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中華民族包括有56個民族,這些民族的族源各不相同,但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隨著民族的遷徙、屯田、移民戍邊及朝代更迭、經濟往來的日益增多,各民族之間的聯係不斷加強,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漢文化,但這也是一個運動的過程。一方麵邊疆各少數民族文化流入中原,對漢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麵漢文化不斷向四周擴散,促進那裏文化的發展。這樣經過漫長的發展之後,終於形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中華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漢族內地為中心遍布全國,各民族之間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並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一起締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各民族文化有一個互相融合,互相影響的過程,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於文化的諸多方麵,在建築藝術上也有所體現,尤其是元朝和清朝皆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更是促進了漢族建築藝術與少數民族建築藝術及各少數民族建築藝術之間的融合。
漢族的建築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特征,主要表現於:
①以木構架為主體,建築材料以木材為主。
②以鬥拱為結構的關鍵並作為度量的單位。
③在外部輪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頂式樣繁多,有廡殿、歇山、懸山、固頂,攢尖項以及單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頂、盔頂、圓頂等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複雜的形體,並相對有各種脊吻、簷邊、轉角等各種曲線,柔和而壯麗。
④院落的組織上,除主要建築殿堂外,附屬建築多用配廂、夾室、廊廡、前殿、圍牆等,並為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
⑤建築色彩的使用,隋唐時期的邸第、宮殿、廟宇多為白牆、紅柱,屋頂覆以灰瓦,黑瓦及少數琉璃瓦,脊與瓦采用不同的顏色,宋金使用白石台基,紅色的牆、柱、門、窗及黃綠各色的琉璃屋頂,而在簷下用金、綠、青等色的彩畫,這種方法到元代基本形成,明代則更為製度化。
漢族建築藝術,在強大中央王朝建立以後,不可避免地對少數民族的建築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並表現於各類建築之中。
康定地區藏族土司的"官寨",受漢文化的影響,在平麵布局、裝修結構等方麵均仿照漢式建築的做法,其中的卓克官寨的形製受漢文化的影響最為強烈,它的土司幼年時代曾被送往漢族地區學習,深受漢文化的熏陶,回來之後,建了這座卓克官寨。它的建築平麵及外觀采用中軸對稱的形式,側麵則為前低後高,采用拖壓的做法,正麵大門設在南屋正中,神聖的高大經堂,位於北屋正中,兩廂皆做成坡麵屋頂(唯北屋坡頂是山麵向前仍為藏式)以示尊貴。土司規定任何其他的人都不能建坡麵屋頂。房間的內部裝修,如欄杆、窗格皆為仿漢式的花紋,但不難看出其中的結構、用材、技術、房間安排及廁所的處理等,仍屬於藏族建築的傳統方式。
侗族文化自成體係,但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不少方麵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鼓樓吸收了漢式木構建築的某些特點,與自身的風格滲透在一起,既有完美的建築藝術,又有濃鬱的民族氣息。
表現鼓樓建築藝術吸收漢文化影響最為明顯的是塔式鼓樓,它的尺度雖較古塔為小,但它在侗寨中,仍有挺拔的外觀效果,平麵呈正方形,規整、對稱,而屋頂形式則更為豐富,有歇山頂,懸山頂,多角攢心頂以及這些屋頂的相互組合。
表現各民族建築藝術相互交融最為突出的為各民族的宗教建築。在各類建築中,宗教建築最為雄偉恢宏,是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宗教建築藝術的融合主要有外來宗教建築藝術的中國化,漢族建築藝術對少數民族宗教建築藝術的影響,及多民族建築藝術交融在宗教建築上的表現幾個方麵。
外來建築藝術的中國化主要是指回族的清真寺建築。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及時間的衍進,原來保留有濃厚阿拉伯風味的伊斯蘭教建築,逐漸吸收漢族建築藝術手法,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式的伊斯蘭教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回族清真寺。這些清真寺大都采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形式和木結構係統,形成中國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格局。
中國化清真寺的結構體係和建築型製,表現於大門、邦克樓和禮拜大殿等主要建築上。
自明以後,阿拉伯式的拱券大門在內地回族清真寺中已不多見,而為中國式的廟門製度所代替。河北泊頭市清真寺寺門座西朝東,寺門前有上馬石兩塊、旗杆一根,兩側有古式雕刻扇麵八字牆陪襯,襯牆兩邊各開一便門供人出入。寺門門扇係朱紅大漆,吊耳銅環,上端為武式古棚出廈,五脊六獸硬山筒布瓦屋麵,係仿北京午門樣式。
代替阿拉伯尖塔式磚砌邦克樓的基本上是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
甘肅蘭川解放路(西關)清真寺邦克樓,位於大殿與大門之間,樓高四層,下層平麵為方形,兼作大門之用,上層為六邊形,主要用六根木柱通達上下,但其中有四根為垂柱(吊柱),係中國穆斯林工匠的大膽創造,最上層不用立柱,隻用厚木枋架起並中間開一壺門,枋上安的鬥拱出三跳,為當地特殊做法。樓的四壁周圍有欄杆,在第三層樓的欄杆前後均有一小段如飛橋跳出屋麵之上,係遼代獨樂寺、觀音閣及宋代《營造法式》所規定的製度。每層樓板正中央,均開一六角形洞口,用欄杆圍起,使每層樓上下都可以由內部互相看見,樓井周圍的木欄杆與樓外圍的木欄杆內呼外應,玲瓏可觀,整座邦克樓給人以宏偉莊嚴之感。
這些清真寺的禮拜大殿以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築,用鬥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後窯殿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頂,上麵用勾連塔的形式連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統一而又起伏靈活的大殿建築。"勾連搭"結構,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坡頂平接,其間形成排水天溝,將雨水排向天溝兩端。這種建築結構,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麵布置上富有極大的靈活性。一座大殿,經過幾十年,上百年之後,因穆斯林人口激增,殿內容納不下時,即可用幾個勾連搭,將大殿擴充增大,故清真寺大殿平麵多為窄而深的長方形,這是自明代以後便普遍使用於內地回族清真寺較大的禮拜殿,成為中國內地回族清真寺的一種典型形式。同時,大殿的平麵型製也富有變化,有矩形、凸字形、工字形、十字形等多種。後窯殿一般不采用磚砌圓拱的做法,而是亦木亦磚,搭配使用,後窯殿的樣式更是百花齊放,有單簷、重簷、三重簷的十字脊式及各種亭式脊,變化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