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認為,在超常功能態下,人體特異潛能會像植物般茁壯成長,從一顆顆幼嫩的小苗,長成高大的桑樹,結成累累的桑葚。老子還以動物的成長比喻人體特異功能,“犬變狗”就是一個生動的事例。老子將被禁錮在人體深處的先天潛能比作“小犬”,將脫出牢籠走向自由,走向光明的特異功能比作“狗”,說明氣功修煉可以使“犬”變“狗”。當特異功能升登出達人體後,就以“熊”、“虎”和“龍”,形容它們是出類拔萃的、神通廣大的“功能之王”。
老子用許多比喻、隱喻,維妙維肖地描摹特異潛能的存在、成長、成熟、結成正果,以及升登出達人體的全過程。
老子用植物的生長比喻特異潛能的成長
1、老子對幼嫩期的特異潛能以“才”稱呼之,表示枝葉將生。
老子在他的練功實錄中指出:“其未央才”。
“未”是枝葉重疊,果實已成;“央”表示生命的升華發生在身體的深處;“才”是草木初發新芽,將生枝葉。所以整句的意思是:
這“枝葉茂盛”的潛能組織,在體內萌發新芽,將生枝葉。
2、老子以“苛(小草)”比喻先天潛能,表示由“才(幼嫩期)”成長為小草。
他在“總結”道經第18章指出:“苛胃龍辱若驚”。
《說文》:“苛。小草也”。“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本文以“龍”的靈異通變,神通廣大,比喻大腦意識層高功能的技能特長。“辱”,辱沒。本文指辱沒私心雜念。《說文》:“若,擇菜也。”引申為分離。在本文指特異功能從潛能組織“分離”而出。所以整句的意思是:
“小草”就是神通廣大的“龍”從“辱沒”轉變為“分離”,令人驚奇。
3、先天潛能組織從小草長成大樹稱作“未”,表示潛能組織枝葉茂盛,果實已成。
“總結”道經第26章指出:“以爲文未足”。
“爲”,坐善修煉。“文”,《說文解字注》:“文,錯畫也。錯畫者,交錯之畫也。”這一意義應用於氣功科學,指氣功態下的特殊陰陽變化。“未”,《說文解字注》:“未,味也。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象木重枝葉也。”本義樹木枝葉重疊,果實已成。這一意義應用於人體生命科學,指潛能組織“枝葉茂盛,結成果實”。“足”,人足之稱,引申為支柱。所以,整句的意思是:
依靠坐善修煉促進人體內的特殊陰陽變化,這是人體潛能“枝葉茂盛,結成果實”的支柱。
4、從大樹長成桑葚累累的“高大的桑樹”稱作“蛉”。
“總結”道經第30章指出:“自蛉者不長”。
“自”,本義鼻,原指人的肺鼻呼吸。本文假借指穴位體呼吸。“蛉”,《說文》:“蛉,蜻蛉也。一名桑桹。”“桑,蠶所食葉木”、“桹,高木也”。本文的“蛉”意為高大的桑樹,表示先天潛能組織成長壯大為“桑葚累累的大桑樹”。“不”,語助無義。“長”,大腦意識層高功能的高遠、長久、有變化的基本技能特長。詳見本文目錄三。所以整句的意思是:
從穴位體呼吸到潛能組織成長壯大為桑葚累累的“高大的桑樹”,大腦意識層高功能高遠,長久,有變化。
5、先天潛能功德圓滿,瓜熟蒂落。
老子在“總結”道經第18章指出:“貴大梡若身”。
“梡”本義指在完整樹木中析分木薪。本章以“梡(完木)”比喻潛能組織,以“木薪”比喻從潛能組織中析分出來的特異功能;“若”,柬選,引申為分離。所以整句的意思是:
可貴的是神通廣大的、從潛能組織中析分出來的人體特異功能,從體內分離而出。
6、以“楮”比喻從完木中析分出來的“木薪(特異功能的比喻詞)”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老子在“總結”道經篇第40章指出:“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
“聲人”,氣功修煉者的代詞;本章的“去”,意為分離,又指行為的趨向。聲人的行為應該趨向哪裏?老子指出“甚”、“大”、“楮”。段注“甚”雲:引申凡殊尤皆曰甚。“殊尤”就是特異。這一意義應用於人體生命科學,“甚”就是指特異功能,“大”形容大腦意識層高功能神通廣大。“去大”的意思就是用氣功修煉的方法去分離出神通廣大的事物。“楮”又稱楮樹、穀樹。楮樹渾身是寶。陸機疏曰:江南以其皮搗為紙,謂之楮皮紙,潔白光輝。中國古代的楮幣就是用這種紙製成的。民間還以楮紙收藏墨跡。張翥《題趙文敏公木石》詩:“吳興筆法妙天下,人藏片楮無遺者。”楮樹高達十六米,適應性強,耐煙塵,用途廣。其木材可製器具、家具、薪炭。楮葉還可喂豬,又可用作農藥。楮樹具有如此廣泛的應用價值,真可謂是樹中之寶。老子以“楮”作比喻,表示聲人應將大腦意識層高功能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充分發揮它的獨特的奇妙作用,為人類謀取利益和幸福。“去楮”的意思是:分離出“楮樹”般的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