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等地的白族,信奉"本主"是村寨的保護神。各村本主各不相同,但也有幾個村寨合供一個本主的。各村建有本主廟,供著用香木雕成的本主像。有自然神、龍舟神;較多的是神化了的曆史人物如南詔王細奴羅、段赤誠、杜朝選、百潔夫人等等。每年該村本主的生日或忌日,就要過"本主節"。屆時,全村群眾要敲鑼打鼓,吹著嗩呐,從本主廟中把本主請出神龕,用花轎或牛車接回寨內,安放在公房神台上。男女老少盛裝在廣場上舉行耍龍、舞獅、踩高蹺、唱鄉戲等種種活動。求本主顯靈保佑。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的"繞三靈"節日,就是悼念大理地區統轄"五百神王"的中央本主段宗榜的活動。傳說南詔的愛民皇帝段宗榜到五台峰下進香,不幸暴病去世,所以民眾都往佛都崇聖寺、神都聖源寺、仙都金圭寺繞行三天三夜,以示哀悼,故有繞三靈之稱。
麗江納西族的"三朵節",在農曆二月初八舉行,也是一個盛大的祭祀節日。納西語作"三朵頌",即"祭三朵"之意。關於三朵的說法甚多。一說三朵又稱北嶽,為納西族地區玉龍雪山的象征,元世祖曾給其封號為"大聖北嶽定國安邦景帝"。故而三朵神被作為民族保護神年年祭祀;另一說三朵是納西族木土司的大將,在一次抵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中,不幸犧牲,後人在其戰死之處建"三朵閣"(即"北嶽廟")作為紀念。因三朵屬羊,故在農曆二月和八月的羊日進行祭祀。以二月裏的第一、二個單日的祭祀最為隆重。現在自治縣政府已決定二月初八為納西族的傳統節日,這時正值山茶盛開,春光明媚,法定放假一天,並開展各種慶祝活動,把三朵節的意義和內容,都推進了一大步。
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等地的鄂溫克族,每年農曆四月要過"奧米那楞"節,亦稱"四月會"。主要是由老薩滿(巫師)領教新薩滿,並進行祈求宗族平安繁榮的活動。屆時要在老薩滿家跳神,全宗族出一頭羊讓兩個薩滿搶奪,奪得者將羊殺死,由薩滿拿著帶血的羊心繞人群走動,新薩滿作出鳥飛的姿式跟在後麵。此時,老薩滿轉身將羊心血擠入新薩滿口中,後者將血噴吐到兩棵樹上,然後眾人分吃羊肉,羊皮由老薩滿拿走。像這樣領教三年後,新薩滿就可以獨立跳神驅鬼治病。在節日裏,薩滿還要集合全宗族男女老少,用麅頸皮作繩將眾人圍起,而以繩子剩餘的長短,預卜今後宗族人口的增多或減少。"奧米那楞"是薩滿教中培養新薩滿的重要節日,在鄂溫克族牧區(陳巴爾虎旗),一般在八月間舉行。屆時,薩滿們以一個戴麵具、穿法衣的薩滿為前導,來到各蒙古包,由東向西繞行三圈。主人家同時用牛奶和酸奶灑向他們,直到薩滿們進蒙古包繞火三圈後為止。牧民們為法會準備食物、用具等。大家聚集在薩滿所住蒙古包的外麵,圍成幾個圓圈,唱歌跳舞,晝以繼夜,盡情娛樂。參加過奧米那楞節日活動的薩滿,可以在法帽上加一個六個叉的鹿角,以後每參加一次,便在鹿角上多加兩個叉,直到有12個叉為止。參加法會越多,薩滿的等級越高。
在內蒙古的鄂溫克族中,傳說古代有一個夏季的夜晚,來了一輛騾子拉的轎車,上麵坐著一個披頭散發的婦女,她哭哭啼啼吵鬧不休,招來了暴風驟雨,使全村不得安寧。在此情況下,村裏請來九個喇嘛,念經作法,將那個怪女捉住,鎮壓在石頭和土堆之下,稱作敖包,後來發展到在一些居住點附近也都設有敖包,上麵掛有彩布和彩紙,成為鄂溫克族人信仰的象征。人們凡是走過它的附近,都要往上添加石塊,每年農曆四至六月,經過的人最多,所以加石塊也最勤。後來逐漸形成為每年在此期間,選定一天,過"敖包會"的節日。到那一天,遠近牧民都聚集附近的敖包前麵,先進行賽馬,然後由喇嘛誦經行祭,參加者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最後進行摔交、歌舞等文娛活動,歡度這一傳統的宗教節日。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一帶的達斡爾族中,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也要舉行"敖包祭"的活動。達斡爾語稱作"敖包沃貝"。在達斡爾族居地附近的高崗或山上有用石塊堆成的圓錐形的敖包,是民族保護神或山神的象征。屆時,人們身著盛裝,以煮熟的牛、羊、豬肉為供品,聚集敖包四周。敖包上插著帶有青枝綠葉的柳樹或樺樹枝,以及彩旗、布條等,象征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祭祀時,要在敖包四周點香,並向它祭灑白酒和奶酪。薩滿的助手巴格其要朗讀祭文,薩滿則圍繞敖包跳吉祥舞,唱求神歌。所有參加者都向敖包磕頭叩拜,祈求風調雨順、家宅平安、牲畜健康。祭後,大家共食祭品,並舉行賽馬、射箭、摔交、歌舞等活動。
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的柯爾克孜族曾信仰薩滿教,視樹木為神靈。他們過"四月十八節",在這一天要宰牛殺羊奠祭樹神,並舉行騎馬射箭活動。這也是一個由薩滿教信仰發展而來的節日。
在一部分彝族中流行的"二月八節",是一個祭祀密枯神的節日。傳說密枯是彝族古代的一位民族英雄,死後成神,大家為此祭祀他。屆時,全村男子集合在村寨旁最高大古老的樹(密枯樹)下。每戶要供獻一碗米、一小塊鹽以及茶、酒等物。由畢摩(巫師)主持祭祀,殺豬敬獻密枯神。祭後,參加者在一起吃燒豬肉和豬血稀飯,剩餘豬肉平分給個人帶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歌舞、摔交、打秋千、野餐、篝火晚會等活動。
居住在黔東南地區北部的侗族人民,每逢農曆六月小暑後的第一個卯日,要舉行有一定程序的祭祖活動,叫做"六月節"。早在節日的前12天,同宗的各家主婦要按長幼順序,列隊到河邊洗淨粽粑葉、幹蕨菜、糯米等,然後製作甜酒及各種食物。過節時,要蒸糯飯和魚,魚必須鱗鰭完整。並以瓜、菜和新玉米一起煮成一鍋不放鹽的爛菜。然後在長桌上依各房順序分別在雲南葉上盛以飯、爛菜、魚、蕨菜等食品,祭祀祖先。每房在飯前都要燒化紙錢,念禱詞,祈求先人保佑。
以上從祭山林、寨神、祖先,以及吃鼓藏、繞三靈、敬本主、祭三朵,直到薩滿教信仰、祭民族英雄和六月節等種種節日,都是一些有關祖先崇拜、萬物有靈等帶有原始信仰的節日。在有的民族中,這些節日往往與春節、清明節等合在一起進行。也有的則與其他一些宗教信仰緊密結合,由於宗教信仰有著一定的群眾性,所以這些宗教節日也往往是民族節日的一部分。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般有這樣幾個大的節日:如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庫爾班節、白拉提夜節等。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節日。穆罕默德生於公元570年,希吉拉曆的三月十二日,相傳死於伊斯蘭教曆的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8月6日),所以該日稱為"聖紀"和"聖忌"。中國穆斯林習慣將聖紀和聖忌合並紀念,故有此聖紀節。在回、東鄉、撒拉、保安等民族中都過此節。屆時,清真寺裝飾一新,人們到寺裏聽阿訇〔hōng轟〕誦經、講經、讚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並舉行節日會餐。有的穆斯林還向寺院捐"功德"(錢和物)。有些人家還用紅糖、麵粉製作炸油香或蒸糕,互相贈送。有的地方還進行耍獅子、舞龍燈等活動。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土爾"的意譯。據規定,穆斯林在希吉拉曆九月內齋戒。齋月最後一天尋看新月(月牙),見月的第二天就開齋。如未見月,開齋節順延,一般不超過三天。
新疆地區的齋戒節日稱作肉孜節,是波斯語的音譯,有"齋戒"的意思。齋月期間,要在日出之前吃封齋飯,整個白天不能吃喝,要克製私欲,斷絕邪念,以示對真主的篤信,隻有小孩及老弱病人可以例外。到了夜晚,可以飲食說笑,鄰舍聚集在一起。齋月滿後的開齋節一清早,教民就沐浴去清真寺禮拜,互相祝賀,互贈油香。在新疆有的信仰伊斯蘭教地區,前一夜各家誦經不輟,一夜不睡。天亮時在院內樹上掛一油葫蘆燈,油盡燈落時,要踩碎葫蘆,表示一切災難都被破除。人們紛紛上街,給馬紮滿紅色布標,馬鬃與馬尾上還用紅綢束上野雞毛,顯得喜氣洋洋。各家都準備了奶茶、杏仁、葡萄幹、蜂蜜,以及糖果點心,招待來客。
古爾邦節,又作"庫爾班節",阿拉伯語又稱"爾德·阿祖哈","爾德"有節日之意,"阿祖哈"為犧牲、獻身之意,故又譯作"宰牲節"。也有譯作獻身節、孝忠節的。在希吉拉曆十二月十日舉行,也是朝覲者在麥加活動的最後一天。據傳說,古代北部阿拉伯人的始祖易卜拉欣,曾夢見真主安拉啟示他殺親生子瑪儀勒以示對真主的虔誠。當易卜拉欣準備遵命執行之際,安拉忽派使者牽一黑頭羝〔dī低〕羊而來,說已領略易卜拉欣的忠心,讓他以宰羊來代替獻子。從此以後,當地部族就保留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新疆信仰伊斯蘭教各族對古爾邦節十分重視,屆時要灑掃庭院,盛裝打扮,宰殺牛羊。一般不宰不滿二歲的小羊和不滿三歲的小牛、小駱駝。也不宰眼瞎、腳瘸、割耳、少尾的牲畜。所得的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待客人,一份施舍給貧窮孤寡老人。但不能出售。羊皮交清真寺,血與骨則埋於地下。人們來到張燈結彩的清真寺,握手擁抱,互祝節日愉快。大家在教長伊瑪目帶領下,舉行節日會禮,聽阿訇念古蘭經,看宰牲儀式。親朋好友互相到家中探望,共同品嚐抓飯、羊肉等。男子聚集清真寺廣場,拉手成圈,共跳舞蹈;婦女則在家中庭院裏,在熱瓦甫和手鼓伴奏下,跳起輕快熱烈的民族舞。在這個節日裏,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還舉行賽馬、叼羊等活動。
我國西北地區的回民,在希吉拉曆八月十五日過"白拉提夜",稱為"轉夜"或"念夜"。"白拉提"是波斯語音譯,為"懺悔"之意。相傳真主安拉要在這一夜決定人的生死禍福;又傳說這一夜安拉降臨到天堂最下層,赦免將死者之罪,並放寬進入天堂的條件。因此大部分回族群眾在白天要齋戒,夜晚要誦經、禮拜、布施、祈求安拉的護佑。過去要請本坊阿訇到每家每戶去念"白拉提",當夜全部結束。後來因為阿訇人數少,當夜念不過來,所以改為延到15日的幾天之內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