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湘西交界地區的侗族,也有戊日不動工勞作的習俗。到了這一天,青年男女盛裝聚集,歡度"趕坳"節日,又稱"玩山"。它的起源有著另一個纏綿悲慘的傳說。原來這裏的未婚青年在歡歌中互相產生感情後,姑娘就會將一塊絲巾或手帕贈與意中人,並訂下一次約會時間、地點,由此逐漸議及婚事,結成夫婦。後來有一對英俊美貌的情人,男的叫哪萬,女的叫哪豔,以歌傳情,相互愛戀。哪豔將絲帕贈給哪萬,訂了終身。但是有一個歪心眼的小夥,曾向哪豔求婚未成,就找哪萬騙取絲帕,並將哪萬推下懸崖,公開欺騙別人說,他已得到哪豔的絲帕,所以哪豔已成為他的情人。哪豔聽說以後悲傷萬分,便也在哪萬受害的地方,跳崖自盡,為哪萬殉情。此事傳開後,青年們紛至遝來,用歌聲為他們致哀。每年的這一天,成為了趕坳的節日。在村旁的山坳裏,人們對歌求偶,以歌訴情,在歡樂的歌聲中度過節日。
居住在雲南省新平、峨山、雙相一帶的彝族,一年要過兩次"趕花街"的節日。第一次在農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第二次在七月十四、十五日。屆時,彝族男女青年身著盛裝,來到三縣交界的大西山上,跳舞唱歌,買賣土特產,通宵達旦。姑娘小夥在這高寒山上,通過趕花街,不僅度過歡樂的節日,而且還有交流物資、祈求莊稼豐收的種種意義。
廣東連南的八排瑤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要過"放牛出欄節"。這一天凡是青年男女,不論有無對象,都可以在村外唱歌求愛,不受拘束。到了夜間,則在柴房附近度過他們的甜蜜時光。這顯然是一種帶有人類社會早期婚姻形態色彩的節日習俗。現在已有一些變革,但還保留了在野外聚餐,青年們歌舞聯歡,追求愛情等習俗。
在春節期間,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山區的景頗族,要過"吉達"節。鄰近幾個寨子的青年男女一起上山尋找適合玩耍的山地,帶去米飯,粑粑絲與雞蛋等,共同歌舞嬉戲。情人們互贈禮物,傾吐衷情。姑娘贈給小夥花帶、絨花,小夥子回贈以織布梭"必叔",扇子和耳環上的"乾筒"等。大家一起共同煮食、飲酒,飯後又一起玩樂。夜晚來臨後,青年男女們互訂約會,到公房或其他幽僻的地方談情說愛,直到夜深。
每年的冬去春來、大地回春之際,不少民族都在這春暖花開之時,進行以青年男女活動為主的節日。
甘肅省夏河一帶的藏族,每逢新春佳節時,都要舉行叫作"鬥姆"的室內歌會。事先要打掃場地,準備茶、酒,備足夜間烤火照明之用的木柴,還要從各家攢蒸好的包子,作為歌會的夜間食品。歌會開始時,主人一方的男子,一手端酒,一手拿帽,口誦讚詞,移動腳步,選擇來賓一方接唱,如此往複進行。婦女則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到了夜晚,以唱情歌為主,男女歌手輪流演唱,其餘的人則大聲喝彩助興。
廣西羅城縣的仫佬族,在農曆正月初二至十五日以及八月中秋節前後三天的街期(墟日),集中到花源洞舉行走坡節。由於主要是青年男女參加,所以又稱"後生節"。他們開展唱山歌、爬山、拔河、球賽等活動。男青年唱起山歌:"見妹行路腳悠悠,我把山歌攔路頭;千兵萬馬讓他過,隻攔阿妹停坡溝。"通過對歌,尋找意中人,建立戀愛關係。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農曆正月下旬的第一個子日和午日,也要舉行"鬧衝節"。青年男女集中在平坦的地方,對唱情歌,挑選意中人,相送回家,建立情侶關係。
貴州凱裏舟溪的苗族則在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聚集在一起過蘆笙節。是日清晨,主持人先到甘囊香笙堂憑吊豎立在那裏的石碑,吹響蘆笙曲,然後捧著短笙的青年男笙手在高有丈餘的母笙引導下,邊吹邊跳。姑娘們圍成舞圈,三步向前,兩步後退,配合蘆笙翩翩起舞。蘆笙曲調從"邀請曲"、"圓場曲",吹到"討花帶歌",姑娘們就解下腰間的花帶,縛在情人的蘆笙之上,以示自己的心意。三天狂歡後,老人前來宣布農忙開始,此後不許再吹笙跳舞,要到農曆十月豐收以後,過苗年時才能解禁。第四天是鬧春,為節日的尾聲,青年人在野外散步輕聲談唱,姑娘向贈給花帶的小夥索取信物,男青年往往以戒指、手帕、衣物等贈給情人。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一帶的瑤族青年,在每年農曆立春時,要過一個"浪希結"的節日,即"合在一起種愛地"之意。屆時,男女青年先要分別組成小的集團,然後派出代表,互相協訂盟約,其內容包括有:一、參加者必須心懷誠意,不得中途變卦,擅自退出。二、浪希結期間,白天共同勞動,夜晚一起對歌,親屬不能幹涉。三、男女交往要熱情大方,不能說下流話,唱傷情歌。四、在此期間,如果有人不幸受傷或患病,大家要集資幫助,使其早日健康等等。議定盟約後,男青年每人湊錢,共購雞二隻、豬肉五斤、糯米、酒、煙葉等作為禮物,送給女方。與女方正式定約。浪希結這天,為男女兩集團共同挖地下種的吉日,大家都身穿盛裝,姑娘們手提煮好的糯米飯,扛著鋤頭,腰挎花簍;小夥子手持砍刀,帶上燒好的野味佳肴,如果子狸肉、燒雞等,與姑娘們一起上山,共種愛地。勞動之餘,對歌談情,歡樂聚餐,在生產勞動和文娛活動中,共同播下農作物的種子和愛情的幼苗,歡度青春的節日。
春季的青年節日除了歌舞聯歡,談情說愛以外,還有以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為主,或迎接野外鮮花盛開,或觀賞當地自然奇觀的節日,為青年節增添了新的內容。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一帶的侗族村寨,在春季要輪流過日期不一的花炮節,如程陽在正月初三,光輝為正月十五,梅林在二月初二,鬥江是二月十五,老堡、富祿則為三月初三等等。屆時,附近各地青年群集該村,進行搶炮等活動。中午時分,隨著炮響,鐵圈被拋向半空,幾百名青年群起搶奪鐵圈,突破層層封鎖,你截我搶,以送到報炮台報到為勝。奪得花炮的村寨,在第二年的花炮節要舉行隆重的還炮儀式,又稱"遊炮"。隊伍以蘆笙為前導,抬著宰好的肥豬,長竿上懸著幾千小鞭炮,中年婦女們耍著搖尾晃首的獅子,還有扮演古裝戲曲《大鬧天宮》、《水漫金山》、《西廂記》的化裝人物表演。幾十名放炮的小夥,大頭巾包頭,青衣白褲,肩扛炮槍,邊走邊放,有聲有色的隊伍為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這種搶炮、還炮活動,既是民族傳統的體育競賽,又兼具文娛活動的色彩。除此以外,人們還以鬥鳥取樂,所鬥的大多為經過訓練的畫眉鳥。一隻常勝的畫眉,甚至有"牛不換"之說。
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黎平縣一帶的侗族,則在每年的芒種前後,也就是要分栽秧苗的時刻,過一個青年男女歡樂嬉鬧的"打泥巴仗"節日。原來這裏侗族的傳統習慣是,姑娘結婚後,一般先不住在夫家,隻有農忙和節慶時,才由同伴陪同來到夫家小住幾天。因此,當夫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後,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來幫忙,並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夫家來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來。男女青年彙集一起,既進行分插秧苗的勞動,大多又是參加社交和進行娛樂活動的時刻。節日那天,青年們和新婚夫婦一起來到田間插秧,男女之間展開競賽,你追我趕,十分熱鬧。當秧田插完後,小夥子故意挑釁,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們也予以還擊,霎時間雙方擺開陣勢,以泥巴為武器,互相投擲。如果數人一起將對方抓住,就要將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滾,使其沾一身爛泥,狼狽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參與,隻在田邊觀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對方青睞的人。休戰後,又一起來到河水溪旁,邊清洗邊打水仗,度過勞動、打鬧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來時,帶有一擔五色糯米飯和100個煮熟的紅色雞蛋。節日後返回娘家時,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飯和紅鴨蛋為她們送行。
福建省福安縣的佘族,每年六月初一日,要在縣境內留洋附近的白雲山上,過一個白雲山歌會的節日。節日之前,遠道的佘族青年男女要走二三天的路程,前來參加盛會,從六月初一的前夕,便開始對歌,主要使用的曲調為流行於福安、寧德一帶的"福寧調"。延續兩天兩夜,直到初二傍晚才分別回家,山上除了過節的佘族外,還有前來求神敬香的漢族及遊人,屆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每年七八月間,藏北草原的藏族牧民,要擇日集中在那曲鎮附近過賽馬會。節日活動除賽馬外,還有男女賽跑、舉重、騎術射擊表演等。賽跑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赤腳跑完180米的礦石跑道。舉重是用雙手抱起沉重的沙袋,從身前舉過肩膀,扔向身後,才算獲勝。近來的賽馬會節日,除傳統的體育項目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及物資交流等內容。
雲南省大姚縣華山區的彝族,每當鮮花盛開之際,要在二月初八日歡度插花節。傳說過去這裏有個叫咪衣魯的姑娘,十分勤勞美麗。她與青年獵手朝列若是一對戀人。有個土官以天仙下凡教百姓織布為名,侮辱少女。勇敢的咪衣魯為了解救眾人,與土官共飲泡有馬櫻花的毒酒,為當地除了一害。但咪衣魯也獻出了生命。朝列若聞訊,衝進天仙園,殺掉土官的嘍羅,在白色的櫻花樹下,找到已死的咪衣魯。血與淚灑在樹幹上,使白花變紅,從此這裏有了紅色的馬櫻花。為了紀念這一對堅貞勇敢的情侶,才有了這個意義深長的插花節。每逢節日清早,當晨霧未散時,青年男女就已紛紛上山采花。回來後,在門上、房子四周、甚至牛角上都插滿了野花。情人們以花為媒,後生將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頭上,姑娘將馬櫻花插在小夥的蘆笙上,以示如花一般純潔、美好的愛情。到了晚間,滿頭鮮花的姑娘踏著蘆笙的節拍,圍著篝火,開始跳舞。鮮花、青春與愛情,成為節日的主題。廣西南部的壯族傳說每年二月初二是百花仙子的生日,所以每年此日要過"花朝節",又稱百花仙子節。節前,姑娘們要製作繡球,煮糯米飯,小夥子要準備各種傳統禮物。屆時,青年們歡聚在開有朵朵紅花的木棉樹下,進行對歌、拋繡球的活動。歌頌百花仙子的美麗、純潔和芬芳。到了傍晚,大家都把繡球拋到木棉樹上,作為將美好的祝願獻給百花仙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