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黎族

第一章 黎族概況

黎族現有人口111.1萬。主要分布在中國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樂東、三亞、通什等七縣二市之內。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漢以前就從兩廣地區陸續來到海南島定居。"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為主,雜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區還保留著圖騰崇拜的痕跡。

因狀似倒扣船隻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傳統住房。黎族稱其為"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輔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過渡三種。其共同特點是茅草房頂,木頭或竹子的梁柱,編竹抹泥牆、竹條牆或椰葉牆;屋內設火灶,灶上方懸掛竹筏,作烤幹食物用,屋頂側麵開天窗。"布隆亭竿"中沒有間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鋪席席地而睡。現在在黎族地區這種房屋已不多見,多數住室已為金字頂代替,靠近城鎮的黎族人已住進瓦房。

黎族服裝以棉麻為原料。黎族人多穿對襟無領上衣,婦女穿對襟無袖開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繡有各種圖案。黎錦是黎族人最為著名的紡織工藝品,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色彩豔麗富於特色而馳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嚼檳榔是黎族人的一種嗜好,檳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據說檳榔有助消化、驅絛蟲、降血壓、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節日勞動間歇,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三月三"是黎族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各村寨都要舉行祭祖儀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對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隨後一對對有情人分散到叢林翠竹中或山間小河邊互訴衷腸。入夜,篝火燃起,人們盡情遊戲娛樂。天快亮時,戀愛中的男女依依惜別,互送定情信物,相約來年"三月三"相會。

第二章 民族曆史

黎族自稱"賽"。黎族內部由於分布地區,服飾等的小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因而稱謂也有所不同,如有"侾"、"杞"、"美孚"、"潤",漢語稱為"本地黎"等五種稱呼。但黎族之間或與其他民族交往時,都自稱為"賽"。

我國古代南方的"越"是黎族的先民。"黎"這一族稱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漢文文獻上,普遍以"黎"作為黎族的專用族名,在宋代固定下來,沿用至今。黎族是海南島上的最早屬民,黎族在海南島的曆史,曆史說法不一。海南與大陸分離的年代,關係到海南島文化的發端。

黎族在海南曆來都以土著居民自居,稱島上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民族為"美"。但黎族是否為海南島上的土著民族,目前意見尚未統一。我國史學界根據文獻記載,考古挖掘以及語言學、曆史學和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材料,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較一致地認為黎族與我國南方操漢藏語係壯侗語族的各民族有密切的關係,是從古代的"百越"族發展而來的。據史學界推斷,黎族的遠祖是從兩廣大陸沿海地區陸續遷入海南島的。還有人認為黎族來源於南洋群島的一些古代民族。

唐虞時代,海南島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海南島為揚越之南裔。泰始皇南征百越後,在南方設置了三個郡,象郡為其中之一,海南島為象郡之邊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瓊崖(海南島的古稱)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從此,實現了中央政權對海南島黎族的直接統治。後來由於官吏貪贓受賄,引起反抗鬥爭,導致瓊崖的設治時置時廢,有名無實。晉代瓊崖郡並入合誦郡,宋元嘉八年(431年)複立瓊崖郡,梁朝基本上放棄對瓊崖黎族地區的統治。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瓊崖郡。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又置瓊州,是時海南島有四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宋元時期,瓊崖行政區實行改革,除了瓊州外,其餘均改為"軍",如吉陽軍(原崖州),南寧軍(原儋州),萬安軍(原萬州)。元順帝至正年(1367年),瓊州改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屬於廣西行中書省管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瓊崖改為瓊州府,把部分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屬於州縣。清襲明製,在瓊崖設置"撫黎局"專管黎族人事,又在五指山腹地各區設總管、哨官進行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海南島黎族地區的政治體製仍襲清製,置瓊崖道。民國十年(1921年)廢道製。民國21年(1932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能實行,當時稱之為瓊崖,屬廣東省。同年8月改"撫黎司"為"撫黎專員公署"。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廣東省政府"把黎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為白沙、保亭和樂東三縣,推行鄉保甲裏製度。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民族壓迫製度,黎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政府在黎族地區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海南建省,建成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第三章 語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係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的地區存在著方言的差別。由於黎族在曆史上與漢族有著密切的聯係,因而黎語的發展受到漢語的極大影響。在各民族雜居區,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海南方言),而且在黎語中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如今黎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的基礎的黎文。

口頭文學

由於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流傳下來的主要是口頭文學,它包括了古代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和謎語等各種體裁。在這些民間文學中,許多都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富有生活氣息,通過文學的藝術典型,刻畫了黎族的風土人情,記錄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跡,歌頌了人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洪水的故事》和《葫蘆瓜》是流傳最多的神話傳說,它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情景,特別是"兄妹結婚"的情節反映了原始婚姻製度的一些殘跡。《大力神》的故事與漢族的"後羿射日"神話很相似。在許多傳說故事中如《天狗》、《約加西拉》等,狗、鳥等動物常作為真善美的正麵形象出現。反映階級愛憎分明的有《五妹和南蛇》、《竹寶筒》等;批判父母包辦婚姻的有《少女和小龍戀受的故事》、《勇敢的打拖》等都流傳較多,膾炙人口。

第四章 宗教信仰

黎族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宗教體係,但封建迷信很重,流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而以祖先崇拜為主。這是由於古代生產力極端低下的人們的蒙昧無知和佛教、道教觀念影響的結果。黎族的宗教信仰多種多樣,並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麵,是屬於原始宗教類型。

黎族人民過去相信有陰陽兩個不同的世界,在陽世積德行善,以後到陰間方能入祖歸宗,平安無事;倘若一個人德性不善,傷天害理,死後必為列祖列宗所不容,要罰以萬般苦役。

黎族原對佛教、道教很是陌生,但佛教的輪回道德觀念卻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例如認為,人的禍福是命中注定的;前世有罪,後世受苦;隻有在今世努力,廣積陰德,來世才能享樂等等。

黎族村寨口一般都立有村灶神,是村寨人們祭祀的原始神之一。據說村灶神曾經是保衛村寨安全的英雄。

也許是因為過於迷信鬼神,解放前黎族在日常生活中祭鬼求神活動十分頻繁,如婚娶、喪葬、驅邪安家、得子還願、幼兒取名等,都得請道士念經做法事。

在黎漢雜居地區或接近漢區的黎族葬俗中特別迷信陰陽風水,這與他們的自然崇拜有關。巫術是黎族人民的主要迷信活動,其中有各類占卜,包括杯卜、雞骨卜、蛋卜這些都是頗具地方特色的卜卦方式。雞卜、蛋卜、殺牲作鬼,在禳災祓禍、山獵砍山之中,無不用之,這反映了海南島多瘟疫的生態環境及黎族傳統的遊耕漁獵生活曆史。

黎族巫師稱"鬼公"、巫婆稱"娘母",他們負責溝通人鬼兩界,充當傳達鬼神旨意的中介人,但又不脫離生產。法器和祭品,多用竹器草藤、葵棕葉雨帽、山雞毛、稻穀、檳榔、糯米酒等。頗具海南島地方色彩。

在鄰近漢區的地方,由於道教的影響,有少數人相信"華光"、"五雷"、"玄天上帝"等等。基督教也傳入了黎族地區,有少數人相信"上帝",星期日做禮拜,家人生病則念誦"聖經"。但在受到道教和基督教影響的地方,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也還是保留著的。

在舊社會,那些荒誕的迷信,使黎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帶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那時候,黎族地區主要有以下幾類迷信活動:

一祭"山鬼"。黎族人民中不少人仍認為山林中的飛禽走獸都是受"山鬼"管轄的,要捕捉獵物,隻有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領--"俄巴"的同意,才能捕捉到。

二祭"地鬼"。過去黎族人民認為農作物的豐收是"地母"的思賜,祭祀地母以表示期望和感激。合畝製他區祭"地鬼"盛行。

三祭"雷公鬼"。黎族是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他們認為雲、風、雷等天體現象都有"靈性",其中最為可怕的是雷公鬼、風鬼、太陽鬼等。

四祭"灶鬼"。人們對火有著一種敬畏和崇拜,擔心若冒犯"灶神",就會受罰。

五祭"祖先鬼"。這是對祖先崇拜的一種表現,黎族人認為祖先鬼比其他鬼更可怕。

黎族人民還有圖騰崇拜,在動物方麵以蛇、牛、鳥等為主要對象;在植物方麵以稻穀、木棉、芭蕉、葫蘆爪等為主要對象。

第五章 飲食文化

黎族人民習慣進食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是大米,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等雜糧。解放前除地主、富農外,一般很少肉食。合畝製地區的黎族每天舂米一次,隻夠當天吃用,每天天一亮,就煮好一天三餐的飯,飯煮熟後用冷水泡吃。而在外圍地區的黎族,多數則是早、中、晚餐的飯分別煮,也有些地區一次煮完早、中飯,到下午再煮晚餐。

竹筒香飯

竹筒香飯,是黎族一種頗具特色的野炊。竹筒香飯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節,裝進適量的米和水(大約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裏燒熟,用餐時破開竹筒取出幹飯,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飯。如果把獵物野味和以香糯米及少量的鹽巴放進竹筒內烤熟,則味道特別鮮美,是招待客人的珍美食品。上山狩獵和"砍山欄"等,都可以烤"竹筒香飯"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