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總結”道經第9章指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這段話闡明人體的頭部腦部和腹底之間,猶如倒置的風箱,同時告訴人們,氣功的原動力來自膈肌的舒縮活動。
“天地之間”,本句以“天地”比喻人體頭部腦部與腹底,泛指整個人體中間部位的胸腔腹腔等,位居“天地之間”。“橐籥”,古代冶煉用的鼓風器具,俗稱風箱。風箱是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本句以“橐籥(風箱)”比喻人體的生理結構,用來揭示人體生理功能的運動原理和規律。所以,整句的意思是:
從人的頭部腦部到腹底之間,不是很像古代冶煉用的風箱嗎?
老子用風箱結構和風箱運動的原理比喻人體,其中就含蘊著對氣功原動力問題的闡釋,用來說明氣功原動力的由來。
古代風箱(橐籥)由箱櫃、活動隔板、拉杆、拉手、出入氣孔、氣道等組成。活動隔板將箱櫃分隔成前箱和後箱。當拉手和拉杆帶動活動隔板向前移動時,前箱容積縮小,受擠壓的空氣由氣孔氣道進入爐膛,使爐火燃燒得更旺盛。與之同時,後箱容積擴大產生負壓,外界的空氣,經氣道和氣孔流入壓力相對較低的後箱;當活動隔板向後移動時,前箱的容積擴大,後箱的容積縮小,為空氣再次進入爐膛做好準備。如此往複不絕,使爐膛內的燃料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燃燒狀態。
原來人體的生理結構及其功能運動原理酷似古代風箱。老子以“天”比喻人的頭部腦部;以“地”比喻腹底;從頭部腦部到腹底的中間,就是胸腔和腹腔等,被稱作“天地之間”。從人的頭部腦部到腹底的整個軀體(不包括四肢),很像一個垂直倒置的風箱。人的大腦如同風箱的拉手,對人體功能運動起著啟動的作用;神經係統如同上連拉手(大腦),下接活動隔板(膈肌)的拉杆,起著傳遞大腦命令的作用;膈肌如同分隔前後箱櫃的活動隔板,在大腦和神經係統的控製和指揮下,在胸腔和腹腔之間有節律性地晝夜不停地做舒縮活動(類似風箱的活動隔板在前箱和後箱之間作往複運動),利用胸腔和腹腔在膈肌舒縮活動下交替產生的負壓,開展包括呼吸運動在內的各項重要的生理活動;胸腔是胸壁與膈圍成的體腔,如同風箱箱櫃的後箱,當膈肌舒張下移時,胸腔容積擴大造成負壓。由這種負壓引發的曳引力。使外界的氣體流入壓力相對較低的肺髒,使肺泡張大,引起肺吸氣。反之,當膈肌收縮複位時,胸腔容積恢複原狀,負壓消失,引起肺呼氣;腹腔介於胸和骨盆之間,如同風箱的前箱。當膈肌收縮複位時,腹腔容積擴大造成負內壓。老子科學氣功就是利用這種腹腔負內壓所引發的曳引力,作為氣功修煉的原動力,用來進行穴位體呼吸。當從自然界攝入的空氣轉化為特殊營養素後,開展體內的功能運動和功能轉換;風箱的出入氣孔如同人體的穴位;風箱的氣道如同人體的經絡。
所以,人體與風箱不僅形狀雷同,而且兩者的作用和原理也十分相似。風箱用壓縮空氣的方法使氧氣流入爐膛,用來維持爐灶的旺盛的燃燒狀態。常人以膈肌的舒縮活動所產生的曳引力作為原動力,開展肺鼻呼吸運動。氣功修煉者通過練功,利用膈肌舒縮活動所造成的腹腔負內壓作為氣功做功的原動力,開展穴位體呼吸運動,使人體細胞保持旺盛的活力,重放生命的異彩。
老子在本章用古代冶煉用的風箱比喻人體生理結構和運動原理,同時闡明膈肌舒縮活動的曳引力就是氣功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