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
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情人節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裏抽簽,盒子裏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愛意。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第二種說法是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將其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在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配對,最終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第三種說法是,情人節是為了紀念修士瓦倫丁。大約在公元3世紀,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克勞多斯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範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都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在暴君的國都裏,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瓦倫丁。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被拆散,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他派士兵把瓦倫丁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那一天正好是2月14日。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鬥爭的人,將2月14日作為一個節日,也就是情人節。
小知識
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還有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慶祝這些節日。
第一個是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有些人把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或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在漢代,慶祝七夕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隻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
第二個是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在唐代古詩中就有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宋代朱淑真(一說為歐陽修所作)的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是印證其為情人節的說法。
第三個就是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現在在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流行的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更符合情人節的內容。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的文化中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