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世界上最早的氣功真跡(1 / 1)

徐州市彭祖文化研究會 朱金才 楊緒揚 楊大雲氣功創始於何人?有人認為氣功始祖是彭祖,但並不被世人所認同。因為從正式史料看,春秋時孔子隻提到彭祖“述而不作”,述了什麼並沒有談。戰國時屈原《天問》隻提到“彭鏗獻雉”,而未提到氣功。《莊子》在講到“彭伯壽帥師而征”之外倒是講到“吐故納新,吹響呼吸,熊經鳥伸,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奪、考、老者之所好也”,但這仿生導引似乎是原始“體操”,“吹響呼吸”也顯然是口鼻呼吸,還不是煉“真氣”、“元氣”的真正氣功。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采彭鏗老君長齡之術”除寫到口鼻呼吸的閉氣,吹響之法外,倒寫了彭祖以意念導引采集外氣和內氣運行的服氣、行氣之法,但那是在彭祖之後二、三千年了,似乎很難斷定是否是彭祖之法,也許是後人的偽托呢?古人、今人偽托之事都不少。而彭祖之後的老子、孔子、釋家牟尼也沒有留下修煉圖像。所有圖像都是各人根據想象繪製的。

現在發現了殷商氣功真跡,那是在鍾鼎上發現的金文。金文被專家考證為殷商巫族族微。殷商有十巫,其中最大的是巫彭、巫鹹。巫彭便是彭祖。彭祖在夏代封為彭伯,建立大彭氏國;到殷商任守藏史,掌管典製、祭祀,在十巫中地位最為顯赫,最有可能創造族微。而金文是更好的證明。該金文上方有一對大耳朵,有人認為是表示一種“耳功”,我們認為是彭祖的生理特征。彭祖臉長耳大,殷末流亡到山東的彭祖後裔,他們集居之地被外人稱為“儋(聃)耳之國”,因為他們都耳大“下儋(垂)其肩”。周代的彭祖後裔老子也保持耳大特點,因此名為老(李)耳、老聃、老儋。而且殷商氣功也隻能以彭祖為代表,“偃養胎息如彭鏗,吹響呼吸如王喬”,王喬是周靈王的兒子,比彭祖晚千餘年。彭祖才是已知的氣功始祖。全文便形象地反映了以彭祖為代表的殷商氣功的真實情況。

殷商彭祖功有站樁式、跪式,加上“偃息胎息”——臥式,已有四式,但還沒有盤坐式。

殷商彭祖氣功已不僅有仿生動作導引,而且有了呼吸導引。金文都突出了頭部的口,而不用表示頭部的首頁(頁);口兩側是古“氣”字;可見彭祖功法的確重視“吹響呼吸”。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金文顯示了用意念導引進行外氣內收、內氣外放的情況。

金文手心下、腳心下都有一橫,那是氣字的拆寫、簡化,表明已能用手心、腳心進行體呼吸,呼吸的已不是空氣,而是“真氣”——特殊物質、能量。全文則顯示有意用手作導引,吸取體外能量從頭頂心進入身體,所以頭部不再畫成口,而畫成長長的尖頂的頭,突出了頭頂心。可見《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的彭祖“想見空中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髒,皆受其潤”並不是什麼偽托,有金文為證。如此看來,殷商彭祖氣功已能進行以三門呼吸為特征的體呼吸了。天門頭頂心,地門腳底心,人門手掌心,是人體磁場的上下兩極和左右兩極,三門磁場較強,較易感受到與地球磁場同步共振的反應。那麼王子淵《聖主得賢臣誦》所說“偃養胎息如彭鏗”也不虛妄了,“胎息”便是體呼吸。

金文表現人在氣中、外氣內收,金文則表現了氣在人中、內氣外放。金文上沒有頭也沒有口,而描繪了頭頂上的“火苗”。練功到一定程度,可以內氣外放,頭頂上便可以冒氣顯光,開天目者可以看到,或如蒸籠上熱氣騰騰,或如火苗冉冉而上,或為紫紅色,或為白色,或顯五色七彩,或現圖象。金文一方麵表明殷商彭祖氣功已經可以內氣外發,另一方麵表明那時已有“特異功能”,已能開天目看氣光了。

先祖把象形文字鑄於鍾鼎上而能保存至今。從而把殷商彭祖氣功的真跡保留了下來,證明,古籍對彭祖氣功的記載並不是後人的偽托,證明了彭祖的確是世界氣功始祖,證明了殷商彭祖氣功已具有現代氣功的基本特征,並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彭祖氣功是萬法之宗。