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的蒼山雲弄峰麓的神摩山下,有一個馳名中外的蝴蝶泉。泉水清涼,終年不涸。更為神奇的是每當農曆四月百花盛開時節,都有千萬隻彩蝶來此聚集,連須鉤足,首尾銜接,懸於樹枝之上,成為一串串色彩繽紛的"蝶花"。有時哄然騰空,漫天飛舞,隨後又馬上銜成串,結成團掛於樹上,與泉水相映,成為奇異絢麗的立體景觀。傳說古代這裏有一條凶狠的巨蟒化成人形,每年要從周城村捉兩位姑娘入洞。後來有一位勇敢的獵人,深入蟒洞殺死巨蟒,救出姑娘。姑娘感謝獵人,要與他結成夫妻。但獵人不同意,兩位姑娘於是跳入無底潭中。獵人後悔,也隨之跳入。三人化為蝴蝶,每年在合歡樹上串連歇息,才有了蝴蝶聚會奇觀以及蝴蝶泉的名稱。還有一種傳說是古代有一個美麗善良的雯姑,在蒼山下救了一隻帶箭傷的小鹿,因此與追蹤而來的青年獵人霞郎相識。兩人互相鍾情,定下終身。但昏庸的榆王看中了雯姑,要搶親。霞郎和雯姑逃到蝴蝶泉邊,走投無路,雙雙跳入泉內,引來無數蝴蝶為他們的愛情憑吊飛舞。居住在這裏的白族青年,有感於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出於對巨蟒、榆王的厭憎,每年農曆四月十五來此過蝴蝶會節日。在這大自然賜予的奇觀之前,人們輕歌曼舞,細語談情。雲南省洱源縣鳳羽壩子一帶的白族,則於每年秋季選擇一天過"百鳥會"節日,用以紀念一對忠貞的戀人。據說古代有一對白族青年男女春生和桂花,兩人十分相愛,經常到山坡對歌敘情。但當地的何土司卻垂涎於桂花姑娘的年輕美貌,企圖霸占。春生與桂花被迫逃入山林,被何土司的土兵放火焚燒,後來從火中飛出一對金鳳凰,就是這一對情侶的化身。這一對琴瑟和諧的鳳凰在山上生活了多年,在一年秋天終於去世。據說百鳥聞訊,趕來用紅綠葉掩埋了這一對戀人,並盤旋悲鳴在葬地的上空。從此,白族將葬鳳凰的山叫鳥吊山,把百鳥聚集哀悼鳳凰的日子定為"百鳥會"。年年此時,人們來此山上,點燃火把,戲耍於溪旁林間,青年男女對歌抒情,尋找中意的伴侶。

在貴州省晴隆縣的布依族中也流傳有一個為了紀念一對年輕情侶而設置的"趕幹洞"節。傳說晴隆縣縣城東南的幹洞,原來長年流有清徹的泉水,稱作"清泉洞"。它後來卻變成為幹洞,其中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古代有一對分屬兩個寨子的異性青年阿韋與阿花相愛了,他們常在清泉洞旁對歌約會,雙方父母也十分讚同他們的婚事,並預定清明時成婚。但此事被族長知曉,認為他們未經媒人上門行聘,擅自私訂終身,是傷風敗俗之舉,因此,橫加幹涉。阿韋、阿花得知後,便於清明節時,偷偷來到清泉洞邊,以洞為媒,跪拜天地,舉行婚禮。族長在第二天帶人前來問罪,阿韋、阿花被逼投清泉洞自盡。自此以後洞中清泉幹涸,變成了幹洞。也有傳說是這一對戀人投洞以後,變成一對金畫眉,遠走高飛。附近村寨布依族男女受他們事跡的感動,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到幹洞聚集唱歌玩耍,談情說愛,年長月久,成了"趕幹洞"的青年節日。現在更進一步已形成一個大規模的集貿、文娛盛會。這種因受迫害而發生男女殉情的節日,是各族人民長期以來追求自由、盼望美好生活的意誌的寄托和象征。

農曆三月初三,是南方很多民族的共同節日。但其名稱、內容、意義各不相同。屬於青年節日的有海南島黎族的迎春節,壯族、侗族的三月三等。

海南島黎族的三月三,黎語叫"孚念孚"。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遠古時代洪水為害,有一對名叫一肋杠發和百觀任的表兄妹飄流到五指山下。洪水退去以後,不見人煙。為了傳留後代,妹妹隻好在臉上刺花,改變容顏與哥哥成婚。此後他們刀耕火種,互助互愛,生育子女,才使五指山地區人類繁衍、興旺富饒。因此每年三月三,夫婦倆都要領著子孫,迎接春天,歡度節日。他們聚集到當地的牙南良、親天峽、牡丹坡、報翠坡等傳統的節日活動場所,由各村老人主持祭祖儀式。青年人要帶糯米甜酒、竹筒香米飯,盛裝上山。小夥子找到預先躲藏在樹林中的姑娘,結伴跳起模擬生產勞動的打柴舞,狩鹿舞。休息時,對對情人共食香飯,互贈信物。夜間,大家圍在篝火邊對歌、摔交、鑽火圈、蕩秋千、跳竹竿舞,度過一個迷人的晚上。在這一年一度的迎春節裏,結成無數對美好的姻緣。廣西壯族的"三月三"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著名的歌仙劉三妹。劉三妹原來是在壯族民間傳說中所使用的名字。後來由於傳說的改編,劉三妹被改稱為劉三姐。有的傳說講劉三妹與一個秀才對歌相愛,雙雙化作石像,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年輕的歌手,於是在節日中進行對歌活動。也有的說是因為劉三妹上山砍柴,被地主預先割斷山藤,使她不幸落崖身亡。因此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連唱三天三夜山歌來表達對這位歌仙的懷念。所以這一天又有"歌仙節"之稱。"三月三"壯族歌圩,不僅是青年男女充分施展唱歌才華,以歌交友,以歌鬥智的節日,而且也是遠近聞名的文娛活動,吸引了不少民族的人前來參加觀光。為了歡度"三月三"節日,壯族人民要按傳統製作五色糯米飯。在歌圩上,人流如海,歌聲似潮,五言、七言以及五三言、七三言的壯歌,出口成章。唱者情意綿長,聽者如癡如醉,成為歌手的盛會,青年人的天堂。在歌圩上除了對歌以外,姑娘還用精心繡製的上有彩帶、下有流蘇的繡球拋向中意的小夥。小夥必須反應迅速,穩穩接住。如果繡球落地,就要罰作遊戲或唱山歌。在繡球漫天飛舞中,夾雜著笑聲、歌聲,流動著青年的歡樂。在廣西都安一帶,壯家人還要將煮熟的鴨、雞、鵝蛋染成紅色,用繩索連成串,在歌圩上,與異性對碰。如果姑娘同意結交朋友,在彼此碰蛋以後就會離開人群,擇地談心。假若姑娘不願意的話,則用手護住紅蛋,不讓碰撞,以示拒絕。紅色的圓蛋,成了打開愛情之門的鑰匙。

有一些民族關於"三月三"節日的傳說十分淒婉動人。貴州天柱一帶的侗族傳說,過去有一位姑娘妹臘與小夥田郎相戀甚久,但遭雙方父母反對。他們約定三月初三這天,相會於風興岩坡上,先唱三天三夜"憂傷歌'",再唱七天七夜"分離歌"。當正要唱起"發誓成雙歌"時,逼婚者聞訊而來,兩位堅貞的情人,便消失在電閃雷鳴之中。他們的好友為了紀念他們,每年三月三來此唱歌,興起了三月三風岩歌會的節日。從此,每逢此日,侗家青年男女來此歌唱曆史,歌唱傳說,歌唱人類起源和風土人情,也歌唱戀人的愛情和他們對幸福的憧憬。黔東南鎮遠、三穗、台江等縣交界的報京侗族地區也有相似的傳說。

台灣的高山族在農曆八月十五的夜晚,要進行"背簍會"的節日活動。在月亮初升之際,主持人將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招入檳榔樹林,高頌祝詞,祝願大家幸福、美滿。然後小夥子用手腳攀援上樹,摘下30個檳榔,追逐在前麵跑躲的姑娘,將一個個檳榔扔入她們花紋精致的小背簍中。姑娘隻接意中人投來的果實,而將其他人投過來的檳榔抖落在外,又唱又笑地向前跑掉。得到檳榔的姑娘,往往掏出準備好的繡荷包送給小夥,一起感謝主持人的祝福,雙雙隱入檳榔林深處共度良宵。

八月十五的節日,在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的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他們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於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汙言穢語,隻能以尖酸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廣西羅城一帶的仫佬族,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這一天,青年男女帶著粽粑等食品,打著布傘,一起到野外走坡,從集體對歌到雙雙對唱,有了情意後,便約定再見之期,在皎潔的月光下播種愛情。貴州黎平等地的侗族,在八月十五過"趕坪節"。但是以甲子計算年份,逢單年隻過一日,舉行蘆笙會;逢雙年過兩天,頭一天蘆笙會,第二天進行對歌。在蘆笙會上要選出優勝的歌隊。對歌時,男青年要以粽葉包臉、泥巴文身、穿著戲裝,扮成乞丐模樣,與姑娘對歌,使姑娘認不出是誰,也分不清貧富。對歌結束後,小夥們下河洗身,換上整潔服裝,再回歌坪與姑娘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