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雄心、抱負,但往往實施起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和障礙,例如:貧窮、社會條件限製、別人的陷害、反對、打擊,或自然環境的不利等等。反過來,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內心也會感到不安和矛盾,諸如動搖、氣憤、膽怯、信心不足、情緒衝動、灰心泄氣等等。所遇到的阻礙愈大,愈需要堅忍的精神。
堅忍對於一切遠大的抱負、誌向來說,都必不可少。越是任重道遠的事,越須堅忍不拔和忍辱負重才行。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堅忍品質達到極致的表現。
自古以來所有流芳百世的將相,幾乎都有超人的忍耐力。《孟子·告子下》說: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裏所舉的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裏奚等聖賢將相,都是從種種不同的人生苦難中脫穎而出的,有的從事築牆、販賣魚鹽等古代所謂的“賤業”,有的做了奴隸,有的淪為囚犯,經受過許多苦難。他們的成功,當然有乘時借勢的機遇,但主觀的堅忍不拔也是重要原因。孟子認為艱難的境遇可以振奮精神(“動心”),堅定意誌(“忍性”),增加人的能力(“增益其所不能”),他把人生苦難說成是上天要委以重任的前兆,真是精彩絕倫!
戰國時的蘇秦,是著名的縱橫家。為了獲取功名,起初用連橫的主張去遊說秦惠王,建議秦惠王利用地利兵強的優勢用武力統一天下。他勸說秦王的奏章上了十次,但其主張始終未被采納。他的衣服破了,錢也用完了,隻好離開秦國,自己挑著行李擔子,麵黃肌瘦,灰頭土臉,一瘸一拐地回到家裏。家裏人都瞧不起他,兄嫂弟妹,甚至妻子、父母都嘲笑他。但他沒有灰心,連夜找到薑太公所寫的《陰符》的謀略書,伏案誦讀,讀書困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克服困倦繼續苦讀,經過一年時間,終於思考推出一個改連橫為合縱六國的策略。
於是蘇秦去趙國,求見趙王,勸說趙王合縱趙、齊、燕、楚、韓、魏,六國攻打秦國。趙王非常欣賞蘇秦的主張,拜蘇秦為相。讓蘇秦到各國相約合縱,拆散連橫,結果諸侯相親,都與秦國斷絕了外交關係。
這樣,蘇秦成了縱約長,佩六國相印,縱橫捭闔,名震天下,在曆史上留下了智慧的印記。
苦難既是一種前兆,也是一種考驗,它選擇意誌堅韌者,淘汰意誌薄弱的人。
要達到奇偉瑰麗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遠的偉業,必須具有遠大的誌向和極端堅忍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