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通過“浴神”(淨化意識),輔佐以“無”的意識功能態(弗始)後,能使人體細胞和潛能細胞得到慈母般的哺育和關懷呢?這要從“情”字的意義說起。
1993年10月,在湖北荊門市郭店村的一座楚國貴族墓葬中發現804枚竹簡。經學者研究後認為,“情”受到古人很大重視,表示對“情”要重新認識。可見“情”的古義遠遠超出後人的認識範圍。
那麼,“情”究為何物?
原來氣功修煉者進入到“無”的意識功能態時,體內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方麵是自然界的特殊營養素從體表穴位源源地攝入體內,並轉化為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轉換(有,無之相生也)。另一方麵是思想意識領域一事不留,一塵不染,額前呈現潔淨清明的功景(心善潚)。當上述兩種情況得到充分發揮時,練功者會朦朧地感受到全身內外如同被包裹和沉浸在昏淡縕的功能態勢之中。這種功能態勢就叫做“情”。
我們可以從漢語學的層麵考察“情”的涵義。《說文》雲:“情,人之陰氣有欲者。”
“人之陰氣”指氣功修煉者的體內出現昏淡絪縕的功能態勢。《說文》雲:“陰,闇也。”闇是“暗”的異體字,引申為昏淡;“氣,雲氣也。”雲氣縕彌漫,表示體內的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轉換盈滿豐盛,正在位移、運行和能量類型的轉換;“有欲者”指具有實現氣功理想的練功者。綜上所述,“情”的意思是,具有實現氣功理想的修煉者的體內出現昏淡縕的功能態勢。這就叫做“情”。
在“情”的功能態勢下,體內的特殊能量和功能轉換在位移,在流動,在變化。它們沿著經絡、子絡、孫絡……流向組織,流向人體最細微的結構單位細胞。功能轉換所到之處,人體和潛能開始發生變化,呈現出生命興旺發達的氣象。這種可喜的氣象,老子謂之“萬物旁作”。“萬物”就是先天潛能;“旁作”就是蓬勃興起。人體組織細胞和潛能細胞,在“情”的功能態勢下,細胞生命力就興旺發達起來,出現生機蓬勃興起的“萬物旁作”的生命現象。
“情”是衡量練功者是否進入“無”的意識功能態(浴神、弗始)的標尺。就是說,出現“情”的功能態勢,才算真正進入到了“無”的意識功能態。其時的練功者,如同沉浸和包裹在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轉換的包圍之中。隨著曳引做功,一陣接一陣的特殊能量的集散,有節律地進行著。腹腔出現負壓時,自然界的特殊營養素源源地攝入體內,並在腹部集合。腹腔的負壓消失時,集合在腹部的能量向四麵八方發射出去,形成廣泛的特殊能量的位移和功能轉換,從而使全身的機體組織,全身的細胞,都得到了上佳的營養和規範。所以,老子在道經第23章還指出:“守情表也”。什麼叫做“表”?“表”本義指穿在身體外層的衣服。古人雲:若出不可單,則必加“上衣”也。“上衣”就是外衣。老子將這層意思應用於氣功科學領域,比喻練功者沉浸在“情”的功能態勢的時候,等於人穿上外衣,全身嚴嚴實實地被特殊能量和功能轉換所包圍,如同沉浸在能量的海洋之中。故曰:“守情,表也”。當這種有利於生命升華的功能態勢出現時,說明練功者進入到了最佳的時刻,就能使人健康長壽和開發潛能。
曆史上有些文士學者,對“情”望文生義,導致脫離“情”的本義,陷入認識上的誤區。
“情,人之陰氣有欲者”。這一簽注曾經難煞了古今多少不諳氣功奧妙的學者文士。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謂情,非製度不節。”將“情”視作個人欲念,想用製度管束它。如此解釋與“人之陰氣”根本毫無關連。《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將“情”視作感情。但稍作分析便知不妥。人的“七情”應區分陰陽。“喜”、“怒”、“愛”為陽,“哀”、“懼”、“惡”、“欲”為陰。故人之“七情”,決非“人之陰氣”所能概括。可見,“情”的功能態勢是氣功態下出現的、能導致生命升華的功態功境,不可采取以今釋古的錯誤方式,按今義對“情”作出有失偏頗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