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門隅地區的門巴族(7475人)也使用藏曆。錯那縣門巴族在藏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過"洛沙"(門巴語:新年)。節前十二月二十九日要吃用九種糧食熬成的稀粥,以示生活富足,預祝來年豐收。並打掃屋內外,在天黑時將垃圾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舊迎新。正月初一清晨,主婦要到河邊搶水回家,用新打來的吉祥聖水洗臉、燒茶、煮飯。初二相互拜年時,婦女要走在前麵,並先進屋,這樣可以送去吉兆,預示豬、牛多生母畜。墨脫縣門巴族每年要過三次新年。第一次在藏曆十二月一日至三日,稱"達娃佳義巴洛莎"(意為"十二月份節日")。人們走親訪友,款待客人,並唱歌跳舞歡慶節日;第二次在藏曆元月一日至七日,稱"達娃堂波洛莎"(意為"一月份節日")。節前要宰殺牲畜、釀酒、煎油餅、用九種糧食熬粥,並有初一搶水等習俗;第三次在藏曆二月初一,活動內容比前二次稍簡單。
居住在我國北方主要從事畜牧業的蒙古族(480.6849萬人),早期以草之青、枯為一年的春、秋二季。後按草木、景物、氣候的變化才發展為一年四個季節。他們也以12生肖記年,但以虎年為歲首,稱虎兒年、羊兒年等。因12年循環一次,周期較短,所以又以藍(青)、紅、黃、白、黑五色分陰陽,與12生肖相配,稱青龍年、白馬年等,循環周期為60年。喇嘛教傳入後,受藏曆影響,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陰陽,共10數,稱陰木馬年,陽金龍年等,循環周期仍為60年。蒙古族崇尚白色,以正月為白月,稱新年春節為白節。過節前,要清掃蒙古包內外,準備節日食品,調理好馬匹。除夕之夜,在家內佛櫃供台上用奶食、油食搭成塔形,插上特製的金銀花。12個小銅盅中倒滿清水,每天更換一次,並點有長明燈。晚飯前先在屋外祭祖先,然後回房內全家聚餐。晚輩向長輩敬酒。飯後,男人下蒙古象棋,聽藝人奏藝說書,婦女兒童玩羊骨拐,或縱情歌舞。並互相拜年和舉行賽馬等活動。
居住在雲南西南部的傣族(102.5128萬人)信仰小乘佛教,使用一種陰陽合曆的傣曆,傣語稱"祖臘薩哈",為"小曆"之意。以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為傣曆元年。年用陽曆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平年12個月,354天或355天;閏年13個月,384天。傣曆的月則以陰曆計,即以月的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單雙月相間,單月30天,雙月29天;八月一般為29天。隔數年有一次閏月,19年七閏,閏月固定在九月,閏九月有30天。習慣以六月為歲首,月序以六月為始,順序至次年五月為止。他們也采用12生肖,但沒有屬豬,卻有屬象;沒有屬龍,卻有屬蛟或大蛇的。傣曆規定太陽進入金牛宮的那一天為"多桑刊"(潑水節),即傣族新年,一般舉行三-五天,時間多半在傣曆六月。遇有閏月時,又常在七月初,即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反複推移。第一天送舊,最後一天迎新,中間有一-二天為兩年之間的空白。節日開始,人們采摘野花樹枝到佛寺獻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聆聽佛爺念經。中午在院裏擔水浴佛,禮畢,即開始遊行並互相潑水為戲,以示祝福。人們還擊鼓舞蹈,進行劃龍船、放高升、丟包、放孔明燈等活動。
彝族(657.2173萬人)中有一種十月太陽曆,其特征是一年十個月,每月用12屬相記日,一月循環三個周期為36天,一年共計360天。剩下五六天為"過年日",習慣稱之為過十月年。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的彝年,其日期因地而異,由"畢摩"(巫師)占卜而定,一般在彝曆十月上旬中擇一吉日舉行,節期三天。如果次年豐收,這個吉日繼續使用,否則另行擇期。節日清晨,青年人鳴槍、放炮,婦女唱吉祥歌、舂糌粑,做苦蕎饃,飯後打掃庭院,殺豬宰羊,迎接祖先亡靈回家過年。並互相走親訪友拜年,舉行歌舞、轉磨秋、鬥雞、賽馬、射箭、角力活動等。據甘洛一帶傳說,古代漢、藏、彝三族結拜為兄弟,年節時間由大哥漢族定為正月初一。但作為三弟的彝族有古黑、曲尼哥倆,在有一年的農曆十月發現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獲貯藏,此後就是農閑,於是決定提前到農曆十月或十一月過彝族新年。
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蘇自治州的柯爾克孜族(14.1549萬人),有自己的古老曆法。他們以新月出現一次為一月,一年分為12個月,用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狐狸、雞、狗、豬等12種動物紀年,每12年為一個循環。他們過去信奉薩滿教,認為天神為萬物之主,太陽是萬物的主父,月亮是主母,星神掌握人類禍福,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它的出現使晝夜相等,萬物蘇醒,羊群產羔。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因此他們選擇雙魚星降落,白羊星升起之時為元旦,過"諾勞孜"節(即新年)。其日期大約在農曆的春分,公曆的3月22日。這一天黎明,家長首先起床,在屋中燒一堆鬆柏樹枝,再用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為新年祝福。然後,家長率領全家把燃燒的鬆枝堆移到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火煙上走過,以求來年膘肥體壯。由於後來崇信伊斯蘭教,所以又加上誦古蘭經的儀式。然後家家宰羊,做"諾勞孜飯"。用炒過的去皮小麥與大麥等加上鹽、蔥、牛肉、羊肉及野生調味佐料等七種以上,煮成稠的"豐盛粥",表示年年富足有餘。過節期間,互相拜年,舉行賽馬,包括馬上拉力、取物、打靶、叼羊等以及摔交、拔河、蕩秋千等體育活動。日落以後,家家戶戶相邀共進晚餐。然後舉行歌舞晚會,彈起三弦琴和"考姆茲",唱起古老的"諾勞孜歌"歡度新年。原來曾信仰薩滿教的哈薩克族(111.1718萬人)、維吾爾族(721.4431萬人)、塔吉克族(3.3538萬人)、塔塔爾族(4873人)、烏孜別克族(1.4502萬人)等民族,也都過諾勞孜節。
居住在貴州、雲南、湖南、廣西等省(區)的苗族(739.8035萬人),按照自己的習慣在農曆九、十或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過年。因為老虎是凶殘的動物,所以忌在虎日過年。據說這是由秋收後,吹笙歌舞,歡慶豐收演變而來。在黔東南地區,有的是幾個苗寨聯合一起過年,有的是依次輪流過年,往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陸續過完。苗年活動一般過三天,也有15天的。節日前,苗家要準備雞、豬肉、酒、豆腐,蒸糯米、打糍粑等等。節日清晨,先祭祖先,然後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敬牛";並要攜帶肉、酒、飯、香紙到田頭"敬田",並說"敬田熟穀,敬土收棉花"之類的吉利話。人們還舉行踩蘆笙(蘆笙舞)、鬥牛、打年鼓、以及青年男女對歌"遊方"等活動。姑娘們帶著自己織的花帶,當外村來吹蘆笙的小夥子吹起討花帶曲調時,姑娘就將花帶掛在蘆笙上,以示感謝。雷公山山區苗族,還將過年分成"初年"(九月)、"大年"(十月),"尾年"(次年正月十五)三個階段,以"大年"最為重要,除上述活動外,男子還要上山捕鳥,並帶上一坨牛糞和三五根青草到田裏,在糞上插青草,並用飯、肉、酒、香、紙祭田,通告田神,準備春季開犁耕種。
居住在貴州南部的水族(34.5993萬人),以農曆八月為歲終,九月為歲首。在水曆的十二月下旬到次年二月上旬(即農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亥日或午、未日,由各地區各村寨輪流過節,叫"過端"或"端節"。水族認為"亥"是地支的第12位,故以亥日為一歲的終了,新年的開始,按傳統習慣,各地水族依順序的先後過端節,大致是:都勻縣的內、外套地區水族在此間內的第一個亥日過節,三都水族自治縣水龍區拉古和周覃區的水東等地在第二個亥日過節。周覃區廷牌、恒豐、和勇及荔波、水維等地在第三個亥日,周覃區三洞、水龍區中和、九阡區石牌寨等地則在第四個亥日,周覃區蘭領、馬場坪、姑其及九阡區水昂、巒董、板甲則在第五個亥日過端節。傳說古代水族地區發生洪災,幾兄弟被迫於秋天亥日分別散居各地。為了每年能聚會一次,他們約定在分別的亥日聚集過年,並以兄弟的年齡大小和所居住地區的遠近規定在初亥、二亥、三亥......等日依次輪流過節。節日前要打掃衛生、殺豬捕魚,並取出珍藏的銅鼓和皮鼓,懸在庭中敲擊,以示送舊迎新。除夕晚上必須吃魚,其他都是素菜。端節早晨,家家祭祖,並以清蒸魚腹內填充韭菜的"魚包韭菜"為節日必備的美味佳肴。成年人去各家喝年酒,孩子們則尾隨去討糖果、果品、幹魚等,以得到最多的為能幹,預示得到健康、幸福。還舉行賽馬、跳銅鼓舞、拔河、鬥牛等活動。夜間,各家圍坐火塘邊吃糯米飯,喝糯米酒,在喊著"秀秀"(即幹杯、幹杯)的歡笑聲中慶祝新的一年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