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生命升華,獲得罕世的高壽,老子創設了一係列精妙獨到的理法,用來改造自身的體質,茲將老子在他親著修道經驗總結道經篇中,關於長壽方麵的精彩論述,擇要記述和闡釋如下。
1、聲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道經篇第4章)。
“聲人”,老子自創的專用名詞。“聲”在本文指特異信息。“聲人”指正在開發或已初步開發出人體特異功能的修煉者。後世其他傳抄本不明文意,將《道經》中全部十個“聲人”都改為“聖人”,造成後世對本文的嚴重曲解。“居”,《說文》:“居,蹲也。”俗居從足。
從足的“踞”就是坐。《史記·高祖本紀》:“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本文的“居”,意為坐,引申為坐善。“無爲”,是兩個單音節詞。“無”指“無”的意識功能態,“爲”指坐善修煉。“無爲”的意思是:“無”的意識功能態的坐善修煉。後世道家氣功所謂的“無爲法和有爲法”,在老子氣功學中是不存在的。“不言之教”,《說文》: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坐善是單獨個體的清修行為。獨坐善房默默潛修,故稱“不言之教”。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坐善修煉“無”的意識功能態,施行默默的獨坐潛修。
本句段闡明何謂坐善?怎樣坐善?所謂坐善就是“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體而言,坐善者應獨處善房,用盤坐或端坐,雙目垂簾,舌舐上顎,雙手置於腿部上麵或采用抱球、對穴等手印,一坐就是數十分鍾或若幹小時,不明內情的人,可能覺得這種行為看上去傻乎乎的,好像在平白無故地浪費寶貴的光陰,其實這是人類最高級的修煉,因為這是在修煉生命,修煉意識,修練功能,修煉大腦。
坐善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屬高級功夫的修煉範疇。坐善的調形姿態就是“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坐善時,身心處於極度寬鬆的狀態,人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非常頻繁,所以環境宜清靜,空氣要新鮮。練功時,宜個人清修,避免外界的幹擾,所以一般不宜搞集體練功。
2、天下皆知善(道經篇第2章)。
“天下”,老子氣功學“天”指人體巔頂,“下”指腹底。本章喻指整個人體。“皆”,《小爾雅》:“皆,同也。”引申為偕同。“知”,《說文》:“知,詞也”;“詞,意內而言外也”。本義用語言表達內心思想。引申為日常的知覺感覺等。老子將這一意義拓展應用於人體生命科學,指大腦意識層高功能。“善”,《說文解字注》:“美與善同意。”羊大則美。大羊肉可食,乳可飲,均為上佳的營養品,在本文稱作“美”。引申為特殊營養素。善從美從口,這一意義應用於氣功與人體生命科學,表示特殊營養素(美)攝入體內後轉化為特殊營養(善)。所以,整句的意思是:整個人體偕同大腦意識層高功能都需要特殊營養。
道經首章是全文的總概括和總說明,道經第2章才是全文議論的開始。老子把氣功修煉視作一門營養和規範人體的學問,所以文章以“天下皆知美”起始。
老子在“總結”起首的頭句話,就將修煉氣功的主導思想告訴了讀者。改造人體和開發潛能,兩者應同時並舉,都要以特殊營養素作為物質保證,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
氣功修煉者要想開發潛能和健康長壽,沒有物質條件不行,沒有特殊營養素也不行,這就是唯物主義者老子講氣功與其他門派之間的本質區別。
特殊營養素進入體內後轉化為特殊能量,並發生功能轉換,所以它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保證。這種能量保證有利於體質的規範和改造。老子在道經第15章指出:“槫氣致柔”。茲詮釋如下:
古代楚人謂圓為槫。老子是楚人,以“槫”謂圓。《說文》雲:“圓,圜全也。”“圜”本指無始無終的天體。“全”是完好的意思。本章的“槫”表示循環無窮,引申為永不枯竭。“氣”本義指君主贈送給諸侯的飼料和糧食,故從米。後擴展到贈送牲畜。這一意義應用於氣功和人體生命科學,指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特殊營養素。所以“槫氣”的意思是:大自然將永不枯竭的特殊營養素饋贈給坐善修煉者。什麼叫“致柔”?“柔”,指人的體質發生了柔和細微的變化。所以,整句的意思是:自然界把永不枯竭的特殊營養素贈送給坐善修煉者,導致人的體質發生柔和細微的變化和改造。
老子在這裏提出了一個有關長壽的嶄新理念。要改造人的體質,必須通過穴位攝取特殊營養素。這種特殊營養素就是自然界清新的空氣,所以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殊營養素進入體內後轉化為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轉換,所以特殊營養素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物質保證,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保證。
3、浴神,不死。是胃玄牝(道經篇第10章)。
“浴神”,淨化意識。“不死”,活動的意思。“玄”,按古漢字因形求義的特點,喻指隱藏在人體深處的先天潛能。詳見道經首章。“牝”,本指雌牛,引申為慈母、哺養。所以,本句話的意思是:淨化意識,生理功能就會變得活躍起來。這就叫做:埋藏在人體深處的人體細胞和潛能細胞得到了慈母般的哺養。
本句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生命奧秘,即:淨化意識能夠反作用於人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功能進一步活躍起來。老子把意識對人體的反作用稱作“玄牝”。並以“天地之根”說明“淨化意識”是開發大腦意識層高功能的根本。
生理功能是機體的生命活動和體內各器官的機能,它是物質性的。意識是大腦的產物,它是精神性的。所以意識與生理功能是一對矛盾,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互根互用。
意識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反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老子在人類曆史上最先提出“浴神不死”這一充滿哲理的科學論斷,並將它應用於氣功和長壽的實踐,成為中國古代人體生命科學的重要理論組成部分。
“浴神不死”的提出,標誌著古老的中華氣功已經與人體生命科學有機地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意識產生於人腦的生理功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即在“無”的意識功能態下),意識反轉過來,成為推動生理功能進一步運動發展的基本要素。
老子認為,在淨化意識的條件下,攝入體內的特殊營養素、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轉換,能使人體組織細胞和潛能細胞得到充足的營養和規範,這是治理人體和潛能的根本。
4、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道經篇第11章)。
“天地”,在本章指廣義的天地,即自然界的天和地。“不自生”,《說文解字注》:“自,本義鼻。其引申義為己。”本章是引申之義,指個人主觀意誌。“不自生”意為不是憑個人主觀意誌生成的。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天地是長久的。天地之所以能夠長而且久。因為它們不是憑主觀意誌產生的,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
老子通過對人體生命奧的深入探索和氣功修煉的長期實踐,發現了長壽與開發潛能的秘密。他從“天長地久”中抽象出重要的自然法則。這個重要的自然法則,就是“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將它應用於氣功與人體生命科學,引申為“自然生成”的最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