屋簷伸展,簷下為休息、置物的場所,一般不設窗戶,據說開窗會有"惡鬼"進入屋內,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個房間陰暗,通風采光差。總之,船形屋有防風避雨,冬暖夏涼,還略可兼顧通風的優點。目前,船形屋尚流行於白沙、昌江、東方、樂東、保亭、瓊中等縣的部分地區。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從漢族那裏學來的。其優點是省工省料、通風采光好、易排水等,其特點是整個屋子呈長方形,屋頂用金字頂代替圓拱形的船形頂,屋簷較高,正門在屋前方,有單間、雙間、三間、四間和庭院式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