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人體特異潛能與生俱來(1 / 2)

人體內是否存在著特異功能?人體特異功能怎樣才能被開發出來?這是古今中外長期爭論不休的世界性生命課題。中國春秋時代的聖哲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氣功的實踐和對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入探索,對這一重大生命課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提出了開發人體特異功能的一整套完備的功理功法。

老子認為,人體特異潛能是先天就有的,但“身在閨房人未識”,它們得不到關愛,得不到幫助,好像受著烈日暴曬和置放在俎板上的魚肉,深受痛苦的煎熬。它們秉性細微柔弱,所以曆世不久,就將在悲慘的命運中告別人間,悄然遺失……

“先,後之相隋也”

老子指出,人體特異潛能是與生俱來的。他在親著“總結”道經第3章曰:“先,後之相隋也”。茲詮釋如下:

“先”指先天;“後”指後天;“隋”本義裂肉。裂就是廢,引申為廢肉。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人體特異潛能,是在後天變成裂肉而被廢棄的。

為什麼說“先”指先天,“後”指後天?聯係上文就能明白。上文指出:“難(讀作堇),易之相刑也”。意思是容易遺失的短尾鳥(先天潛能的代詞)是特殊的陰陽變化使之“剝離(刑)”的。這句話說明,特殊陰陽變化的發生和存在,是先天潛能從特異潛能組織中“剝離”出來的條件。如果沒有特殊的陰陽變化,先天潛能就會在後天變成裂肉而被廢棄。

人體內存在著無窮的潛能。這一理念來自老子親身的實踐。他在練功實錄的詩歌中說道:“光明圓滿的一天終於來到了,大腦意識層的高功能前來朝見它的主人呀!”、“眾多的潛能都吃得酒足飯飽,唯有我離開人群,獨自潛修在善房之中”……這首敘事詩篇詳細記錄了老子親身參與開發大腦意識層的高功能的過程和感受,在氣功史和人體生命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不朽篇章。

先天潛能的遺傳力極為薄弱,所以要倚仗氣功修煉去哺育它、開發它。否則就會在後天逐漸毀敗而消失。由於先天潛能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所以未能獲得人們的認識和幫助,以致日漸衰敗,變成了“裂肉”。

清段玉裁注雲:裂肉為屍所祭之餘也。古人也講衛生,“屍所祭之餘”的肉,上麵可能沾上大量細菌或日久腐敗,人若食之,就會生病,所以要將它當作廢物處理,引申為廢棄。這種“裂肉”若能及時獲得氣功修煉的哺育、幫助,在氣功引發的人體特殊物理變化和特殊化學變化下,經過長期的作用,就能變廢為寶,開發出人體特異功能。

“身在閨房人未識”

老子在氣功與人體生命科學的實踐和研究中,發覺先天潛能是人體內最細微的基本結構單位。所以他用“玄”來表達他對先天潛能的認識。

《說文》雲:“玄,幽遠也。幽而入覆之也。”這一意義應用於古代人體生命科學,所謂“幽而入覆之也”。《說文》:“幽,隱也。從山從幺。”指極微細的東西埋藏在人體深處。“入,內也。”在裏麵、在體內。“覆,一曰蓋也。”把這極微細的東西上上下下嚴密覆蓋住。綜上所述,“玄”指有一種極細微的東西被某種體內物質緊密地包裹著,隱藏在人體的深處。這種隱藏在人體深處的極細微的東西,就是先天潛能及其潛能組織。

人體特異潛能具有隱蔽性的特征。它雖然與生俱來,但是人們看不見它,不知有它的存在,真所謂是“身在閨房人未識”。於是問題就接踵而來。人們不認識它,連主人也不了解它,他得不到任何關愛和幫助,就像草木得不到陽光雨露,很快就會凋謝,逐漸地悄悄逝去。老子將先天潛能的悲慘處境稱作“昔”。他在“總結”第4章指出:“萬物昔而弗始也”。茲詮釋如下:

“萬物”是先天特異潛能的代詞,因其品種數量甚多,故稱萬物。《說文》:“昔,幹肉也,從殘肉。曰以晞之。與俎同意。”“晞”是太陽曬。“俎”是宰魚割肉的砧板。每日太陽曬和放在砧板上宰割,對生命體而言,那是最最痛苦不堪的事情。本章以“昔”比喻先天潛能在後天受到痛苦的煎熬;“弗始”就是輔佐以“無”的意識功能態。“弗”本義弼,意為輔佐。“始”是元始時代的簡稱,指氣功修煉時克隆元始時代的外貌形態特征。所以整句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