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雲南省西北境內怒江兩岸的傈僳族(57.4856萬人),也有本民族的物候曆。他們分一年為10個月,即過年月(一月)、蓋房月(二月)、花開月(三月)、鳥叫月(四月)、燒火山月(五月)、饑餓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獲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和狩獵月(十二月)。由於各地習慣不同,所以新年日期也不一樣,大致在農曆十二月初五日到次年的正月初十日之間。傈僳語稱新年為"闊時"。在節前要備足燒柴和糧食,殺豬釀酒、清掃房屋。將第一臼舂出來的秈〔xiān仙〕米粑放一點在桃、李等果樹上,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除夕之夜,嚴禁去別人家,分家後的父子兄弟也不能來住。初一清晨,各家由年長男子主持祭祀。先以一碗飯、一塊肉、兩塊米餅祭祀為傈僳人從天上帶來種子的狗;再依次祭門、房梁和燒火用的三腳架,以及已過世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和未嫁先亡的姐妹,然後盛裝赴村中的會場跳舞聯歡;晚上聚集一起,由長輩領唱敘事長詩《闊時節歌》,直到次日中午才散。初三這天,舉行傳統的射箭活動,在百步之外,用木棍夾一大塊糯米粑和一塊半斤左右的豬肉作為靶子,每人可射三箭。射中豬肉,預兆來年狩獵能得野獸;射中糯米粑則是明年糧食豐收的先兆。有的地區傈僳族在過年時,要先給耕牛喂鹽,以犒勞耕牛一年耕作的辛勞。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各縣的佤族(35.1974萬人),1950年前部分地區還保留原始公社製殘餘,以刻木、結繩記事,用實物傳情達意。他們根據農業生產經驗和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將一年分為格瑞月、固入安月、耐月、氣艾月、阿木月、倍月、嘎掃月、格拉月、阿配月、阿代依月、高哈其月、高哈鬧月等12個月。以格瑞月為首月,每月分30天,第一天稱"豪格凱",即一月之初或上升之意,第30天稱"凱勒赫",即月末、降落之意。另有九天記日製,以九天為一周循環計日。部分地區將一個月分為三個"得歪",每個"得歪"有10天。滄源一帶佤族以一年最後一個月的癸亥日為"崩南尼"(佤語,意為佤族春節)。在太陽落山時,所有寨外的人畜都要回家,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各家要泡糯米、蒸熟後春成粑粑。並將新年貢飯送到寨王家中,待寨王與頭人誦經念咒,鳴土炮12響後,男人們齊集寨王家共食"南尼飯"。飯後回家向父母、長輩敬拜,並用糯米飯喂耕牛、騾馬。天明後,將全寨槍弩武器集中在寨外祭山神地靈的大樹下,並用筍殼剪一山鹿形象,頭人提白公雞一隻繞武器念咒、殺雞後將雞血滴在鹿像和武器上,祈禱來年武器不傷好人和主人,隻對壞人、惡獸百發百中。儀式結束後,將鹿像置於前方,進行射鹿比賽。優勝者在以後的狩獵活動中,可擔任重要職務。人們互贈芭蕉、粑粑、甘蔗、歌舞歡慶,用充滿山區狩獵風情的活動歡度新年。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6965人),過去以遊牧狩獵為生,現在轉向護(保護珍貴野生動物)、養(人工喂養鹿等)、獵並舉的多種經營。由於他們長期以來生產生活與鹿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根據鹿的生活規律將季節劃分為鹿胎期,紅圈期(又稱鹿茸期)、鹿交尾期和鹿打細毛期等。這種劃分季節的方法,反映了他們生產活動的特點,但從曆法的科學性來說,還顯得十分粗糙。因此他們在實際過年時,一般都以農曆春節為新年。節前,擅長狩獵的男子要獵捕野味,破冰捉魚。各戶將犴〔hān酣〕、麅〔páo袍〕鹿、野豬的肉與鰉魚做成美味佳肴,並從野獸身上割下最好的肉送給孤寡老人,或將他們接到家中過年,以表示繼承扶困濟貧的傳統美德。全家共吃年夜飯後,圍坐烤火守歲。到半夜時,要拿一個樺皮盒,一邊模擬馬叫聲"木合、木合",一邊圍繞馬廄轉繞數圈,以求乘馬繁衍興旺。初一早晨,要麵向正南,燃香九柱,並叩頭以示敬天。人們互相拜年請安,並舉行跳舞、賽馬、摔交、射箭等活動。
居住在西藏東南部洛隅地區的珞巴族(2312人),依據月亮的圓缺和當地生物活動變化的規律,把一年分為12個月。如蛤蟆跳水、桃樹開花為一月,"劣耕加令"花開、"八卜"鳥叫為二月,"牙尼"蟲叫、"辛基"開花為三月......雪山上白雪向下延伸,高山頂積雪為12月等。依據這種原始的物候曆,洛隅西部珞巴人,一般在珞巴曆的二月過年,稱"旭獨龍"節。東部的珞巴人則在藏曆十二月十五日過年,叫"洞更穀乳木"(過年的節日)。這都在收獲季節之後。他們舂米、釀酒、殺豬、宰牛,將豬牛連皮帶肉砍成若幹塊,分給同家族與母係親戚,牛頭骨則懸掛在牆上,世代留傳,作為家庭富有的象征。除夕要在庫房內殺雞,並準備好來年用的種子,舉行祈求豐收的儀式。在旭獨龍節那天,尼扭布(巫師)在村內群眾集會上念經咒,人們圍成圈跳舞,並揮動一根粘有多種色彩鳥類羽毛的木棍,發出"哦、哦"之聲,以求豐收。墨脫、達木等地珞巴人在初一雞啼之時,全家要分食油炒雞肉,以祝願來年身體健康。他們還要全村歡聚一起,飲酒食肉,歡歌笑語,迎接新年。
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基諾山上的基諾族(1.8021萬人),解放前基本上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農村公社階段。他們使用一年分為13個月的太陽曆,一月為歲始,13月為歲終。新年的月份是固定的,但具體日期由各村的寨父、寨母與祭司卜算而定。事先由家長會議推選出買"過年牛"的三至七人,在過年前一天,將牛牽至村外大樹下宰殺。砍下牛尾掛於樹上,並將牛的全身分成若幹份送往鄰寨作為邀請。每寨都出三至七人應邀。晚間,由寨父出酒肉,與選出的買牛人員一起在鐵匠家祭祀。祭祀完畢後,寨父擂響木鼓,站在竹樓陽台上等待著各家各戶聞聲攜帶食物到寨父、寨母家聚餐。他們將木鼓抬到廣場,由婦女敲鼓,男子圍成一圈,邊唱邊跳。除此以外,還開展打陀螺和用粗藤或竹竿舉行的拔河賽,以及對打用雞毛與泥巴製成的毛球等活動。到過年的最後一天中午,全體人員又集中在寨父家,由寨父殺一條狗、兩隻雞宴請眾人。散席時,全體賓客向木鼓敬酒,寨父以肉幹巴、雞肉、狗腿肉、檳榔等分贈客人,全寨人殷勤送客。之後,開始了一年的備耕生產。
居住在雲南省南部哀牢山與無量山區的哈尼族(125.3952萬人),他們的曆法則將全年分為"曹嘎"、"奧都"、"耶渦"即冷、暖、雨三季。每個月以12生肖記日,一個月共記三輪,即36天,一年10個月,共360天。此外,又有五到六天為空日。哈尼族的支係繁多,所以各地過年的日期與內容也不統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的第一個龍日①為除夕。緊接的蛇日為元旦,直至申猴日結束,曆時五六天。此時正值農忙已過,五穀瓜豆入庫,雞肥豬壯之際。人們將村寨打掃幹淨,穿上盛裝,準備過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在大房門外天井裏宰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熟共食。嫁來的媳婦即使已返娘家,也得為她留一塊。但已出嫁的女兒,即使在場,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蕩秋千,以求來年幸福。按傳統習俗,年節期間,每家的早、晚飯前,要用一個小簸箕,裝一盅酒和三個團子,送到村口倒掉,意為祭獻祖宗。並將三個團子及一點肉送到同宗輩份最高之家,以示敬奉長者。娘家將出嫁歸來的姑娘及其夫婿奉為上賓,設酒宴款待,講究用手掌大、半寸多厚的大片肉招待客人。臨走時,主人還要送以大塊粑粑及用芭蕉葉包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等。哈尼族支係墮塔人年節的第三天至第五天時,全村分為三片輪流作東,用竹蔑席在街上連接起來,擺成一個長達100多米的宴桌,進行"資烏都"活動。從黃昏開始,輪到作主人的各家男子在铓〔máng忙〕鑼聲中,端來各種佳肴和燜鍋肉,供大家在"沙--收羅"的歡呼聲中宴飲。活動開始前,選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為"阿窩",作宴會的主持人,由他們舉杯念誦吉祥的祝詞,在擊鼓聲中"阿窩"聳肩扭臀,跳舞助興。他們邀約在座的村民,離席成雙成對起舞,以各種不同難度的動作,獲得大家讚賞。全村團結友愛,興奮熱烈地歡度新年。
藏族(459.3330萬人)的藏曆年在藏語中稱作"洛薩爾",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區。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他們就以月的圓缺朔望計算月份。那時的新年初一,大致相當於現在藏曆的十一月一日。從公元1027年開始,藏族開始使用現在參酌農曆製訂的藏曆,用天幹的五行與地支的12屬相搭配計算,從木鼠年算起,每60年一輪回,藏語稱為"饒瓊"。其每月的日數有重有缺,如果逢到吉日,可以多過一天,如初五是吉日,就連過兩個初五。但遇到凶日則予以取消,如初七是凶日,就取消不用,過了初六,就是初八。藏曆年的日期因地而異,拉薩等地在藏曆正月初一過年,昌都地區則在藏曆十一月一日過年,而楚河以南則以藏曆十二月一日為新年。屆時他們操辦年貨,煎油果子"卡不賽",準備手抓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等;打掃灶房正中之牆,用幹麵粉畫吉祥圖案,在大門上用石灰粉寫"卍"字。在吃團圓飯時,每人要吃九碗,每碗不能吃完。進晚餐時,全家團聚,共食一種名為"古突"的粥。"古"為九,代表廿九日,"突"為"突巴"即粥之意。"古突"裏雜有糌粑疙瘩,有的疙瘩中包有小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吃到這些東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裏心腸硬(石子),心裏黑(木炭)、嘴巴硬(辣椒)或心地善良(羊毛)等等。凡是吃到這些東西的人,要即席吐出來,引起在場的人哄堂大笑。飯後要將殘酒剩飯倒入一個盆裏,然後端著盆,打著火把,走遍各房間,以示趕鬼。除夕夜,各家門窗掛上"祥布",房頂燃起鬆脂,桌櫃上陳列酥油糌粑點心,還有一個內裝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的五穀鬥,名叫"竹素琪瑪",上插青稞穗、雞冠花,並陳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頭,以示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淩晨,主婦要從河旁井邊背回一桶吉祥水,供全家洗漱,並喂飲牲畜。老少依次坐定後,母親端起"竹素琪瑪"祝全家吉祥如意,每人要從中抓一點糌粑拋向空中,以示祭神,並品嚐少許為母親祝福。此時長輩要按次序為晚輩祝"紮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要回賀"紮西德勒彭鬆錯"(吉祥如意,功德完滿),人們吃人參果,互敬青稞酒。從初二日起,走親訪友,互獻哈達拜年,歌舞飲宴聯歡,盡興方散。各村鄉城鎮開台演藏戲、跳鍋莊舞、弦子舞、舉行賽馬、賽犛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