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劍川一帶的白族,在農曆正月十五要過一個"青姑娘節",也是為了紀念一位死於非命的姑娘,但其情況卻與百潔夫人不同。據說青姑娘是一位賢惠的媳婦,卻因不堪忍受婆婆、丈夫與小姑的種種虐待,而於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投河自盡。白族姑娘十分同情青姑娘的悲慘命運,遂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節日。她們每到這一天就要紮一個青姑娘的模擬像,敲鑼打鼓將她由河邊迎回村中廣場,圍著青姑娘像歌舞,訴說她的不幸遭遇,哀歎在封建禮教壓迫下婦女生活的可憐。這種歌唱逐漸形成了有名的白族民間長篇敘事詩--《青姑娘》。台灣高山族中的泰雅爾人,每年定期舉行的祭吳鳳節,祭祀的是一位漢族的官員。據說原居住在阿裏山上的高山族有"馘〔guó國〕首"(即砍人頭祭鬼)的習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個叫吳鳳的來此任通事,他盡力為高山族辦事,受到當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這一年,他們又要砍外族人頭進行祭祀,與吳鳳商量。吳聞訊後,得知還存有過去砍得的人頭40多個,就讓他們用舊人頭進行祭祀。如此過去40多年,舊人頭已經用完,人們又找吳鳳要求砍人頭。拖了三年,吳鳳見他們要求非常迫切,就說明天村頭路旁有一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走過,你們砍他的頭即可。第二天砍頭以後,才發現穿紅衣戴紅帽的人,原來就是吳鳳自己。大家很是感動,不僅從此廢除了砍人頭祭鬼的陋俗,而且還為吳鳳立廟,每年大家穿紅衣黑褲,舉行迎神、安神、酬神儀式,聚集在吳鳳廟進行祭祀。廟前有一棵大樹,平時不能隨便碰它,祭祀時才砍下一些枝葉,獻到吳鳳靈前。
有些民族有著自己的民族起源傳說,因此就有了相應的關於紀念傳說中的民族先人的節日。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山區的瑤族盤瑤支係,傳說起源於神犬盤護。因盤護咬殺敵國國王有功,得與公主成婚,搬入山區,生六男六女,繁衍成為一個民族,所以有了祭祀盤護王的盤王節。這個節日一般在農曆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十五日舉行。屆時都要殺豬宰雞,歡歌舞蹈,祭祖求佑。
居住在桂西一帶自稱布努的瑤族,則又有關於創世女神密洛陀的傳說。遠古時,有一個始祖娘娘密洛陀,她創造了人間萬物,又用蜂蠟塑造了幾批男女人類,依次成為漢、壯、苗、瑤族。他們長大後,漢、壯、苗人遠走他鄉,隻有瑤人留在山區,在密洛陀教導下開荒種地,發展繁榮。因為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傳說中密洛陀的生日,所以瑤族每年在這一天過節,稱"達努節"(達努,瑤語為"不要忘記"之意)、"祖娘節"或"二九節"等等。每逢過節,要提前三天打銅鼓鬧場,用裝滿火藥的小鐵筒打"衝天炮",並跳包括猴鼓舞、獵獸舞、開山舞、采茶舞、牛角舞、蘆笙舞在內的"興郎鐵玖舞"(意即"慶祝達努節的紀念舞"),人們吹奏嗩呐,對歌,鬥鳥,比武,以歡樂的活動紀念始祖娘娘的誕辰。
有些民族為了對曆史上的重大活動或事件永誌不忘,也立有專門的節日予以紀念。
居住在新疆伊犁等地的錫伯族,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要過"杜因拜專紮坤節"(意即"西遷節")。這是因為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新疆準噶爾部和南疆大小和卓木之亂後,為了鞏固充實西北邊防,於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從盛京管轄的17個地區抽調錫伯兵1016人,有防禦校、驍騎校各10人,連同眷屬共3200多人,編成10個"紮蘭"隊,於農曆四月十八日出發,風餐露宿,曆盡艱辛,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長途跋涉,遷徙到新疆塔城一帶屯墾戍邊。不久,又遷駐伊犁河南岸。錫伯族人民為了記住這次曆史上的民族大遷徙,每年四月十八日,就要辦廟會,舉行賽馬、叼羊、摔交、射箭比賽,家家吃鮮魚、蒸肉,婦女與老人到野外踏青,年輕人騎馬郊遊等,以此來紀念這個日子。
雲南省文山一帶的壯族,所過的隴端節,也是一個紀念搬遷的節日。據說宋代儂智高起義後,幾經征戰,退守雲南富寧縣一帶,最終失敗。朝廷怕他們再次起事,就將一部分壯族人遣散到貴州等地。離別之時,萬眾痛哭,依依惜別。後來每到三月時,流落他鄉的人都回來探親訪友,一年一度的會集,形成了隴端街。從此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壯族都過"隴端節"。
四川木裏的藏族,在農曆十二月初七過"俄喜"節。傳說其節日的來源是因為在很久以前,從西藏、雲南等地先後遷來阿哲、讓甲、草坡、八樂等藏族支係,於臘月初七定居於木裏的寧朗、車子、白硼、桃巴等地,因此,每年十二月初七,這裏的藏族各家各戶都要準備雞鴨魚肉,對飲會餐。並先以肉和飯喂家中貓、狗,以卜來年農業豐欠。如貓、狗先食肉,後吃飯,來年一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否則就是相反。
雲南鶴慶城郊板北等村的白族沒有火把節,卻在農曆七月初一過"駱駝節"。華南地區不產駱駝,這裏白族過的駱駝節包含著曆史上的一段傳說。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來到板北村的橋邊,所騎的駱駝忽然止步不前。忽必烈無法,隻好下騎步行。駱駝在轉瞬間變成了石頭,永遠地留在了橋邊,於是也給這裏的白族人留下了一個奇特的"駱駝節"。每到農曆七月初一這一天,家家宰牛殺羊,白天看滇戲,晚上漂河燈。他們以剖開的南瓜做船,罩上燈紙或玻璃,做成魚、龍、鳳、蓮花、花籃、鶴等形狀,點上燭火,在河水上漂流。也有點上數百掛香的星星燈等。河上的點點香火、燭光與天上的星光相映成輝,真是一個"笙歌聒耳人欲醉,銀花火樹光照人"的令人心醉神迷的夜晚。
各族人民對於教會他們從事農副業生產的傳說中的能人,也有專門的紀念節日。
雲南省新平縣拉祜族的苦聰人支係,原來不會農業。傳說有一名叫"卡臘"的青年,在山林中看見畫眉和梨哈鳥經常在草叢中啄食各種黑亮、紫紅、金黃的子粒,就采集回來,撒於濕潤的土地上,結果分別長成了蕎子、高粱和包穀。卡臘於是教會大家種莊稼,開始了最早的農業。其後,卡臘又教大家編網,裝套子,用以捕鳥和捉野獸,並用竹木樁圍養鳥獸,從此有了原始的飼養業。卡臘死後,苦聰人懷念他,每個村寨都選一棵高大的椎栗樹作為他的化身,每年在他的忌日正月初三過"卡臘節",奠祭這位農業、畜養業的始祖。節日清晨,男子們相約上山打獵,婦女們在家準備飯食。傍晚時獵人歸來,將獵獲物放在"卡臘"樹前的平地上,婦女們拿來臘肉、蔬菜和黃糯米,孩子們提來裝滿辣酒的葫蘆,姑娘用竹筒背來泉水,大家一起共同準備飯菜。做成後,請村中的受尊敬的老人主持祭儀,全村男子依年齡大小排成一排,手捧竹筒酒,婦女們則在後排,一起飲酒,讚頌卡臘功德。寨中兒孫滿堂,身體健康的老人還給孩子們拴線祝福,按習慣女孩子以綠線拴右手腕,男孩子以紅線拴左手腕,祝福他們茁壯成長。儀式結束後,所有參加的人一起聚餐,並回憶曆史,暢談未來,成為一個進行傳統教育的課堂。
聚居在雲南、新疆的蒙古族,元代來此落戶。他們有著高超的建築技藝,他們的家鄉被稱為建築之鄉。據傳說是蒙古族聰敏的後生旃勒得魯班大師傳授,學得木工手藝後,又周遊各地,學會石、泥、竹工等等。人們因其技藝超群,品格高尚,尊稱其為"旃班"。因四月初二日魯班曾傳授《木經》給旃勒,並給學徒講授和考查鋸、砍、推、鑽等技藝,所以每年這一天要過魯班節,以紀念這位手工業匠人的始祖。每逢節日,外出的泥瓦、木、石工匠都要返回來歡度節日,否則要被認為是不尊師愛賢的人。節日裏,村中要殺豬羊,搭台唱戲,抬著檀香木雕的魯班像周遊各村,鑼鼓爆竹齊鳴,舉行耍龍、跳蚌殼舞、劃彩船等活動,以紀念這位建築業的能工巧匠。
廣西羅城仫佬族的依飯節,在仫佬語中為慶豐收、保人畜之意。一般在農曆閏年的立冬這一天進行,也就是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有的村寨則在卯、未、亥年或醜、辰、未、戌年的立冬日舉行。它是一個紀念仫佬族英雄羅義、羅英父女二人的節日。傳說遠古時,仫佬人居住在九萬大山,鳥獸糟蹋莊稼十分厲害。神箭手羅義在山中打獵除害。有一天他發現兩隻鳳凰蛋,拿回家孵出小鳳凰。鳳凰長大後,鐵爪銅嘴,隨羅義巡看田地,鳴叫幾聲,就可以約束鳥害。後來羅義又製服獅子,消除獸害,使仫佬山鄉年年五穀豐登。羅義又捕來野牛,馴練它耕地,但尚未馴化,羅義就去世了。其女羅英繼續馴牛,終於使牛群得以繁衍。她將馴化的牛分送各寨,成為仫佬族人民發展農業的畜力。為了紀念羅義父女的功績,每逢閏年的立冬日,人們宰豬殺鵝,包粽粑,用芋頭、紅薯製成牛狀放在室內桌上,做五色糯米飯,四周圍放上甜酒、花生、芝麻、沙薑、黃豆、胡椒、八角等12種實物和豬的心、肝、肺、胃、腸及雞、鴨、魚、蛋等12種供品。並在堂屋正壁上掛一束豐滿的糯稻,先由道師請神,一直請來36位神靈,然後大家唱歌起舞,懷念羅義父女,祈求來年作物豐收,以隆重的紀念節日對未來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