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巍山縣天空山一帶的彝族在農曆九月初九日也要過一個拜祖樹的節日,稱作"拜祖節"。據傳說,當地的多雨村,麻秸房過去曾同遭匪劫,村民群起抵抗,但寡不敵眾,最後隻剩下兩男兩女躲入一棵空心的大樹,才免遭劫難。這四人都感謝大樹救了他們生命,所以常去祭祀,臨死前又囑咐後人,將他們葬入大樹空洞中。因此村民每年拜祖節,就來拜祭這棵祖樹,祈求祖先的護佑。同時人們也認為幾百年、上千年樹齡的大樹,生機旺盛,崇拜大樹,就可以使祖公像大樹一樣,永世長存,長年庇蔭於子孫。節日前,各家庭要將嫁出的女兒和去別家上門為婿的兒子都接回來,一家人幸福團聚。節日早晨,各家先以戶為單位祭拜祖先,早飯後,各家族攜帶祭品,趕上共同購買的豬羊,來到祖公樹下,殺豬、雞、羊,並將雞血抹於樹上。然後煮肉,點香,擺供品,老人念誦禱詞,全體下跪磕頭,請祖公護佑闔族眾家,無病無災,人丁興旺,多財多福。禱告結束後,人們飲酒娛樂,通過懷念祖公,過一個家族團聚,祈求未來生活幸福的節日。
居住在新疆的塔吉克族,每年回曆三月,要過"巴羅提節",又叫"燈節"。"巴羅提"為塔吉克語,意即"三月"。活動內容也以火把為主。三月一日,各家用一種叫"卡烏日"的草,裹上棉花,外麵又抹以酥油,做成一根根卡烏日火把。當日傍晚,全家聚集,依次呼名字,每人點燃一根火把,然後一起祈禱,並圍著火把共進晚餐。到了夜晚,每家都用長杆紮成大火把,點燃後插在房頂,以召吉祥。全村在火把照耀下,火光閃爍通明,人們嬉戲達旦。次日,家長帶領家人,用熟羊肉、酥油饢等去祖墳上供,每個墳前點一盞用酥油、麵粉、麩皮攪拌而成的"依德"招魂燈,大家在墳前祈禱,聚餐。居住在雲南省保山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部分地區的傈僳族所過的"刀杆節",在傈僳語中稱"阿堂德",即"爬刀杆"之意。是一個有500多年曆史的紀念節日。據說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受派遣"三征麓川",率兵馬到傈僳族地區驅逐了入侵之敵,引導傈僳族百姓搞好農耕,畜養牲口,發展生產,並組織青年習武練兵,保衛地方安定。但朝內奸臣卻乘機誣告王驥,說他蓄意謀叛。因此朝廷將他召回京城,在二月初八賜死。傈僳族人民十分懷念這位開發邊疆的曆史人物,每年二月初八要通過"上刀山,下火海"的方式來追念他。屆時,刀杆場上,用36或72把鋒利的長刀,刀口向上綁成長梯,有幾處除一字形外,還將刀口綁成交叉形。表演時,男青年赤腳通過燃得很旺的火堆,用雙手捧起火炭,飛快地在臉上擦一下,又在手中揉搓。在铓鑼的伴奏下,跳動行走,然後手攀刀口,腳踩刀刃,爬到梯頂,點燃掛在上麵的火炮,以顯示他們的英武,勇敢。盡管踩火炭,上刀梯,壯士們腳板上卻不會起泡、割傷,令人驚歎不已。刀杆節除了驚心動魄的表演外,還舉行對歌、蕩秋千、丟煙包等活動。遼寧省滿族聚居地區,每年秋冬時節要舉行專祭"萬曆媽媽"的"背燈祭"節日。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東北出了一個腳踏七星的真龍天子。皇帝令遼東總兵李成梁緝拿。李成梁發現他的馬童小罕子腳底長了七顆紅痣,正合腳踏七星之說,準備捉拿小罕子歸案。此事被李的愛妾喜蘭所知,她就在半夜開門放跑了小罕子。喜蘭因此被活活打死。以後小罕子稱汗為王,建立大清,就敕封死於萬曆年間的救命恩人喜蘭為"萬曆媽媽"(又作歪裏媽媽,完立媽媽或赫托裏媽媽)。其神位在西牆祖宗板的北側,有一木板,上置木匣,內裝木雕像或畫像,每年要進行祭祀。到這一天,各家老小在祭台上供奉豬肉,以黑幔遮住門窗,熄燈滅火,在黑暗中跪拜叩頭,念誦祝詞。因為"萬曆媽媽"赤身裸體而亡,所以隻有背燈而祭,她才能下來享用供物。撤供後,全家族分食供物。以這樣的活動,紀念民族曆史上傳誦的救命恩人。
在廣西柳江、龍江兩岸的壯族民間傳說和生活習俗中,崇信祖先與英雄莫一大王。相傳莫一為宋代的壯族英雄,神通廣大,有移山倒海之術,被群眾立為"大王"。但宋王朝卻以"造反"之名對他加以殺害,人民為了紀念他,尊之為神,在家中香火堂右上角書有"敕奉通天聖帝莫一大王"的神位。相傳農曆六月初二日為他的生日,所以要過"莫一大王節"。因莫一大王廟又叫"五穀廟",所以又有"五穀廟節"之稱。節日主要內容是殺雞宰鴨,為莫一大王燒香上供。每隔六年逢子、午年時,要以村寨為單位,殺豬、牛各一頭進行大祭。要用它們的骨、肉、心、肝、腸等分別做成12道菜,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後隔一段時間上一道菜,隆重地舉行祭典。結束後,每戶留一人參加聚餐,全部供品由各戶均分。有的民間故事說,莫一大王能煮海水製鹽,以自己的力量為壯鄉造福,皇帝對他十分害怕,因此派兵前來捉拿。但莫一大王神通廣大,雖被抓住砍掉腦袋,但他人卻未死,提著腦袋飛上雲天,放聲大笑,嚇死不少官兵。人們敬仰和懷念自己的英雄,便每年過此節日,以示英雄活在自己心中。
貴州省錦屏一帶侗族的"林王節"與貴陽等地苗族的"四月八"則是紀念自己民族英雄的節日。侗族民間傳說,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在古州上婆峒(今貴州錦屏)的一株楓樹下,侗族英雄林寬率領群眾起義,聲勢浩大。到十月時在30萬官軍的圍攻下,寡不敵眾,起義軍終於失敗,林寬戰死。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帶領大家與壓迫者進行鬥爭的英雄,就將每年農曆六月辰日定為"林王節"。屆時,不僅林寬的家鄉寨母村要過節,而且周圍塘爛、寨樓、便幌等十幾個村寨的村民也要聚集在當年起義的古楓樹下,用酒肉、粽粑來祭奠林寬英靈。還要用糯米包成一種粗如大碗,長似手臂的大粽粑。據說當年林王起義,就是用這種長約二尺的粽粑作為幹糧的。人們燒香,唱《林王古歌》,追念這位起義首領的英雄業績與氣概。
貴州省貴陽、惠水、龍裏一帶苗族過的"四月八"節,又稱"亞努節",是為了紀念古代民族英雄亞努。傳說苗族祖先原住羅格桑(今貴陽附近),豐衣足食,不愁溫飽。後來因惡霸垂涎此地,前來搶奪。苗族首領亞努帶領大家反抗,不幸於四月初八日犧牲在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這時苗族被迫遷到坡壩溝。九年後,又有祖德龍率眾反攻,但也在四月初八這天戰死。因此每逢這一天,附近苗族都要聚集到噴水池舉行各種活動,以示紀念。人們在這裏吹蘆笙,跳舞,唱山歌,蕩秋千,上刀梯,玩龍燈,耍獅子,成為一個節日盛會。僅據1985年的統計,參加節日活動的人數就在20萬人以上,場麵空前壯觀。
廣西邕江流域的南寧、邕寧、武鳴、賓陽、橫縣等地的壯族,也在四月初八過節,稱之為"逃軍山節"。這是為了紀念壯族英雄李亞王。傳說李亞王原名李花龍,因身上長有一身似蛇的花紋而得名。他文武雙全,智勇過人,有一年邕江泛濫,莊稼失收,但官府仍增租加稅,使得壯民困苦不堪。李花龍組織起義,攻下五個縣城,人們就稱他為李亞王。後在官府10萬水陸大軍征剿下,李亞王寡不敵眾,逃到山上,吃盡野果,第三年的四月初八全體起義者餓死在山上,從此這座山便叫作"逃軍山"。
每年農曆九月霜降這一天,廣西大新縣的下雷、寶圩、雷平及靖西、德保縣的壯族,還要過一個紀念民族女英雄岑玉音的霜降節。關於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最後她解甲回鄉,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又說是她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禦入侵之敵,於霜降之日大獲全勝,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定為節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群眾祭畢歸來,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
雲南昆明地區的回族,在每年農曆六月十四日,要過"亡人節",這是為了紀念清代鹹豐年間被統治者無辜屠殺的亡靈而過的節。據說鹹豐八年(公元1856年),因清朝官府誣蔑回族陰謀作亂,指使當地團練武裝搜殺迫害回民,無辜被害的人很多,因此昆明回族把農曆六月十四日定為亡人節,以念經、上墳悼念死者等方式紀念亡靈。
大理等地白族的"耍海會",又稱"撈屍會",也是一個紀念節日。傳說南詔時代,有蟒蛇為害,此時出了一位英雄段赤誠,與蟒蛇搏鬥,於八月初八沉溺洱海。為了紀念這位英雄,人們每年八月初八都聚會在洱海船上,以示吊唁。而劍川縣白族則傳說,蒙舍王火燒鬆明樓,害死五位詔王以後,又施淫威,要強迫鄧賧詔的百潔夫人為妾。百潔夫人堅貞不從,於六月二十五日跳海身亡。沿海群眾聞訊後,紛紛劃船趕去打撈屍體。以後年年舉行打撈活動,成為一個節日。而洱源縣的白族則在七月二十三日過節。屆期,白族人民身著盛裝,分別在洱海、劍湖上,賽龍舟、唱戲、對歌、放河燈,形成為一個水上的紀念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