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下海的商人一下子發了,趕緊跑到魯國,拿出定金來拚命預訂各戶的魯縞。這下整個魯國都瘋狂了,家家戶戶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女歎息,惟聞機杼聲——都是錢呐。
魯莊公覺得自己放管仲回去的價值終於體現了。
魚兒都上鉤了,正好該收網了。管仲收網了,他讓小白一夜之間換上齊絺,於是齊國人紛紛表示魯縞已經不符合潮流,表示布是故鄉親啊!
魯縞是魯國生產一種細白的絹布,以薄聞名。有一句成語“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如今強弩都不穿魯縞了,魯國邊境的魯縞一下滯銷了,這玩意產量太大,又不能轉內銷,也就是一夜之間,原先下了定金的商人幾乎都跑了,隻留下魯國民眾家家堆著魯縞發愁。
魯縞拿過去是要賣錢的,賣了錢需要買糧食,如今魯國裏麵都沒人耕田了,那糧食從哪裏來,沒有糧食豈不要餓死了!就在這種擔憂之中,魯國糧價一下子攀升到了極點,又沒有齊國的準平策略,儲備糧也不夠,魯國頓時處處流離失所,逃入齊國的人很多。
這下再也扛不住了,十個曹劌也不行啊!
這就是管仲的製勝武器——糧食。
說起來魯縞屬於消費品,糧食屬於必需品,消費品可以不用,必需品那是必不可缺的(可以試試)。
當然,商人在當時也是管仲的犧牲品,他們為了利益奔走,結果虧了本,估計能從管仲手裏賺到錢的隻有呂不韋和範蠡了!
“夷吾用於齊,則魯危矣。”
施伯這一句話終於應驗。但是麵對齊國設套,竟然沒有魯國人醒悟,說起來也隻怪管仲玩的太高端。要知道,這場經濟戰在兩千年後看來都適合當教材,何況當初。大家都在奴隸社會,頂多明白供需決定價格,你管仲玩這套,太欺負人了吧!
此役過後,魯國表示願當小弟——會盟尊齊(前678年十二月,齊魯宋衛陳鄭許滑滕:幽之會),並且心服口服(真心傷不起啊),參加了此後每次齊國發起的會盟。
應該說這一戰,讓小白徹底相信了管仲,他開始意識到管仲正是那個能帶領自己走上人生巔峰的人,將所有的權利都交給了他。
管仲決定將這套戰術進行到底,下一個倒黴的是楚國。
管仲派人拿了二千萬錢(數量是虛詞,肯定偏高,不過這肯定跟管仲鑄刀幣有關)去楚國大肆搜購去楚國買鹿。
楚文王聽說後開心(不知死活),大言不慚的表示楚國多的是鹿。管仲經過魯國一戰之後,還玩了個新花樣,讓大臣隰(xi)朋悄悄地在楚國收購並囤積糧食(釜底抽薪)。
楚國靠賣活鹿賺的錢,比往常多了五倍;齊國收購囤積的餘糧,也比往常多了五倍。楚國也因此卻誤了農時(都去抓鹿去了)。管仲收網,下令封閉與楚國的邊境。結果楚國的米價瘋漲,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多達本國人口的十分之四(不寒而栗)。楚國元氣大傷,三年後向齊國屈服——尊齊。
我查了下,楚文王之所以叫文王,是因為經天緯地曰文,表示無語。
應該說,管仲的戰術也在一點點完善。此次還專門跑到楚國收購糧食,可謂是雙管齊下。也證明,越往後麵,被坑的越慘。
管仲下一把屠刀亮給衡山國。
衡山國在齊國和魯國之間,是小國,但是小國有小國的特色——盛產兵器。
此時管仲的鬥爭藝術已經爐火純青,小白說想要打(注意這個詞)衡山國,管仲說沒問題,就派人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於是衡山國百姓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似曾相識)。又派隰朋去趙國,隰朋在趙國派人用15的價錢買入糧食,馬上又50的價錢賣給自己,表示國內缺糧,要運回國(營銷手段)。各國的商人得知,紛紛拉著糧食去齊國賣(好熟悉),包括衡山國的其它國家百姓都運糧賣給齊國。
然後就在夏收前,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圖窮匕見)。
齊國出兵,管仲的胃口已經不僅僅是打服了。此時衡山國已經無糧可用,兵器也差不多賣光了,又不能在別國買到糧食,魯國(齊國小弟)攻占衡山國的南部,齊國攻占衡山國的北部,衡山國隻得奉國降齊。
衡山國,傳承自周武王分封,享國三百多年,最後被齊吞並,司馬遷書中都未有提及。衡山國為人所知,隻因管仲《管子》一書,將此事敘述出來。
說到底,管仲隻有兩套策略,抬高奢侈品的物價,購入糧食。但是這兩板斧橫行天下,說到底還是見識高人一等(別人聽都沒聽過)。儒家推行三條政策,重農,減賦,克己複禮。重農的來源,正緣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