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民族獨立國家的發展及其相互關係
第一章 民族獨立國家的經濟
一、民族獨立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成就
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曾長期遭受西方殖民國家的剝削和掠奪,因此取得政治獨立後,經濟上仍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從生產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結構進行綜合考察,它們獨立時大致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經濟特征:
第一,現代工業不發達,農業在國民收入中占主要地位。農業人口一般占全國人口60-70%,有的國家占80-90%。多數國家的農業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技術原始落後,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
第二,生產結構單一。不少民族獨立國家在殖民地時期形成了畸形片麵發展的單一經濟結構,主要生產一兩種或少數幾種麵向出口的農、礦原料產品。
第三,經濟成份複雜多樣,既存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存在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多數國家在取得政治獨立時,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仍占統治地位。在這些國家的農村中,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裏。他們出租土地或雇工耕種,農民要把收獲物的50-80%繳納給地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一些地區甚至還存在部落土地所有製和原始公社土地所有製。
第四,貧富懸殊,國民收入分配不均,勞動人民生活極其貧困。發展中國家占人口總數10%的富有者,一般占有國民收入的50%左右,而占人口40%的貧困者,隻占有國民收入的10%。
民族獨立國家麵臨著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發展民族經濟,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
在民族獨立國家麵前,當今世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兩種道路,成為民族獨立國家考慮本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時進行抉擇的依據。
民族獨立國家的政權一般掌握在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手裏,它們大都選擇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道路,即以自由的市場經濟為主,扶持私人經濟,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有的國家還通過發展國家資本,掌握重要經濟部門,發展交通、運輸、金融、電力、通訊及其他基礎設施,為民族資本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這些國家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聯係密切,采取對外開放政策,廣泛吸收外資,重視從西方工業化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采取從進口替代到出口替代的戰略。有的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迅速,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但它們一般對西方國家的資金依賴很強,某些重要部門甚至為外資所控製,容易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和影響,因此經濟增長極不穩定,波動較大。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民族獨立國家宣稱仿效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走非資本主義道路。它們建立集中的中央計劃體製,製定經濟發展計劃;實行國有化政策,把外國資本甚至部分私人企業收歸國有,在重要經濟部門建立大規模國營企業;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土地改革,建立國營農場和合作農場,在部分農民中推行集體化。這些國家自稱"社會主義",實際上隻是采用某些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並不是真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由於實行的政策不符合本國國情,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一般都比較緩慢。7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都在調整政策,進行改革。
民族獨立國家的曆史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和實施的具體政策措施各有不同,情況比較複雜。一般地說,戰後以來,為了發展民族經濟,它們采取了以下一些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措施:
第一,取消帝國主義宗主國的殖民統治特權,收回海關和貨幣發行權,接管原殖民政府的財產、企業和公用事業,對外資占有或控製的土地、礦山、銀行和企業實行監督、限製和管理,直至收歸國有。
第二,國家製訂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發展國營經濟,並通過財政、稅收等措施,引導、促進私人資本的發展。
第三,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采取進口替代、出口替代;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或重點發展中、小型工業和農、礦產品加工工業等戰略方針,以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
第四,對外國資本實行不同程度的開放政策。有的國家規定各種優惠待遇,鼓勵外資投入;有的國家實行利用與限製外資政策。各國根據本國工業發展情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實用技術,以彌補技術落後的不足,加速經濟的發展。
第五,在農業方麵,一些國家實行了土地改革,對土地占有權規定最高限額,減輕地租負擔,緩和農村階級矛盾。很多國家在農村推行"綠色革命",如推廣優良品種,發展水利灌溉,使用化肥、農藥和農業機器。此外,政府還通過農村信貸和價格補貼政策,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六,積極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培養本國的科技、管理人才。
此外,民族獨立國家為了捍衛國家主權,促進民族經濟獨立自主的發展,在國際經濟領域裏展開了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鬥爭的範圍涉及資源、貿易、金融貨幣、海洋權、國際經濟結構、援助和債務等等問題。
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它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在60、70年代超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60-1973年,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6.3%,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4.9%。1973-1979年,民族獨立國家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5.2%,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隻有2.8%。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獨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它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的比重從1955年的20.8%上升為1980年的22.9%;工業生產總值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60年的7.1%上升為1980年的9.4%;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62年的20.6%上升為1982年的26.1%;製成品出口占世界製成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62年的4.1%上升為1982年的10.9%。
進入80年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從總體來說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出現這種局麵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存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使民族獨立國家處於不利的地位。其次從民族獨立國家本身來講,一是經濟基礎薄弱,經不起世界經濟動蕩的衝擊;二是在科學技術上的消化創新能力弱,在科學技術上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三是在資金、技術、外貿等方麵過於依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使發達國家能夠利用這種依賴關係轉嫁經濟危機;四是不少民族獨立國家政局動蕩,經濟建設缺少一個穩定的環境。
民族獨立國家的經濟雖然取得了不小成就,但絕大多數民族獨立國家至今仍是世界上比較甚至十分貧窮的國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有80%以上集中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舊的殖民經濟結構在不少國家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造。此外,還存在債務沉重、糧食不足和國際收支惡化等等困難。民族獨立國家隻有進一步團結起來,加強南南合作,爭取建立比較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實行改革開放,才能以較快速度發展民族經濟。
二、民族獨立國家的不平衡發展與類型
戰後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在經濟上不同程度地都有所發展。但由於各國間自然資源條件、社會政治條件和經濟技術條件的差異,以及各自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的不同,民族獨立國家間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實力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70年代,民族獨立國家中,有的國家年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10%,有的國家卻是負增長。80年代末,民族獨立國家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超過25000美元,最低的隻有100美元左右。經過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的發展,民族獨立國家逐步形成了以下幾種類型:
(一)石油輸出國
石油輸出國有比較豐富的石油資源,大量開采並出口石油,一般出口石油占本國出口商品出口總額的50%以上。當前這類國家約有20多個,其中13個參加了"石油輸出國組織"。1980年,發展中國家的石油產量和石油出口分別占世界石油總產量和世界石油出口總額的61%和87%。同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的石油儲藏量、原油日產量和原油日出口量分別占世界石油儲藏量、世界原油日產量和原油日出口量的67%、45%和74.8%。此後,隨著世界石油市場形勢的變化,到1983年該組織在世界石油生產與出口中的比重分別降為31.4%和46.6%。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後,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價和石油稅率,增加產油國的股權。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產油國采取了減產、禁運、收回原油標價權,提高油價及國有化等措施展開鬥爭,不僅保障了產油國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為武器沉重地打擊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促發了1973-1974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1973年石油鬥爭取得勝利後,大部分輸出石油的民族獨立國家達到全部或大部地收回了本國石油資源的主權,並且通過石油輸出國組織掌握了確定石油價格的權利。一些石油輸出國出口收入激增,從而在民族獨立國家中出現了一批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主要有:
(1)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82年國民生產總值達237.8億美元,人均23770美元,成為世界上人均產值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政府的社會保險法,保證每人每月最低收入為63美元,本國石油工人工資最高每人年平均約42000美元。全國實行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
(2)科威特,石油收入約占國內總收入的90%。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12億多美元,人均收入12640美元。科威特政府利用高額的石油收入發展國民經濟,實行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等高福利製度。
(3)沙特阿拉伯,以"石油王國"著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銷售量最多的國家之一。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231.51億噸,天然氣儲量為34885億立方米。1981年石油產量達4.9億噸,收入1032億美元。1983年以來,受石油價格下跌影響,產量和收入銳減,1985年產量為1.65億噸,收入340億美元。巨額的石油收入使沙特阿拉伯從傳統的落後的農業經濟迅速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轉變,到7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1531億美元,人均15310美元。
(4)卡塔爾,1971年宣布獨立,1977年對外國石油公司全部實行了國有化,1977-1981年,國家的石油收入從20億美元增加到53億美元。政府的財政收入95%以上來自石油。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9.2億美元,人均29000美元,成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
(5)巴林,1971年宣布獨立,1974年在巴林石油公司中參股60%,1978年宣布全部接管外國公司在巴林的股份。巴林出口收入80%左右來自石油。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7.7億美元,人均9159美元。
除上述海灣石油致富國外,東南亞的文萊也因輸出石油而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1982年文萊國內生產總值約45億美元,人均約22000美元,居東南亞國家之首。
石油輸出國的經濟特點是單一的石油出口型經濟,其工業發展大多以石油開采為中心,發展石油提煉、加工及石油化學工業,並促進其他有關部門的發展,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主的工業生產體係。由於石油是非再生性能源,儲量有限,近年來,一些石油輸出國已開始注意采取措施,保護能源,並根據本國條件,發展多樣化經濟。
(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少數民族獨立國家從60年代以來,工業生產有較大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國。按照聯合國工發組織確定的標準,這類國家1978年人均收入超過1100美元,製造業淨產值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20%以上。目前這種類型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大約有10個左右,最突出的有亞洲"四小龍",以及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國。
新加坡是一個麵積小、資源少的島國。1959年在英聯邦範圍內實行自治。1963年成為馬來西亞聯邦內的一個州。1965年8月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後,國內最迫切的問題是大量人口失業以及因轉口貿易衰退而造成的經濟不振。為了改變國家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單一經濟,逐步使殖民地型的經濟結構轉向獨立自主的民族經濟道路,新加坡著手進行經濟改革。60年代上半期,重點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以食品、紡織、印刷、木材加工等中小型企業為主,從而吸收了大批勞動力,緩解了失業問題,對發展本國工業,減少進口也起了積極作用。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後,麵對國內市場縮小的形勢,經濟建設的重點轉向發展煉油、電子電器等麵向出口的新興工業,執行以發展製造業為中心的工業政策。1979年,新加坡政府提出"第二次經濟革命",通過大幅度提高工資,促使低效率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發展,以實現經濟結構的現代化和多元化。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充分利用原有的商業、金融、海運等設施,繼續發展轉口貿易和旅遊業,為經濟建設積累外彙。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65年的9.7億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174.7億美元,增加了17倍,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800美元增為7420美元,增加了約8.3倍。1965-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10.2%、12.2%、3.1%和9.7%。新加坡已發展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多元化的國家,它的海運業、煉油業、金融業和船舶修造業均居世界前列。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麵積為15平方米。但進入80年代後,受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再加上國內工業結構調整不當,經濟增長率明顯放慢,甚至在1985年出現負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1980年為10.2%,1983年7.9%,1984年8.3%,1985負1.8%,1986年1.9%。1987年經濟全麵複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8%。到1990年,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353億多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1965美元。這一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8.3%。
韓國在50年代經濟發展緩慢。1960年韓國人民起義,推翻了李承晚傀儡政權。1961年樸正熙上台後,推行以"引進外資"和"出口主導"的經濟開發政策,並從1962年起實行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1962-1966年)主要是利用外資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7.7%。由於資源匱乏和國內市場狹小,就業機會增加不多,而且國際收支惡化。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1967-1976年),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經濟高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率分別為10.5%和11%。但是,由於片麵追求出口貿易的增加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導致經濟結構畸形發展,經濟嚴重依賴外資和國際市場。第四個五年計劃(1977-198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3%。第五個五年計劃(1982-1986年)改變了20年來實行的"高速增長"政策,實行穩定物價,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對外競爭能力的"穩定增長"政策。1987年起開始執行第六個五年計劃。至1990年,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分別由1962年的23億美元和87美元增加到2379億美元和5569美元,分別增長了100倍和60倍以上。產業結構也迅速向工業化結構發展。製造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3.4%上升到1985年的29.1%。在製造業內部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分別由1960年的71.4%和28.6%改變為1985年的47%和53%。
亞洲"四小龍"中的香港和台灣的經濟年平均增長率也居於世界前列。1960-1970年,香港為10%,台灣為9.6%,分別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1970-1980年,香港為10%,台灣為9.2%,分別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1986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香港為6330美元,台灣為3751美元。
戰後巴西進一步推行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1951-196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6.9%,工業增長在8%以上。但通貨膨脹率連年上升,國際收支不斷惡化,加上政治動蕩,從1962年起,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經濟衰退一直延續到1967年。1964年軍人接管政權後,采取抑製通貨膨脹,鼓勵利用外資,努力擴大出口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1968-197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10%以上,工業增長率超過11.5%,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有人稱之為"經濟奇跡"。1974-1980年,因受世界經濟危機和石油提價的衝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年均增長率仍達7.1%。1981-1983年出現經濟衰退,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10.6%。1984年經濟緩慢回升。巴西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36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020美元。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巴西從一個出口咖啡、棉花之類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逐步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
墨西哥是拉美另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國。戰後,執政的革命製度黨曆屆政府推行支持民族資本,鼓勵吸收外國資本,大力推進工業和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墨西哥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50年代為6.1%,60年代為7.1%,70年代為6.5%。1976-1981年,石油的產量和創彙量逐年激增。1980年,石油和天然氣的外彙收入接近110億美元。但在7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不景氣,發生外債支付危機。1982年公、私外債總額達824億美元,成為拉美地區的第二大債務國。同年爆發了嚴重的財政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率上升到60%,經濟增長率從連續四年保持8%以上驟降至-0.5%。此後,墨西哥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情況有所好轉。1989年國內生產總值2047.58億美元,居拉美第二位;同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44美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墨西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係。1950-1989年,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2%下降至7.7%,而工業則由27.3%上升至32.3%。
拉丁美洲在60-70年代步入經濟較發達國家行列的還有委內瑞拉、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等國。委內瑞拉是世界主要石油生產與輸出國。戰後40多年來,石油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委內瑞拉政府推行進口替代、經濟多樣化政策,製造業發展較快。1982年製造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同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94.9億美元,人均4360美元。阿根廷在50年代中期以後的20多年,社會、政治動蕩不安,軍人獨裁政府和民主選舉政府更迭頻繁,在對待工人福利、引進美資、發展石油工業等問題上政策反複更易,經濟發展受到不利影響。阿根廷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1950-1960年為3.4%,1960-1970年為4.2%,1970-1977年降為2.9%,1978年為3.5%,1979年躍升為7.1%,但在世界經濟危機衝擊下,1980年降為1.1%,1981年又進一步降為-5.9%。198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520美元。阿根廷的經濟結構因機器製造、化工、鋼鐵、石油和電力工業的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至70年代中期,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所占比重約為1/3。重工業產值大大超過輕工業產值,但汽車、化工等重要部門多為外資控製。烏拉圭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2.3億美元,人均3129美元。智利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41億美元,人均2100美元。
(三)原料生產國
原料生產國在民族獨立國家中占大多數。它們主要生產除石油以外的各種農礦原料,並依靠這些原料及其初步加工產品的出口為國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國內生產總的部門構成中,農業和采礦業占36%以上,在出口貿易中,原料及其他初級產品約占70%以上。由於發達國家壓低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價格,提高工業製品價格,使原料生產國在世界經濟中處於不利地位。大多數原料生產國1982年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500美元以下,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或低收入國家。自70年代以來,原料生產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低於石油輸出國和新興工業國,而高於西方發達國家。1970-1982年,下中等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5.3%,低收入國家為3.4%,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年均增長率2.8%。但按人口平均的年均增長率,1960-1982年,下中等收入國家隻有3.2%,低收入國家隻有1.1%,均低於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一些原料生產國采取進口替代或鼓勵出口的發展戰略,努力發展民族工業,製造業有較大的發展。
(四)最不發達國家
最不發達國家是民族獨立國家中經濟發展最落後的一部分國家,大都是低收入的原料生產國。1971年聯合國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00美元(1981年改為低於250美元)、國民生產總值中製造業所占比例低於10%及成人識字率低於20%三條標準,確定26個國家為最不發達國家。1981年最不發達國家數增加到39個,1990年又增加到42個。它們是亞洲8國:緬甸、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老撾、阿富汗、馬爾代夫、也門;非洲29國: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佛得角、中非、乍得、科摩羅、吉布提、赤道幾內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萊索托、馬拉維、馬裏、毛裏塔尼亞、莫桑比克、尼日爾、盧旺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索馬裏、蘇丹、多哥、烏幹達、坦桑尼亞、利比裏亞;拉丁美洲1國:海地;大洋洲4國:西薩摩亞、瓦努阿圖、圖瓦盧、基裏巴斯。到1992年,最不發達國家數目又增加到46個。
據聯合國統計,這些最不發達國家人均壽命僅47歲,嬰兒死亡率為32%,而在發達國家中,人均壽命為73歲,嬰兒死亡率為18%。最不發達國家總人口約4.2億,占全球人口8%,而生產總值僅占全球的0.7%,出口總產值占0.4%。1988年,這些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共為898.87億美元,人均205美元。1987年,這些國家債務總額達654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0%;年債務償還額達34億美元,占其出口收入的27%。
三、印度經濟的發展
1947年印度獨立時的國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主要經濟命脈都操縱在英國壟斷資本手中。"印巴分治"打亂了社會經濟的正常聯係,教派衝突又給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為了盡快結束動亂,取得經濟上的獨立,尼赫魯政府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來加強和完善國家體製,統一國內市場,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50年代初開始進行土地改革,廢除柴明達爾製度,取締了大地主的包稅特權。到50年代中期,全國約有38%的土地取消了柴明達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1951-1956年,尼赫魯政府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在此期間,對"印巴分治"所造成的經濟失調進行了調整,修複了各種基礎設施。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3.6%,工業生產增長了25.2%,農業生產增長了22.2%。印度經濟恢複時期結束。
1955年初,尼赫魯提出把印度建成"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目標。他解釋他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正統實踐之間的中間道路"。尼赫魯社會主義的經濟實質是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他提出的發展戰略,是在"混合經濟"模式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實現工業化,形成印度完整的工業體係。在1956-1966年的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執行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並列發展的政策,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工業生產指數從1956年的136(1951年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2。但是這一時期忽視了農業的發展,致使農業生產停滯不前,每隔兩三年出現一次減產。頻繁的糧荒和通貨膨脹影響了政局的穩定。
1966年英·甘地接任總理後,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把發展農業放在首位,在農村開展以推廣高產品種和改進農業技術為中心的"綠色革命",同時對外國私人投資進一步提供機會,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更多地依賴市場經濟以及實行盧比貶值等。為此實行了三年年度計劃(1966年4月-1969年3月),對經濟進行了初步調整。第四、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1969-1979年)繼續實行重點發展農業、對外有限開放的經濟政策,並放寬了對私營企業的限製。第五個五年計劃還加強了能源建設。第六個五年計劃強調消滅貧困。1984年拉吉夫·甘地接任總理後,強調吸收外國先進技術,放寬進口,鼓勵私營企業發展,提高公營企業的經濟效益。至1990年,印度已經實施了7個五年計劃建設。
經過40多年的努力,印度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按1970/1971年度價格,從1950/19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上升到1975/1976年度的4259億盧比,在25年的時間裏增長了1.4倍。至1988/1989年度,印度國民生產總值達18614.3億盧比(按1980/1981年度不變價格計算),居世界第十二位。獨立初,印度工業基礎薄弱,技術水平落後,部門結構畸形,主要工業部門是輕紡工業。經過40年的發展,印度已建立起一個包括原子能、電子、精密儀器、冶金、機械、飛機、船舶、石油、化工、建材、電力、輕紡等工業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國營和私營企業產值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30%和60%。印度工業總產值居發展中國家第四位。從1950/1951年度到1980/1981年度印度農業生產總指數(1966/1967年度到1969/1970年度三個年度的平均數為100)從58.5增至135.2,增加了1.31倍。進入80年代後,印度的農業生產又有新發展。1989/1990年度糧食總產量達1.765億噸,為獨立初期5000多萬噸的3.5倍左右。農業已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農業總產值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獨立以來,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發展速度比較緩慢。1950-1980年,印度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從2%下降到1.4%;在第三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從10%下降到5.4%。同期印度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從1.2%下降到0.7%,在第三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從12%下降到3%;在世界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從11%下降到9%;在第三世界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從25%下降到17%。1990年印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隻有340美元,仍屬低收入國家。
第二章 民族獨立國的政治生活
一、印尼"九·三○"事件和伊朗"伊斯蘭革命"
1950年印尼共和國成立後,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左中右三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使國內政局動蕩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印尼發生了多起地方武裝叛亂。在反對地方武裝叛亂的鬥爭中,印尼共產黨隊伍迅速壯大。黨員人數由1951年的近萬人,發展到1963年的200多萬人。蘇加諾總統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製權,於1959年7月宣布恢複1945年憲法,實行總統內閣製,提出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的主張(簡稱"納沙貢"),宣布解散支持地方武裝叛亂的馬斯友美黨和社會黨,實行"有領導的民主"和"有領導的經濟"。1963年5月1日,收複了西伊裏安,實現了印尼國家的統一。
麵對這種形勢,以納蘇蒂安、蘇哈托為首的軍人集團於1965年9月底組織了"將領委員會",準備在10月5日(建軍節)以前發動推翻蘇加諾政權的政變,消滅印尼共產黨和工農運動。為了捍衛蘇加諾政權,以蘇加諾總統的警衛部隊查克拉比拉瓦營營長翁東中校為首的陸軍內部的愛國力量,在9月30日發動了反對"將領委員會"政變的運動。10月1日,蘇哈托-納蘇蒂安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奪取了國家權力。軍人集團控製政局後,挾持蘇加諾,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幾十萬人頭落地,100多萬人被投入監獄。1966年3月蘇哈托宣布代行總統職權,翌年2月任代理總統,1968年3月正式就任總統,此後多次連選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