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回族清真寺的建築裝飾更是集伊斯蘭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手法之大成,把握建築群的色彩基調,突出伊斯蘭教的宗教內容,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裝飾手法而取得富有伊斯蘭教特點的裝飾效果。最為鮮明的表現於清真寺的石工裝飾,抱鼓石、盤龍柱、盤花柱、石柱礎上麵的雕飾,中國風味十足。寺內照壁上更有中國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二龍戲珠,麒麟走獸,八字牆上布滿琉璃,屋脊上的吻獸,抱鼓石的獅子更是突破了伊斯蘭教建築裝飾基本不用動物形紋的原則,使之具有濃鬱的中國風味。
內地清真寺大多具有濃厚生活情趣的庭園風格,反映出中國穆斯林不避世厭俗,注重現實的生活態度。他們在寺院內遍植花草樹木,設置香爐、魚缸、立碑懸匾、堆石疊翠,掘地架橋,大有"小橋流水"的園林風味。
漢族建築藝術對少數民族宗教建築的影響體現於雲南信奉小乘佛教地區的佛寺建築。這裏主要是傣族的佛寺建築,分為宮殿式、竹樓式、竹樓宮殿混合式三種。除竹樓式佛寺保留傣族建築藝術的風格外,其餘二種佛寺建築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漢族建築藝術的特點。
宮殿式佛寺建築由正殿、僧舍、戒堂、鍾鼓房、山門、佛塔等組成,它的總體布局、殿內陳設、佛塔形式均保持小乘佛教的特點,但大殿和山門的外形結構已明顯受到內地漢族大乘佛教寺院建築的影響,並有漢族建築藝術的特點。大殿的上層以梁、檁、椽、架等構成主體框架,頂部為重簷式多坡麵結構,而景穀縣謙糯寺建築的山門全部模仿內地的牌坊結構,上段為木質,下段為石質,底部為須彌座,上為三重簷複蓋青灰瓦,牌門正中用漢文書寫"清佛寺"三個大字,落款有"乾隆戊戍季春旦"的字樣。耿馬總佛寺大殿為兩偏廈三重簷古式建築,屋頂是用瓦覆蓋,簷的坡度約為30度,比西雙版納一帶大殿頂層的坡度平緩,而與內地佛寺基本相同。相傳景穀、耿馬佛寺建築的工匠均來自大理、保山一帶,故這類建築就成了漢、白、傣諸民族工藝的綜合結晶。
竹樓宮殿混合式佛殿的典型是德宏芒市的菩提寺,大殿頂部為二重簷多坡麵結構,簷麵坡度平緩與內地大乘佛殿形式相似,遠處望去,重疊相倚,富麗堂皇。山門亦仿內地,在石階兩旁,雕刻有石獸,技藝精巧,另有紅牆綠瓦,頗富內地寺院氣派,顯然受內地大乘佛教建築的影響,隻在殿堂的底部仍舊保持傣族民間竹樓風格,殿內陳設亦都是小乘佛教所特有。
喇嘛教是佛教中發展於西藏的一個教派,由於得到元統治者的提倡而迅速發展,西藏的宗教首領被封為法王,政教合一,從而喇嘛教建築發展很快。
西藏建築從唐文成公主進藏時起,便受漢族建築藝術的影響,並曆久不衰,喇嘛教建築作為西藏建築的一個方麵,也反映出漢式建築的影響。
大昭寺的覺康主殿從柱頭方鬥的設置到梁架中大雀替的處理手法和木楣上簷木刻半瓦當的形象,都明顯地帶有漢式早期建築的痕跡。在建築的平麵構圖上,大昭寺的主要建築庭園,一般采用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這與佛教中壇城(曼陀羅)方形建築很有相似之處。
大昭寺一開始為磚木結構,後為石木結構,木構架主要由梁、柱組成,木柱帶收殺,柱頂承大鬥,鬥下柱頭有木雕纓絡,鬥上承整木和大雀替,雀替上再放梁枋,在建築中漢式建築的鬥拱被廣泛采用,頂部為歇山式屋頂。
夏魯寺的主要建築夏魯杜康,由門廊、經堂和佛殿三部分組成,經堂很大,中部凸起開設天窗,以便采光,大殿前有用圍廊環繞的庭院。這種建築的形製,到明清時期仍然沿用,並發展成為"格魯派"的"杜全"(經學院)的形製,結構用木柱、密梁、平頂,但某些部分采用漢族形式的屋頂,上覆琉璃瓦,屋頂的結構手法如鬥拱等也是元代內地的典型式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漢、藏兩族建築的交流與融合的情況。
還有一些建築反映了多民族建築藝術的交融。蒙古族從明代起,大量吸收了漢族文化,到清代得到更加密切的融合,這種情況反映到建築上是城市中的寺院完全采用了漢族傳統的佛寺布局方式,除大經堂的平麵、空間處理仍然保持了喇嘛教經堂的特有形製外,其他建築都與漢族建築一樣,充分反映了蒙、漢、藏三族建築藝術的交融。
青海塔爾寺體現了漢、回、藏建築藝術的交融。塔爾寺在青海省東部的湟中縣境內,是我國藏傳佛教(喇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全寺共有大小殿堂五十二座,經堂、僧舍七千一百餘間(一說有九千三百餘間),主要有宗喀巴紀念塔殿(俗稱大金瓦殿)、三世達賴紀念塔殿、擴法神殿(俗稱小金瓦殿)、長壽佛殿、彌勒佛殿、九間殿等佛殿和塔殿、四座經學院、專做酥油花的上、下花院、十幾座佛塔、辯經場及活佛公署、僧舍等建築,寺院外圍還有一條可以環行的轉經道。
塔爾寺的建築總體布局自由靈活,為藏族寺院總體處理的一個特例,卻與其他寺院有異曲同工之妙。
塔爾寺的建築具有特殊的風格。一般的藏族寺院,多采用高大、粗糙的石牆,而且外牆部分很大,形體堅實有力,與華麗的木裝修及金頂在質感與色彩上構成強烈的對比;主體建築物之前必有廣闊的庭院或廣場,藉此給人以充分感受建築的體量和空間,給人以堅實、有力,崇高和雄偉的印象,而塔爾寺的建築,大多數建築采用磚牆,直接接受了當地的製磚技術,且大麵積外抹白灰(西藏、甘南等地的寺院是極少用磚的)其色調、質感的份量,顯得比石牆輕。其次,塔爾寺運用木結構坡屋頂數量很多,主體建築中如大金瓦殿,彌勒佛殿、九間殿一組、小金瓦殿一組均係坡頂,而且活佛公署、喇嘛住宅等也大多是坡頂,有些坡屋頂又多是甘、青一帶漢、回族建築的做法:屋簷出簷較大,鬥拱纖細繁複,一些佛殿在屋頂結構、裝修等方麵,有明顯的河州工匠的手法。門、窗、柱頭等部分雕鏤細膩,大量使用磚雕。幾座比較重要的建築,使用琉璃磚或琉璃雕花牆麵,屋頂也用琉璃瓦,而這些琉璃、磚雕等無論從紋樣或雕技上看,和甘肅西南部地區所見相同。可見塔爾寺的建築,更多地接受了當地漢、回民族建築的影響,是藏、漢、回建築技術融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