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總結”道經第5章指出:“不上賢,使民不爭”。這裏的“爭(簡體作爭)”,就是指腹腔容積擴大出現負壓時所引發的膈肌曳引力。練功者利用這種膈肌曳引力作為開展氣功活動的原動力,為各種氣功活動提供動力源泉。
前已言及,曳引力是膈肌的舒縮活動引發產生的。這種曳引力產生在胸腔時,成為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肺鼻呼吸運動的原動力。而產生在腹腔時,雖然對協助大便等產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能量都白白消耗在腹前壁和腹側壁(俗稱肚皮)的意義不太大的張縮運動之中,真可謂是“大材小用”,對人體的寶貴能量是極大的浪費。老子科學氣功就是將這種寶貴的能源,即膈肌舒縮活動所產生的曳引力,應用於氣功的修煉,使它成為氣功的原動力。這種做功的方式叫做曳引做功,這種做功的原理叫做氣功曳引做功原理,在老子科學氣功學稱作“爭”。
從字形分析可以看出,“爭”繁體作“爭”。“爪”和“壬”是人的兩手,“亅”是雙方爭執的東西,表示兩手正在用力曳引做功。所以,《說文解字》注曰:“爭,引也”,“引,開弓也”,引申為做功。這一意義應用於氣功科學,就叫做氣功曵引做功,其曳引力就是氣功的原動力。我國最早最具權威性的古漢語字典《說文解字》,其中有許多字詞的箋注,常含蘊著氣功的內容,致使古今一些不諳氣功的學者和教授,往往無法完全讀懂字典中箋注的內容,“爭”就是其中字例之一。“爭”。古今字義顯著不同。今義“爭”指力求獲得或達到,引申為爭辯、爭執、競爭。而古義“爭”意為曳引、牽引。“爭”在老子氣功學中就叫做曳引力,是結合現代人體結構學和人體生理學的原理來看,這種氣功“曳引做功”的原動力來自人體的膈肌舒縮活動。
膈肌為圓頂形扁薄的闊肌,介於胸腔與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使人體兩大體腔——胸腔和腹腔,被分隔成為兩個密閉型的裝置。隔肌的舒縮活動是在大腦中樞神經係統的控製下完成的。膈肌舒張時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產生一種力。這種力叫做曳引力。它被傳遞到具有張縮特征的肺,使肺容積擴大出現負壓,造成壓力相對較高的大氣通過鼻、口、氣管流入壓力較低的肺泡,出現肺吸氣。膈肌收縮時圓頂上升複位,胸腔容積恢複原狀,肺負壓消失,出現肺呼氣。與此同時,位於隔肌下麵的腹腔,同樣受到膈肌收縮活動所產生的“曳引力”的影響。當膈肌收縮圓頂上升複位時,腹腔容積擴大,產生與上述胸腔內相等的力。是否可使作用於腹壁的“力”稍稍地離開腹壁移向另一個作用點,使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練功發現,隻要采取意守腹腔不同體位的方法,並在呼氣時稍稍延長一些呼氣時間(約延長0.2秒—0.5秒之間),同時用意念控製,勿使腹壁內縮,這時膈肌的曳引力就變成修煉氣功的原動力。這種力可以成為開通經絡穴位和體呼吸的原動力,可以用來向自然界攝取特殊營養素,可以推動氣功態下的人體功能運動。這種由膈肌的舒縮活動產生的力叫做曳引力。利用曳引力進行氣功修煉稱作:“氣功曳引做功”。這就是老子創造發明的氣功曳引做功的原理。
清段玉裁對“爭”有精辟的闡釋。段雲:“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這一注解很適合於闡明“爭”在氣功學中的意義。因為清新的空氣(特殊營養素),就是練功者用自身的曳引力向自然界“爭”來的。這一注解確切地說明,用自身的膈肌曳引力作為氣功原動力,可以將自然界的清新空氣,“引之使歸於己”。
膈肌舒縮活動所形成的曳引力是氣功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它的意義和作用,絲毫不亞於人類的肺呼吸運動。氣功曳引做功原理的發現,使中華氣功走出神秘的怪圈,踏上了氣功科學化的軌道。老子把“爭”放在三大練功要訣之首,充分說明它在氣功修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