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緊戰爭準備,策劃鎮壓革命

(一)裁遣革命軍,擴充北洋軍

以武力消滅資產階級革命力量,實現專製獨裁統治,是袁世凱的既定方針。以欺騙手段削弱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則是袁世凱進行戰爭準備的第一步。

從武昌起義到民國建立,全國陸軍總數約九十八萬六千四百餘人。這些軍隊,分別以南京臨時政府統轄的南方革命軍和袁世凱的北洋軍為中心,形成革命與反革命兩大軍事陣營。南方革命軍共有陸軍八十個師團,約四十五萬人。僅江蘇一省就集結了二十多個師,約十五萬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後,黃興以南京留守名義主持留守府,統轄南方各軍。革命軍控製的南方各省,地形複雜,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商業發達,有比較優越的地理和物質條件。袁世凱的嫡係部隊有北洋新軍第一至第六師和第二十師,禁衛軍一個師和一個混成旅,總數約十一萬四千人。北洋軍主要駐紮於冀、魯、豫三省,其勢力延伸到長江以北各個地區。這些地區除山東外,多為貧瘠之地,農業產量較低,工商業不夠發達。因此,北洋軍缺少堅實的經濟基礎。

靠反動軍事力量起家的袁世凱,深深懂得軍權的重要性。在他就職之初,首先頒布"訓勉軍人令",提出"軍人對於本大總統,有服從之義務";接著,袁又借口"南方軍隊驟增,糜餉過巨"而"倡議裁兵",同時對駐寧十幾萬軍隊扣餉不撥,並散布南京留守府"擁兵自衛"、"勢同樹敵"的輿論,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迫其撤守、裁軍。革命黨人看不清袁世凱的險惡用心,認識不到兵權對革命的利害關係,客觀上也遇到了軍餉匱竭的困難。黃興等為使"南北嫌疑盡泯",達到"行政統一,民國基礎自趨鞏固",立即對革命軍進行裁撤。駐寧軍隊按照"客軍各回原省,留寧之軍汰弱留強"的原則,先後解散了十餘萬人。南京留守府也於1912年6月14日主動撤銷。在江蘇的影響下,南方各省紛紛效法。如湖南原有五個師兩個旅,縮編為五十三個守備營和一個混成旅;湖北原有八個師兩個混成旅,先後裁減五個師;江西也裁減八個團以上。到討袁戰爭爆發時,由革命黨人控製的軍隊僅剩十餘萬人。其中,江西有兩個師一個混成旅,江蘇有四個師兩個混成旅,安徽有一個師,湖南有一個混成旅,廣東有兩個師一個旅,福建、四川各有一個師。

此外,袁世凱還施展種種伎倆,拉攏收買南方革命軍的軍官,破壞南方革命軍的團結,並製造借口,槍殺革命軍將領,排斥革命黨人,使革命勢力受到削弱。

與此相反,袁世凱所控製的武裝,非但沒有減少一兵一卒,反而大大膨脹起來。在此期間,除繼續加強北洋陸軍七個師和中央禁衛軍一個師外,袁又命馮國璋將原直隸陸軍第一標擴編為混成旅,以劉詢為旅長;把為鎮壓武昌起義而招募的備補軍五路(每路五營)改為拱衛軍,另增募備補軍五路(1913年2月改編為護軍,直隸中央);將原駐奉天的陸軍第二混成協改編為陸軍第二混成旅;令倪嗣衝在皖北編練新軍二十餘營;另增編騎兵第二旅和陸軍混成第一團,直屬陸軍部。這樣,到1913年初,僅北洋軍和直、豫、魯三省軍隊,就已達二十二萬一千四百餘人,總數遠遠超過南方革命軍,改變了武昌起義後南多北少的兵力對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