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除了前述的年節"過端"以外,還在水曆十月(即農曆六月)的卯日過"卯節",水語叫作"借卯"。這是一個帶有過年性質的民族傳統節日,過卯節的水族群眾,都住在三都水族自治縣與荔波縣接壤一帶,他們在服飾和語言上與過端節的水族群眾稍有不同,可能在古代是另一個有血緣關係的群體。在水族宗教經籍《水書》中,認為水曆十月為"綠色生命最旺盛"的季節,天幹地支中的"辛"、"卯"被認為是"最順利"的時辰,因此選在水曆十月的卯日過節。按照過去的習俗,過卯節的各地水族,也按一定的順序,依次過節。在輪到的卯日中,以辛卯日為最佳,如哪個地區輪到此日,就認為來年能無病無災,風調雨順,人畜安康。如遇丁卯日過節,則預示來年不利,往往延到下個卯日再過。原因是《水書》中記載,丙丁屬火,來年會有旱象,對農作物不利,而且可能發生瘟疫,因此要盡量避開此日。但如在此期間,實在避不開丁卯日,也隻能勉強過節,但群眾心理上較為沉重,不如平時歡樂。過卯節的前一天寅日要舉行掃除,用美酒佳肴,敬祖祭天。青年男女到傳統的卯坡,圍聚對歌,以悠揚的歌聲傾訴愛情,比賽才華。夜間還要敲擊皮鼓、銅鼓、飲酒作樂。傳說古代水族居住的九阡等各地原來莊稼茂盛,五穀豐登。可是有一年惡神降災,放蝗蟲危害農作物。正當水族群眾憂愁恐慌之時,六鐸道人從天而降,叫大家掃除房屋,將塵埃撒向田野,治滅蝗蟲,救了莊稼。從此這裏的水族決定在水曆十月辛卯這天,以酒肉敬天祭祖,表示對六鐸道人的懷念與感謝。又有傳說是,九阡水族地區古代有兩個名叫阿臘、阿向的仙男、仙女,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不僅善於搞好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肯幫助鄰裏鄉親。後來有一個尖頂王要將他們趕走,但這對仙男仙女眷戀故土,不忍離開,於是阿臘變成正臘坡,森林茂密。阿向變成要向井,長流不息,永遠陪伴水族人民。鳥鳴綠林,水灌莊稼,水族人民為了紀念他們的忠貞愛情和恩賜,於是選擇吉祥的卯日舉辦祭天、唱歌等活動。年深月久,就有了過卯節的習俗。無論是為了感謝六鐸道人,或是懷念阿臘夫婦,水族人民的卯節都寄托了水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表達了對正義、愛情和鄉情的崇敬。

南方山區,多霧多雨,濕熱異常,衣服容易發黴長花斑。因此在部分瑤族和一些民族中,出現了曬衣節的習俗。

廣西桂平紫荊山區的瑤族,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各家各戶在宰雞鴨聚餐後,就將衣服、棉被、鞋子、箱籠等等都拿到曬坪上曝曬。曬幾小時後,翻轉再曬,用陽光的熱力曬掉黴氣,曬死蟲蟻,然後搬回室內,待涼透後再裝回箱籠。家中無兒女的老人,鄰近的青年也會來幫助翻曬。

湖北西部一帶的土家族也在六月初六曝曬衣物,稱作"曬龍袍節"。傳說有一位茅岡土司罩垕〔hòu後〕王,反抗皇帝統治失敗,在六月初六遇難,血染龍袍。為紀念他,後來人們沿襲了在此日曬衣物的習俗,這一天也成為節日。土家族人民除了翻曬衣物外,還要選出牛的舌、腸、心、肺、肝、腎等10種可食物各一份,稱作"十全",敬祀土王菩薩,然後全村群眾一起歡飲聚食。"六月六,曬衣服",在部分漢族地區也有曬衣節的習俗。這反映出漢族與少數民族在民俗節日方麵的互相影響和滲透。

湖南新晃一帶的侗族,每當農曆八月十五晚上,婦女隻要用打開的傘遮住自己,就可以到別人菜園裏去偷瓜摘菜。這是一個叫作"偷月亮菜"的節日。姑娘們一般總到自己心愛的小夥子家菜園去偷,一麵摘一麵喊:"我扯了你的瓜菜,你去我家喝油茶吧。"如果摘到並蒂的瓜果豆角,就認為是吉利的兆頭。有孩子的婦女專偷肥瓜、毛豆,象征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男青年偷月亮菜的,但隻能在野外煮食。

廣西三江程陽一帶的侗族中則有一個青少年自己的"南瓜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各寨少年男女分別組織"南瓜隊"和"油茶隊"。參加南瓜隊的男孩先要報名,並繳納一點費用;參加油茶隊的少女要積極準備煮茶用的各種佐料。而父母親也都盡力支持,到了節日夜晚,南瓜隊的少男先去田間偷摘南瓜。按當地習俗,在此節日期間,偷瓜再多,瓜主也不生氣,偷瓜者也要依據一定規矩,瓜藤上有兩個瓜時,隻摘走一個;有四個瓜時,則可摘兩個。摘走一個瓜,則要插上一朵花,以示此處之瓜已被偷走。南瓜隊偷夠後,就製彩旗紮花束,將南瓜布置一番,抬往鄰村已預先找好的煮茶對象,由油茶隊的姑娘熱情接待。他們一起喝油茶,共同吃煮熟的南瓜,並分男女兩隊打起南瓜仗,你追我趕,打鬧嬉笑,直至天明。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在八月十五日過"嘉俳節",(即"秋夕節")。傳說古代新羅儒理王執政時,令其二女將木部女子分成兩組,從七月十五日早晨開始,到八月十五日結束,在大都庭院舉行織麻比賽。敗者要置辦酒席款待勝者,並舉行歌舞表演,以後逐漸演變成嘉俳節。屆時人們宰食牛羊,用新穀作打糕及鬆餅,村屯之間進行摔交、蕩秋千、跳板等活動。有時節日活動要持續數天。晚間各家在院中置香案祭月,吃月餅觀賞皎潔的明月。

同是八月十五這一天,在廣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帶的壯族,卻有一個"請囊海"的節日。"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到了這一天,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夥們圍坐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場內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一部分壯族中,在每年農閑時候,還要選擇一天過"鬥鳥節"。預先由組織這項活動的"會首"在各村寨圩鎮張貼"告示",通知鬥鳥節的日期與地點。各地的鬥鳥愛好者都養有"畫眉"鳥充作鬥鳥。鬥鳥的次序由抽簽而定。屆時觀鬥鳥的人蜂擁而至。鬥時將兩個鳥籠的籠門相對而放,將籠門打開後,兩隻鬥鳥就跳躍啄鑿,互相撕打,最後把獲勝次數最多和撕咬時間最長者列為"頭籠",即冠軍,可以依次取到"五籠"(第五名),獎以鋸齒形邊的彩旗及獎金。觀鬥者情緒激昂興奮,獲勝者還要請親朋好友歡宴痛飲,過一個以鬥鳥娛樂為中心的民族習俗節日。

廣西苗族在每年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要過春社和秋社的社節。這是一個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有著一定必須遵守的規章,例如婦女和家中有孕婦的男子,都不能參加,而且參加的人員早在過社節前的三四十天內,也不能參加紅白喜事。過社節前每戶要交糯米一斤,以供釀酒及蒸糯米飯之用。祭祀用的公豬,則用抽簽決定由誰家供應。社節清晨,各家要請師公(巫師)來家喃經求福,屆時家中婦女必須出外暫避。早飯後,男子穿黑色衣服到村旁的社棚、社坪殺豬,煮飯,燒香化紙,祭拜社公。然後聚餐飲酒,一醉方休。此日不能入菜園和田地勞作,否則會有蟲災;也不能上山燒火,否則會天旱失收餓死人;也不能挑柴進村,否則會帶邪氣進門,招來大禍。也不能在屋外晾衣,否則會有鷹鵲啄食稻穀,招致減產。現在對岐視婦女的一些禁忌已經有了改變,並增加了請客送禮,舉行賽馬、鬥牛、打籃球等活動。各家都用黃花樹葉煮水,然後用以泡米、蒸飯,做成黃米飯招待客人,豐富了社節的內容。

台灣高山族中的阿美人,在農曆九月的月明之夜過"觀月祭"節。相傳古代花蓮有一座美侖山,上住三個小仙人,護佑這一帶風調雨順,平安幸福。但他們也常常惡作劇,使莊稼不能很好地生長。阿美人首領要把三個小仙人趕入海中。仙人說,以後隻要在六月十五進行捕魚祭,八月三日狩獵祭,九月裏舉行觀月祭,就可以年年豐收。說畢三個小仙人都跳入大海。從此,阿美人在九月選一個月明之夜,由男子集資買一頭水牛,宰殺後置放林中,圍著歌舞,然後將肉切塊分配燒煮。婦女們也盛裝前來參加。在皎潔的月光下,他們一起邊吃邊歌舞,通宵達旦。青年男女也乘機互擇對象,歡樂地度過這個節日良宵。

廣西上思縣恩陽地方的壯族,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要過一個"九月九"的節日。傳說古代有一個婦女,在神靈的指點下,在九月初九這一天,炒了鹿肉和羊肉,送給正在山上下棋的兩位神仙吃。神仙就用救生還陽的法術,救活了她的已死去幾天的兒子,並把孩子的命數從九歲改為99歲。這件事在當地群眾中傳開以後,大家很受感動。於是後來每到九月初九這一天,家家殺雞宰鴨,蒸煮糯米飯,帶到野外或高坡,祭拜神仙、祈求他們保護兒孫們長壽健康,闔家平安。

雲南省洱源的白族人民在八月十五到十九日聚會過節,但與明月無關。傳說洱源縣境內漁潭坡,過去有魚精興妖作亂,使洱海大水橫流,淹沒田園。有個白族漁民製服了魚精,用金釘將它釘在漁潭坡下。但魚精並不死心,時時試圖掙脫外逃。因此每年八月十五,大家來此過"漁潭會"節日,讓魚精懾服於白族勢眾力大,不敢動彈。一連幾天,人們賽龍舟、跑馬、唱歌、演戲,並進行物資交流,熱熱鬧鬧地過傳統佳節。50年代以來,由於民族貿易在節日中越來越占重要的地位,所以這個節日又有"莊稼會"之稱。

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中流行有"薩噶達瓦節",在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薩噶達瓦"為藏語,意即"氐宿月"。就是二十八宿中氐宿的月份。原來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得道、圓寂和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現在已成為一個春夏季節遊園和預祝農牧業豐產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拉薩一帶的藏族習慣到布達拉宮後麵的龍王潭泛舟遊湖,或在湖邊鋪卡墊,搭帳篷,喝青稞酒,酥油茶,唱歌跳舞,休息娛樂。四川藏區還在這個節日實行不說話、不飲食的"啞吧會"(閉齋)。各大寺院舉行法會,有朝佛、轉經、曬大佛像、跳金剛畏布舞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