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還有一些關於講究衛生的節日。居住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塔吉克族,每年陰曆三月要過"奇地前迪爾"(為清除煙塵之意)節。節前要大搞衛生,清掃煙囪、天窗等等。掃畢,用麵粉撒成"川"字形或用麵漿在牆上畫成三個"丫"形吉祥圖案,以示人畜平安興旺。
傈僳族和藏族有"澡塘會"、"臭水會"、"沐浴節"等等。怒江自治州瀘水、碧江等地的傈僳族,一般從舊曆新年初一開始,就要過"澡塘會"節。屆時,人們帶著美酒佳肴,到怒江西岸高黎貢山腳下,在名叫麻裏甫和登梗裏的兩個溫泉聚會。他們在那裏沐浴洗身,還建立起幾十個歌場,進行對歌交友,談情說愛。傳說古代這裏有一對聰明美貌的姐妹,常用歌聲解除窮人的苦惱,每天傍晚與鄉親們歡歌跳舞。天女知道後,十分忌妒,讓天神把姐妹倆分別變成"尖山"和"團山"。她們不服,尖山往上長,要刺破天空;團山往下伸,要堵住怒江,水淹天宮。天神大怒,用銅釘釘尖山,罩一口銅鍋;用鐵釘釘團山,罩一口鐵鍋。姐妹倆的熱血從兩座山腳流出,成為今天的溫泉。澡塘會就是為了紀念這對好姐妹。
麗江地區的傈僳族每年立夏日的前後三天,要聚集在香蘭河東村的一股泉水旁,過"臭水會"節。這泉水名曰"臭水",其實並不臭。隻是每年立夏前後三天,隨著叮咚的聲響,泉水會逐漸變渾。據說喝此渾水,能治胃腸病;用水煮飯,飯呈紅色,清香可口;以水洗澡,能治風濕病。人們在泉旁挖坑,將泉水浸蝕過的玄武石在坑內燒紅,然後鋪上木條、樹葉、毯子,再打泉水潑在上麵,使熱氣蒸騰,人們脫去衣服躺在上麵,蒸得大汗淋漓。此時附近的傈僳族以及彝、白、納西族人民都來參加這個"臭水會"。幾天後,渾水變清,臭水會也結束了。
西藏拉薩河沿岸的藏族人民,每逢藏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無論男女老幼都紛紛到水渠、河溪內洗刷衣服、鞋襪、沐浴身體。過一個"沐浴節",藏語叫作"嘎瑪日吉",已有800多年曆史。傳說這幾天內,正逢山鼠星(棄山星)照耀西藏。此星所照之處,清潔衛生,健身抗病,而且初秋之水有八大優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有種種好處。所以藏族人趁此機會紛紛下河沐浴。他們還帶來青稞酒、酥油茶、糌粑等食品,同時進行會餐、歌舞、遊泳、洗衣和晾衣等活動,在嘩嘩水聲中痛快地度過這令人心曠神怡的節日。
居住在我國東北的朝鮮族,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要過的"流頭節"因當天要在東流水頭沐浴宴樂而得名。每逢節日,人們除沐浴外,還要製作用蜜水澆在粉團上謂之"水團"的食品,在一起舉行"流頭宴"。並唱歌跳舞,歡度節日。
甘肅夏河一帶,在農曆六月中下旬,正是百花盛開、奶香肉肥之際,是一個最宜人的季節。這裏的藏族在此美好的日子裏要過傳統的"香浪節",類似漢族的春遊,踏青。
在瑤族中,有"六月初六"的節日,被稱作"過半年"。據說古代瑤人由於忙於農耕狩獵,忘了祭神,玉帝就派兩個瘟神下界懲罰瑤人,要過了年才可返回。瘟神到瑤山散布瘧疾等病。有一天,兩個瘟神在樹下談話,說下凡後忘了日月,不知何時過年。被瑤族老人聽見後回瑤村商量,決定在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家家殺牲做菜,敲鑼放炮,四處撒上石灰當作下雪,孩子們到處歡喊"過年了"。騙得瘟神提前返回天上,使瑤家人得到安康。這一年,因田地裏撒石灰,莊稼長得很好,所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就要舉行"過半年"的節日,往田裏撒石灰,祈求農作物豐收,保人畜興旺。
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京族,過去主要從事近海捕撈,以漁業、曬鹽等為生。在他們的村寨中建有哈亭,供奉傳說中曾鼓動群眾反抗壓迫的歌仙和"鎮海大王"以及各姓祖先的神位。每年定期在這裏過傳統的"哈節",又作"唱哈節"。"哈"在京語中為"歌"的意思。其內容主要是唱歌祭神,其日期不一,在巫頭島為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而紅坎村則在新年過後不久的正月十五日。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就要將哈亭裝飾一新,準備好食物。屆時,舉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活動。包括求神保佑漁業豐收,祭祀祖先以及聽"哈妹"唱歌等內容。哈亭正堂兩旁築有台階,過去由成年男子依年齡長幼,輩份大小及捐錢多少分高、中、低和白丁、伕力五個不同等級。按等級高低在台階上下就座,一邊歡宴,一邊聽哈妹唱,而婦女不能入席。現在已有變化,不再有等級的劃分。唱哈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兩個"哈妹",一個手持兩塊小竹片敲擊演唱,另一個坐在旁邊擊打竹梆作為伴奏。二人轉流替換演唱。內容有民間故事《鄧平、楊成結義的傳說》、白居易《琵琶行》等等。現在已揚棄其迷信的成分,保留了文娛的內容,成為我國京族一年之中最大的傳統節日。
雲南大理等地的白族在農曆九月初九,也要過一個重陽節。凡是家庭比較富裕,三代沒有分家,人口眾多的家庭,在這一天都要殺一隻肥羊,全家共食燉全羊湯。即使生活清貧一點的人家,也要設法吃羊頭、羊蹄。除此以外,正如民諺所說:"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燒酒。"說明這是三樣不可缺少的食物。住在鶴慶縣壩的白族在這一天還要帶果品去登臨螺峰山。因為在山頂上有一塊方圓百丈的巨石,叫作陰晴石,據說可以驗天氣陰晴。人們先在石下歌舞,讚頌石之靈驗,當黃昏歸程之際,往往鑿下一小塊帶回家中,以驗天氣陰晴。
老人是一個民族中富有經驗的長者,他們是撫育後代的功臣、教育下一代的老師和足智多謀的家族和村寨的智囊。所以很多民族都有敬老的習俗,也有尊老的節日。
在南方廣西的壯族中,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祝壽節"。家中老人60壽辰時,兒孫們除了祝壽外,還要為老人備一個可裝10斤米左右的精致瓦缸,後輩們在祝壽節這一天,要給這個缸添米,直到裝滿為止。這缸"壽米"平時不吃,隻有老人有病時才給煮吃,不過一定要餘留一些,否則會不吉利。次年九月初九"祝壽節"時,出嫁的女兒要帶外孫回來,用新米為瓦缸換米,並將它添滿。而老人將換出的壽米加上糯米包成粽子和舂成糍粑,送給兒女和親戚家食用,以示同福共壽,同享高齡。
雲南省的哈尼族,在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舉行老人節。青年們上山挖來青鬆樹栽於地坪,婦女們準備食物。黃昏時,將全村老人請到樹下,祝他們壽如青鬆,長生不老。青年們向他們獻米酒、糯飯、煮雞蛋等等。大家彈小三弦、跳舞祝壽。
居住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省泰來縣的朝鮮族的老人節,則在農曆六月二十日舉行。屆時,全村歡天喜地向60歲以上老人祝壽,為他們戴紅花,並進行打秋千、踩跳板、摔交、歌舞等活動。有老人的家庭,都釀製米酒,做冷麵,打米糕,煮狗肉湯,為老人祝壽。
哈尼族還有一個祭母節,在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屬牛日舉行,這是一個思念母親養育之恩的節日。到這天,全村人都停止耕作。青年們上山捉鳥獵獸,姑娘抓魚撈蝦,各家置辦豐盛的酒菜。午飯時,在村中一棵象征母親的大樹下,擺好供品,進行祭母活動。一時鑼鼓齊鳴,男女老幼合唱思母歌後,按長幼入席飲酒吃肉。席間,人們要議論村中兒女、媳婦對父母、公婆的好壞,在輿論上鼓勵尊敬老人。
貴州省黃平縣黃飄一帶的苗族,每年農曆九月十八日也要過一個與懷念母親有關的節日,叫作"白保蘆笙會"。其來由是過去白保有一位姑娘,因為受縣官逼婚,逃亡他鄉。後來嫁給一個姓韓的藝人,從此流浪四方。若幹年後,他們生的兒子長大,並學到了超人的武藝,在戰爭中立功,被官府封為大將軍。這個將軍懷念母親的過去,就到母親的家鄉巡視,懲治了那個縣官,又前往母親的兄弟家看望,見到了從未見過麵的舅舅。此時,遠親近鄰聞訊而來,進行祝賀,因舅舅家中太窄,容納不下,就請大家到白保坡聚會,熱鬧了三天。適巧該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家都認為是白保坡聚會的結果。從此以後,每年此日,大家都來此地,吹蘆笙、跳舞蹈、鬥鳥、賽馬,作為節日,歡度三天,以此求得當年的豐收平安,形成為當地的"白保蘆笙會"節日。
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藏族聚居區,在藏曆七月初一舉行的"雪頓節"是一個民族傳統節日。藏語"雪"為"酸奶"、"頓"為"宴會","雪頓"即"酸奶宴"之意。這個節日相傳已有300年曆史,後來因此節以演藏戲為主,所以又有"藏戲節"之稱。這一天人們都著盛裝,到林卡看藏戲,歌舞宴飲。各家互串帳篷,主人向客人敬酒,在祝酒歌聲中,客人必須三口喝幹一杯。到傍晚才興盡而返。據說它起源於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夏季有幾十天禁止喇嘛外出活動,以免踏死蟲蟻。禁令解除後,喇嘛紛紛出來下山,牧民們都敬獻酸奶招待,形成了酸奶宴的節日。後來隨著政教合一製的加強,雪頓節活動逐漸成為固定的形式。在過去,農奴要負擔官員和貴族們的節日花費,強顏歡笑,現在已是藏族廣大人民共同歡樂、休息的日子。
著名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牲畜肥壯,水草豐茂,秋高氣爽之際舉行。"那達慕"為蒙語,有"娛樂"和"遊戲"之意。傳說起源於古代的祭敖包活動,始於漢代,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公元1225年刻於石崖上的畏兀兒蒙古文《成吉思汗石文》中已有成吉思汗在征服花剌子模後,回師途中,於今新疆、甘肅邊境的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那達慕大會以慶功的記載。元、明兩代以摔交、射箭、賽馬為那達慕的三項必有項目。以後又增加說書、歌舞等內容。節日清晨,蒙古族人民紛紛騎馬、乘車奔向預定會場。四周搭起蒙古包和帳篷,川流不息的人群使空曠的草原沸騰起來。如今,除了過去的傳統項目外,還有賽布魯(意為投擲),即以鉛、銅或鐵等金屬片包紮在一根狀似鐮刀的木頭上,用於投擲,分擲遠和擲準兩種。以及馬球、武術、馬術技巧、摩托車賽、好來寶(蒙語說唱)等等節目。過去蒙古王公以蘇木(相當"區")、旗、盟為單位舉辦那達慕大會,分等給獎。如摔交冠軍,一般獎一頭羊或幾塊磚茶,較大型的比賽獎一匹全鞍馬。在有512名摔交手參加的盟級比賽中,要獎背馱珠寶、綢緞,鼻戴銀環的白色駱駝一頭。並分別給予"像獅子般勇猛"、"似大象般力大無比"、"如老虎樣勇猛過人"的摔交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