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習俗節日

各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習俗節日,其來源多種多樣,內容也十分豐富,是各民族節日文化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新疆喀什、墨玉等地的維吾爾族,每年新春之際,要過"撒拉哈特蔓"(意即屠宰牲畜)節,以求豐收。在節日時,各戶要宰羊備酒,用牛羊肉丁、胡蘿卜丁、洋蔥、葡萄幹等,與大米混在一起,煮成抓飯,招待客人。飯後,親朋好友在獨特的民族樂器"獨他爾"(長琴杆的二弦琴),"熱瓦甫"(五根弦的長約90厘米的彈撥樂器)伴奏下,跳舞唱歌,度過歡樂的一天。到農曆春分前後,即伊斯蘭教曆的八月十四日,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族民間要過努魯斯(意為新日)節。這是一個受伊朗曆法影響而形成的民族傳統節日,早在唐代就已形成。屆時人們都盡情打扮,聚集在郊外高地,互致祝賀,並共砌大鍋灶,做飯菜聚餐。並唱努魯斯歌:"春天來臨,人間有了繁榮。春雨飄灑,人間五穀豐登,窮漢也歡樂無窮。""大家歡聚盡情盡歡,把疲憊和憂傷遺忘幹淨。"

居住在我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將農曆正月十六日看作是"黑日子",每年此日為"黑灰日"。一家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雙手上沾滿油和鍋底灰,你追我逐,爭著往對方臉上塗抹。青年們把這一天視作為快樂的節日,姑娘們雖然被抹得滿臉黝黑,卻感到分外高興。老年人雖不參加相互追逐,但也在額頭上抹一點黑灰,以示吉利。有的傳說此項活動是為了預祝豐收,也有傳說認為此日是"鬼日",臉上抹黑是為了不讓鬼怪認出自己。

在新疆錫伯族中也有類似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是"抹黑節"。黎明,他們就要挨門串戶互相往臉上抹黑。傳說是古代錫伯族以漁獵為生,後來一對老夫婦救活了受傷的燕子,燕子銜來麥種作為報答。於是錫伯族人開始種麥為生。巡天神知道後,派神犬告訴大家,以後人吃麵粉,狗喂麩皮,各有所食。但有一年新年時,一個年輕媳婦不慎將麵餅烙糊後喂狗。巡天神知道後大怒,使麥種長了黑色黴菌,播種後全部結黑籽,無法食用。於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禱請求恕罪,願往自己臉上抹黑,以免小麥再生黑黴。巡天神應允了,但用手在麥根處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麥杆上所有的麥粒,隻留下尖端處的一截麥穗,所以從此麥子的產量就沒有過去那麼多了。以後每年正月十六,巡天神下凡巡視的日子,就成了錫伯族的"抹黑節"。年輕人在這一天的清早,手裏拿著浸透清油、沾有鍋底黑煙煤的"庫肚苦",挨家行走,隻要遇見人,不分男女,就往他們臉上抹油煙,即使沒有起床的人,也會被人闖入家門塗抹。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媳婦更被人團團圍住,抹得如同黑炭。但錫伯族普遍尊敬老人,如遇老人時,要先下跪求得老人同意,然後才半跪著給老人抹臉,或由老人自己動手抹。據習俗,這一天如果有人未被抹黑臉,就會一年不吉利。所以錫伯族人在節日時,都會開心地相互抹黑,笑語歡聲,怪相百出,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廣西隆林、西林一帶的彝族,在農曆新年或過節時,凡有姑表兄妹關係的男女青年,都在雙手上帶著鍋煙煤,遇見時雙方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以示深情和祝賀。除此以外,即使沒有姑表親屬關係,但族規允許互相可以婚配的人,也可以互相抹黑。來參加過節的客人及外民族的來賓,也會受到抹黑臉的接待,以示歡迎和祝福。

在農曆五月十五日的時候,廣西龍勝一帶瑤族還要過一個奇特的"大端午節",又叫"打泥坨節"。舉行帶有玩笑性質的競賽活動。節前,要在村前高坡上搭一座樓,樓上插小旗三麵。各家預先捐款贈物作為獎品。節日那天,男青年聚集後,搶著爬登樓頂,以奪得第一旗者為獲頭功,取得第二、三麵旗者為第二、三名。他們得旗以後,要帶旗沿著村內街路奔跑,盡量經過各戶的門前,而各家各戶則將事先準備好的泥坨向這些得勝者砸去,舉旗者既要躲閃擲來的泥坨,又要快跑。被砸中者往往引起歡笑。舉旗者在村中跑完一圈,回到原來奪旗的樓下領獎。全村無論老小,在泥坨仗中獲得歡樂,最後在一起聚餐,並為得獎者敬酒祝賀。

雲南省南部元江縣那婼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曆二月要過一個"好收色"的傳統節日。"好收色"是哈尼語,為"染黃飯"之意,因此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在這一節日祭獻阿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筆苦"為哈尼語,是"春鳥"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它就是杜鵑。哈尼人認為布穀鳥肩負天神重托,到人間宣告春天的來臨,使哈尼人從此分清以後的節令。因此不論男女老少,如果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叫聲,都有報以"阿嘎襪"(我聽見了),表示他們得到了天神信息。在聽見布穀鳥叫聲以後,就要選擇第一個亥豬日過"好收色"的節日。屆時各家各戶要用"染飯樹"(喬木、黃花、有濃烈香味)的花煮成黃色糯米飯,用"染蛋樹"(藤本,根細長,呈紅黃色)的根染成紅蛋。人們著節日盛裝,祭祖,並敬布穀鳥,感謝它們的報春。出嫁的姑娘都要背著黃色的糯米粑回娘家探親,給娘家同宗族的各家都送去米粑,而各家各戶也回贈以紅蛋,以示共度佳節。傳說遠古時候,哈尼族分不清農事節令,春不播種,秋不收獲,莊稼長得不好。因此天神才派來布穀鳥到人間報春,哈尼族人從此才知道春天的到來,分清了節令,使農事生產有序,及時耕作,五穀豐登。在豐衣足食的生活裏,過傳統的"好收色"節日,使哀牢山上的哈尼村寨中增添了一個春意盎然的歡樂節日。

居住在新疆、甘肅的哈薩克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擁有眾多的民間歌手,叫作"阿肯"。每年夏季,天氣晴朗,水草豐茂之際,他們就要擇日舉行"阿肯彈唱會"的節日。屆時人們在草原上聚集,搭起帳篷,將牛、馬、羊放牧在附近草地。各地"阿肯"也都前來,彈起樂器"冬不拉",一展歌喉。人們圍坐聽唱,如癡如醉。傳說古代在阿爾泰草原上有一個美麗的年輕女歌手,深得群眾的喜愛。有一年夏天,頭人被她的美貌和歌聲所吸引,要威逼她成親。這時天上突然飛來一匹駿馬,將姑娘馱上雲天。原來駿馬是姑娘的情郎所變,將她救出險境,共同去向遠方。姑娘留戀這裏的草原,將手中的冬不拉扔下,化成了無數張同樣的樂器,飄落到這裏的人間。從此,每年夏天,人們都要聚集彈唱,以懷念這位姑娘。阿肯們有獨唱、對唱、合唱等等。除傳統曲目外,還往往即興編詞,歌唱讚美草原生活、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其中彈唱時間最長、口才流利、聲音嘹亮、最吸引聽眾者為優勝,備受人們尊敬。

在雲南省紅河縣哀牢山中的大羊街一帶,居住著一個哈尼族的支係葉車人,他們的婦女服飾十分奇特,上衣袖短而寬,無領無襟,左右兩擺交掩,卻又掩而不嚴,微露側乳。下褲很短,腰緊襠淺,緊勒大腿根,赤足裸腿,形似泳褲。現在中年以上婦女都還保留此種服飾。他們喜愛歌舞,天性活潑,經常通過"阿巴多"(喝酒)宴會,由男青年作主,在節日趕場之際,用歌聲邀請遠方村寨的姑娘前來聚會。他們準備煎魚、臘肉、醃鴨蛋、煎豆腐、糯米粑、燉公雞、煎雞蛋等等,由小夥子頭向姑娘頭敬酒開始,往返對歌,來回敬酒,在酒與歌之間播種愛情。在每年陽春三月"裏瑪主"(黃飯節)後的第一個申猴日裏,要過一個團結歡歌的"仰阿娜"傳統節日,意即"眾人田間休息遊樂"。這個節日有對歌作樂、振奮精神、解除疲勞、調劑身心的作用。屆時人們身穿盛裝,手持陽傘,到名叫"孟者轟都"的山上彙集。人們吹笛、彈弦,唱起"阿茨"(山歌)、"哈巴"(規矩歌)等等。吟唱民族的古老曆史、讚頌幸福生活,談情說愛,傾訴衷腸,互定終身,日落西山時、才滿懷激動與甜蜜的心情而返。

有的民族還有展示和比賽服飾的佳節。福建一帶的佘族,每年七月初七要以村為單位,拿出自己精心編織的彩帶來比試,成為"賽帶會"的節日。這種多色花帶長短寬窄不一,長的達30米,短的不足二三十厘米;寬的有六七厘米,窄的還不到一厘米。帶上織有蝴蝶、蜻蜓、梅花以及田、井、日等圖形。這些腰帶,既可以捆紮衣物包裹,又是姑娘的定情之物。

雲南大姚、永仁一帶的彝族則在每年正月十五日過"賽裝節"。屆時家家備菜飲酒,姑娘們穿上豔麗的盛裝,互相比賽。人們飲酒對歌,度過色彩斑斕的一天。這個"賽裝節"的起源傳說跟兩個青年獵手有關,據說古時候有兩個叫朝裏若和朝拉若的親兄弟,在直苴〔jū居〕地方建立了家園。家中長老要為他們找對象完婚。兄弟倆說,哪位姑娘能將這裏的山水花草繡到服裝上,我們就娶她們為妻。於是就決定在正月十五日集中年輕姑娘進行服裝競賽。通過這一次賽裝,朝裏若、朝拉若兄弟都找到了滿意的愛人。此後代代相傳,就有了這個賽裝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是漢族的元宵節,東北的朝鮮族在這天過"上元節"。這一天,家家要吃以糯米、大黃米、大米、小米、飯豆合煮而成的"五穀飯",以示五穀豐登。還要喝使人耳聰目明的"聰耳酒",以求終年不患耳疾,常聞喜訊。在這一天,還要進行牛車相撞,比賽哪輛車結實的"車戰"和比賽哪個火炬燃的時間最長的"火炬戰"等。晚上人們都手持火炬登高迎月,認為最早見到圓月初升者當年生活就會富有。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都要聚集在一個名叫"雷台"的土築高台的四周,舉行唱"花兒"的比賽,過一個"雷台會"的節日。據說雷台原是土族先民祭祀雷神的地方,後來才逐漸演變為定期的花兒演唱競賽大會。土族人對雷台會十分重視,人們盛裝打扮,婦女們更是穿上花布鑲成彩袖的外衣,胸佩銀飾,頭戴金邊帽。男子們也戴氈帽,攜酒瓶,興高采烈前來參加。各地的花兒歌手也都從遠地跋涉而來,與當地的高手一爭高低。人們聚集會場後,自動結成若幹個賽場,每組約七至十人,擺開架勢,進行對唱。競賽方式有組對組、男女對答及獨唱等等。按習俗規定,異性的長輩與晚輩嚴禁在同一個賽場。在比賽進入高潮後,各賽場的花兒高手都嶄露頭角,人們歡呼擁擠,將新出現的出色歌手擁向新的賽場,使這些高手們彙集對歌。激烈的競演使整個雷台讚譽聲、口哨聲響成一片,直至暮色降臨,人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雷台會成了花兒對唱的擂台會,公認的花兒優勝者被人們稱為"花兒王"。

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人民,每年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即"三月街",又稱作"觀音節"。它的曆史悠久,最早是一個佛教講經的廟會,因此召致人們聚集,商賈紛至遝來,逐漸演變為滇西北具有濃鬱民族特點和地方風味的物資交流集市與文體活動盛會。三月街一般在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舉行。民間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羅刹的妖魔國王,每天要吃一對人眼,使不少白族群眾成為了盲眼人。羅刹稍不如意,就在洱海中興風作浪,使大理成為澤國。有一個青年鐵匠李子行決心斬殺妖魔羅刹,為民除害。他打製了鐵鏈與寶劍,在神的護佑下,終於製服了羅刹。一說是觀音菩薩推倒蒼山蓮花峰,將羅刹埋在峰下。從此白族人安居樂業,遂在每年陽春三月,聚集到點蒼山下。屆時,從大理城內的街道,穿過大理古城西門,沿著通往會場的長達二、三裏的大路兩旁,各種小吃與貨物琳琅滿目。蒼山腳下數以千計的貨棚,有精美的劍川木器,花紋奇麗的大理石製品,蒼山竹器,永勝細陶,騰衝玉器,祥雲土鍋,洱海弓魚,賓川蜜餞,以及貴重藥材如天麻、蟲草、白藥、三七、當歸、黨參、藏紅花、麝香、虎骨、熊膽、鹿茸等等,幾乎是百貨俱全,應有盡有。除當地白族和附近各族人民以外,還有從四川、西藏及江南各地遠道而來的客商。因此白族三月街近來又獲得了"洱海邊上廣交會"的美稱。除了物資交流以外,還有文藝團體、民間藝人的歌舞表演,演出滇戲、花燈、舉行賽馬、摔交、射箭、爬山等活動。節日氣氛十分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