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宗教節日

我國的少數民族,有著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等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也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例如瑤族中就有糅合了本民族原來祖先崇拜在內的瑤傳道教信仰。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信仰。傣、布朗、德昂等民族有小乘佛教的信仰。信仰伊斯蘭教的主要有10個民族,即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和保安等民族。一部分彝族、苗族及雲南邊境的一些少數民族信仰基督教。俄羅斯族和小部分鄂溫克族人信仰東正教。這些宗教信仰反映在節日方麵,也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宗教節日。由於曆史的發展,這些宗教節日的活動往往不僅是宗教方麵的內容,也增添了習俗的和文娛的種種色彩。

雲南省梁河一帶的阿昌族認為,古時候沒有天和地,隻有"混沌"。後來從"混沌"中閃出光,才有了明和暗、陰和陽,以及天公"庶帕麻"和地母"庶米麻"。庶帕麻用五彩石造了天空,又用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陽,用雨水拌銀沙造了月亮,最後以自己的乳房分別做了太陽山和月亮山,從此男人就沒有了乳房。地母庶米麻則拔自己的臉毛織成大地,從此女人們沒有了胡須。隨後血流成海,宇宙有了生機。天公與地母結合,產生了人類。天公教會人類進行狩獵、熟食和建築房屋,地母則教會人類掌握刻木記事,用占卜和咒語驅趕疾病與災難。為此阿昌族民眾要在每年農曆的二月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等三次過地母祭的節日,每次都有祭祀活動。第一個節日是祈求地母護佑全寨平安,那天忌下地作工,也不準外人進寨,每戶要出一男子去集合聚餐。第二個節日是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興旺,祭後,要一起商討牧畜方麵的事情。第三個節日則是希望地母保佑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屆時全寨聚集,設供焚香,祭畢將沾有雞血和貼有雞毛的竹片插在每塊田裏,並念咒語,以求驅除鳥獸蟲害,保障豐收。所有祭地母活動都在大青樹下舉行,祭時不得動土,也不能舂米,整個節日充滿了宗教氣氛。

居住在雲南省蘭坪縣的怒族,自稱若柔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山川、河流、森林、巨石、太陽、月亮等自然景物。每年要舉行"祭山林節",由全族男子參加。他們集中在山上的一片神林之前,由巫師主祭,殺黑羊祭祀。祭畢,就地煮羊肉會餐。通過祭山林節的活動,求得神靈的護佑。

哀牢山區的哈尼族,每年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的"艾瑪突",即"祭寨神"的節日,是他們最大的宗教祭典。據傳說,古時這裏有一個魔王吃人,由村寨輪流供奉。有一年輪到寡婦艾瑪的家裏出人供魔王享用。艾瑪請能通神達鬼的咪穀巫師同魔王談判,說如果每年嫁給它兩個美女,是否就改掉吃人的習慣。魔王答應後,艾瑪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姑娘,送給魔王。這兩個男扮女裝的青年,趁魔王大喜飲酒之機,拔刀殺死了它。從此,足智多謀的艾瑪成了保護村寨的神,一連五天的祭寨神的節日"艾瑪突"也形成了。每個村寨的寨神艾瑪以一棵高直粗壯的大樹作象征。樹根有一塊長一米、寬三四十厘米的長石板作祭台,稱作神石或寨石。節日期間,外人準進不準出,全寨成年男子參加祭典,從中選出沒有喪偶的身體強壯的男子九人,協助咪穀祭祀。祭品有豬心、肝、頭、腳、肉等,祭畢各取少許放入三隻碗中,埋於神石之下。其餘當場由眾人分食。然後選兩名英俊小夥扮成美女,在樂隊伴奏下遊寨一周,入神林與裝扮的魔王成婚。酒宴中"美女"刺殺"魔王",寨民們持木刀、木錘、木矛等挨家挨戶清除"小妖"。然後用一根結實的稻草繩掛在寨門兩邊的樹上,一端拴雞,一端綁狗,稱作"金雞神狗守寨門"。並且要舉行祝賀節日前出生的嬰兒和祭水神、祭神林的活動。祭寨期間,未婚男女不參加活動,他們徜徉於山林之間,約會對歌,但不得單獨幽會。姑娘給小夥敬煙筒,點煙;男青年則在約會後,背著裝滿糯米飯與雞腿的小背簍,送姑娘們回家。哀牢山區哈尼族"艾瑪突"祭寨神的節日,也穿插了青年人的社交往來。在其他地區的哈尼族,也於農曆二月屬龍日舉行"阿瑪施"的祭寨神節日。但其起源傳說與活動內容有所不同。傳說遠古時人與鬼是兄弟,後來不和分了家,但鬼常跑到村寨來搗亂。人告到天神摩咪處,摩咪就讓自己的兒女變作樹木,在村寨外成為護寨女神,並教人在二月龍日到鬼居住的林地去敲鑼打鼓,升火燒灰,鎮住鬼妖。屆時,先由巫師揮動長刀,將寨中的瘟神、火神送走;各家將塗有狗血的木刀、棍懸於村口斷路,不讓妖鬼進入。每家出一男子到寨神樹前共殺一頭純黑大豬,用豬頭、豬腿獻神,其餘平分給各戶食用。如有不生育的婦女,可去神樹前懷抱祭過神的豬腿,以求懷孕生子。

居住在雲南昆明西山大、小勒姐村的彝族過去還有"祭太陽神節"和"祭太陰神節"。前者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屆時村中小廟內貼有用五色紙剪貼的"太陽菩薩"大字,下供雕有類似太陽的蓮花圖案的供品。全村居民來此敬香叩頭、念誦《太陽經》七遍,祈求太陽神保佑農業豐收,人畜興旺,經過這個節日的祭祀,使得這裏"榮日耀明月,星宿多輝煌,俯察於地裏,四時不反常"。(《爨〔cuàn竄〕文叢刻·獻酒經》)到了農曆三月十三日,又要舉行祭太陰神節,在當晚月光皎潔之時,老年婦女聚集到村中小廟,在黃紙剪貼的"太陰菩薩"字下,以豆腐片、土豆片、油炸蕎絲和米飯、水果等作供品,向月神磕頭敬香,念《太陰經》七遍及《太陽經》三遍,祈求月神護佑家人無病無災、平安興旺。

雲南省寧蒗〔làng浪〕縣永寧一帶納西族的支係摩梭人過著母係家庭的生活,他們崇拜當地瀘沽湖畔的格姆山(又稱獅子山)上的女神,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要過一個"轉山節"。人們身著盛裝,攜帶美酒佳肴去格姆山上祈禱,並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據說女神原來是一位善織麻布的美麗姑娘,她十分聰明能幹,能將所見的鮮花綠草、自然風光織進麻布之中,使一位男神愛上了她。於是在七月二十五日這天用狂風將她攝上了天,使得當地的百姓無比驚慌。後來男神終於放了姑娘,但她已無法回到人間,就成為了格姆山上的女神。遇到風暴或野獸到來時,女神會大聲呼喊,向摩梭人報警。於是摩梭人每逢姑娘遇難之日,便到格姆山下祭祀女神,並歡樂聚餐,舉行搶抱酒罐的比賽等等。通過節日來感謝女神對人間的眷戀,保佑這一帶人畜平安,農業豐收。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的時候,他們也舉行拜瓦哈山的活動。據說過去有西藏活佛阿包奇者來到這裏,看到雄偉的瓦哈山,就告訴當地的摩梭人,要崇拜祭祀男性的瓦哈山,就會生活興旺。因此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又形成了一個朝拜瓦哈山的節日。

在一部分傣族、彝族中,也有崇敬山神的節日。居住在雲南省猛臘縣的傣族,每年有祭拜山神的"緊刁巴拉"節日,分農曆二月初二和三月初七兩次舉行。不許女性參加,每年舉行的為小祭,每隔三年要大祭一次。二月初二日全寨男性聚集點香,以祭品祭拜山神。並由成年男子輪流將年長老人拿來的一個雞蛋設法予以豎立,每人試作三次。如成功者,即為當年"廟主",主持祭祀事宜。如無人能豎蛋成功,則由上屆廟主之子繼任。三月初七的一次較為隆重,要在寨外神樹旁南北二方先搭兩個草棚,南麵的為寨神房,主祭為世襲。北麵的為山神房,主祭可以輪流。人們布置神房後,擺上各種供品,主祭者念禱辭通告山神,並割破雞頸,用以卜卦。如果卜得吉卦,則要出獵,以獲得野獸,否則作罷。最後,參加祭祀者要殺豬宰雞,飲酒進餐,共度節日。

住在雲南省富民、武定一帶的彝族支係密且人,每年臘月三十日也要祭拜山神,彝語叫作"白興諾",即"祭山神"之意。密且人認為在眾多神祇之中,山神最為重要,因為他能保佑糧食豐收、人丁興旺及狩獵成功。如遇瘟疫和災難時,山神也能滅病祛災。因此,臘月三十日晚,家家戶戶要先往寨中的山神廟前殺雞,然後才能回家過除夕,將舊曆過年與祭山神的節日結合起來。

台灣高山族在每年二月春耕之際,有祭祀祖先的節日,稱作"祭奧夫特"(意為祭祖先靈魂)。祭祀以"社"為單位,在專門的祭台上設置祖先靈位,用米酒、飯菜、水果作供品,唱有關的祭祀歌。事後,還舉行歌舞活動。這種祭祖節日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但具體日期各不相同。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拉祜族,在七月十三日到十五日為祭祖節,各家各戶在神桌一側置一篾編桌子,上放菠蘿、桃子、芭蕉等供品,還要殺雞上飯、燒紙、誦詞,祭奠祖先。

麗江地區納西族有一年兩祭,即夏季和冬季的祭祖節,分別在農曆六月與十二月的初二到十四日期間進行。各戶都有不同的固定日期。夏祭比較隆重,冬祭則較簡單。祭祖以後,都要宴請親友共度節日。

散居貴州等地的仡佬族,其祭祖節日期各異,有在農曆三月初三,有在六月初六,有在七月初六或八月十五。一般早在節前半個月,就由全寨公推六家為領祭人,每晚半夜要由領祭人家中的老人到村口喊老祖公回來。節日當天,領祭人家帶豬、雞、鍋、水到有神樹的山上作準備,全寨男子都來參加。人們點香燭、焚紙錢、放鞭炮、念祭詞,祈求祖公保佑全寨平安。供品有五穀合煮的飯,以雞和豬的頭、腳、五髒做的菜,以及酒和花椒樹葉茶水等。祭畢,大家一起聚餐,剩餘物分別帶回家中與家人共享。

我國東北的朝鮮族,也在農曆三月初三的"三巳日"進行祭祖活動。這一天,婦女們上山采集金達萊花,製作食品用以祭祀。同時,她們也帶酒菜舉行踏青、春遊活動。祭祖活動不僅僅是對於先人的懷念,而且也有祈求祖先保護後代子孫人丁興旺、平安幸福的意義在內。

黔東南地區苗族的鼓社節,又稱"吃鼓藏",每三、五、七或十三年定期舉行一次。不定期的則由占卜臨時決定。一般以七年為小祭,十三年為大祭。在農曆十月或十一月乙亥日殺牛,進行14天的祭祀活動。由同一血緣的家族,包括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戶集體進行。過節前先要確定鼓藏頭,準備牛打架(鬥牛)和祭祀之用的鼓藏牛。節日開始,要將祭祀用的雙鼓接往鼓藏頭家(接鼓);翻動過去埋藏的單鼓,以驚動祖先(翻鼓);另製一麵單鼓,以便踩鼓後送往岩洞埋藏(製鼓);還舉行鬥牛、宰牛和送鼓等儀式。遠近親友都來參加,還要熱情招待聞訊而來的客人。過去,人們在過節時殺牛多,耗費大甚至影響生產和生活,近來已有所改革。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因巫師名為"東巴"而得名。東巴為納西語,有"智者"、"經師"之意。其教祖為"丁巴什羅"。東巴教信仰多神,認為萬物有靈,一般無係統教義、寺廟及組織。東巴能掌握象形文字"東巴文",書寫的"東巴經",一般為父子相傳,少數從師學習。東巴還通曉本民族天文、曆法、藝文、醫道。過去在納西族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如:祭天、敬祖、婚喪、命名、節慶、動土、卜算、治病、驅鬼等過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中甸縣二壩一帶的納西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要過祭白水台的宗教節日。傳說祖師丁巴什羅早期曾從師一個藏族喇嘛,因家貧而受到輕視,學不到經典。因此在一天夜晚,私自盜取經書到三壩鄉的山洞中,邊譯經書邊傳教,終於創立了東巴教。因山洞中流出泉水,在附近因泉水中的鈣化物多年沉澱,形成梯田狀的白色水台,故而叫白水台。白水台被東巴教徒視為聖地,每年二月初八要彙聚來此,燒香禮拜,欣賞奇泉。人們在附近叢林中野炊聚餐,舞蹈對歌,賽馬競技,使之成為一個歡樂的祈福禳災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