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986年12月引前蘇聯新聞社報導:人們每日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不能少於機體所消耗的蛋白質的數,但使科學家感到驚奇的是,新幾內亞的巴亞人食物中的蛋白質隻有20~30克,而機體消耗的則比這多50%,因而科學家確認其不足部分是從空氣中攝取的。因為空氣中含有78.07%的氮,而氮是蛋白質的主要成分;人體胃中的固氮細菌能把空氣中的氮固定下來,使氮氣變成硝酸鹽,然後再形成蛋白質。這是因為,隻有當氮氣被“固定”住了,就是當大氣中的氮氣與氧氣或水中的氡元素結合成一種可溶性的含氮化合物之後,它才可能被生物吸收,成為人體營養重要來源之一。
若幹年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生物學家舒夫曼教授認為,人類應該學會吸取“空氣”生存,以避免人體攝入過多的熱量。並指出所謂空氣實際上是一種按一定比例結構調配好的,包括有各種人體必須的元素和營養成分的懸浮微粒,即懸浮氣體。清新空氣裏麵含有豐富的陰離子,對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好處。
人類怎樣才能學會吸取“空氣”而生存呢?學習老子科學氣氣功,實施氣功辟穀,就能使舒夫曼教授的理想變成現實。
上述近代的科學報導,與公元前六世紀老子所說的“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的空氣營養學說的理念,可謂不謀而合。這充分說明,古老的東方文化與西方的科學思想存在著內在的聯係,兩者有相通之處。這種聯係可以促進東西方科學文化的密切交流和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